su1970 发表于 2013-5-14 09:17:36

转载——贝莺颏绣——————看看老北京爷们是怎么玩!!!!!

清朝时,八旗子弟游手好闲。为了打发时间,他们不仅泡茶馆、逛妓院,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玩意儿。所以北京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特别讲究玩。

  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玩”在北京话中的构词能力一直比较强,如“玩儿去、玩儿闹、玩儿活儿、玩儿稀的、玩主、玩家”等等。最有特色的,当然还是北京的玩家们。在北京,有很多流传在民间的“玩艺”,如斗蟋蟀、抖空竹、放风筝等。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有些玩艺早已绝迹,有些却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斗蟋蟀参加在金秋时节举行的蟋蟀大赛,抖空竹的想把空竹抖进2008年奥运会等。

  玩花鸟鱼虫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情趣。清代养鸟成风,不仅养的鸟品种多,训鸟更是北京人的一大喜好。如今,北京离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喜欢在清晨提着鸟笼到街头公园或绿地树林内散步,有的还蹬着小三轮车,累了就把鸟笼挂在树枝上。

  北京人养宠物的历史不算短,学问和讲究也多,甚至把养宠物当作和弈棋、品茗、论画一样的雅事。他们喜爱养狗斗狗,护国寺庙会就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如袖狗、叭狗。袖狗只有一巴掌大小,但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在袖间。斗狗时,两位养狗者将狗放在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只为博得一乐。北京有一句俗话:“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家中仆人的地位要高得多。

  老北京人还喜欢养猫,而且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貌似狮子,故称“狮子猫”。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的情趣,来源多是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通常,老北京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

  生活在北京的名人也爱猫,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就养猫、画猫,著名作家冰心的咪咪在猫谱上名为“雪里送炭”,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喜欢养猫……此外,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要达到4公斤以上,其肤色限于纯黄或纯狸,有虎纹、头扁圆、耳小而薄,且眼睛必须是所谓的“金眼夜明灯”者。脸谱要是白嘴盔子、红鼻头,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称“蝴蝶斑”,触须坚如钢针。不论黄、狸毛色,肚皮都必须是纯白色。尾巴由长毛组成,状如“火焰”,叫“麒麟尾”,不认识的往往称其为“秃尾巴根子”。总结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另外,猫王都是雄性的,雌性的一律不上谱。

  老北京玩虫蚁赌博的人主要以斗鸡、斗鹌鹑、斗蟋蟀为代表。斗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代文人陈鸿所著的《东城老父传》载:许多世家贵主,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值。到了宋代,四川张咏还写出了“斗鸡破百万”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斗鸡的热衷。除了斗鸡之外,人们还斗鹌鹑,情形和斗鸡相类似。几十年前,北京的大井、小井、广安门外、香山等都有蟋蟀的踪迹,但现在北京本地很难有上好的蟋蟀,“虫迷”们斗的蟋蟀大都从山东运来,那里现在也是全国名蟋蟀的主要输出地。

  老北京人好逗鸟、斗蟋蟀、养花,也喜好玩石头。拿雨花石而论,虽产自南京雨花台,但老北京人的家中大多藏有珍品。观赏雨花石历来被视为高雅之举。雨花石素以质、色、形、纹的精、奇、巧、美著称于世。上等雨花石玉质天章,或天然成画、景色迷人,或似人若马、栩栩传神。历代名士如文学家苏东坡、书法家米万钟、诗人郝经、戏剧家孔尚任以及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徐悲鸿等都对雨花石抱有极大兴趣。当年北京的遗老遗少以及名医、名尤、名作家、名画家等都曾不惜重金购买,并题上雅名,藏之秘室,不肯轻易示人。

  玩票

  老北京人爱“玩票儿”,也叫“显摆”,不好听点叫“得瑟”,就是喜欢张扬的意思。最早“玩票”指的是戏剧业余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玩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比如:一个演员在音乐演唱会上进行表演性质的唱歌,那么他的这个演唱就会被定义成“玩票”。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玩票”是“认真”的反义词。

  玩票起源于何时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据说是起源于清道光前后。当时有一些皇亲贵族子弟或者三五同好自由结合起来,定期在一起聚会演唱,互相观摩,磋商戏曲艺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形式。当时举行这种活动必须呈请内务府立案,经过批准的都发给一张执照,盖有正式大印,票上印有两条大龙,叫“龙票”。但它只发给团体,不发给个人。后来这种演唱自娱的班子开始被人们称为“票房”,长期参加票房演唱的叫“票友”。最初,票房以演唱清口大鼓、京韵大鼓、八角鼓、单弦等“子弟书”为主,且大多是自编自演,许多鼓词都是八旗子弟票友们亲自编撰的。同治、光绪之交,八旗子弟的兴趣逐渐由“子弟书”转到京剧上来,票房的活动内容也变成了以演唱京剧为主。

  老北京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票房有清同治、光绪年间旗人安敬之创办的“翠峰庵票房”、光绪年间肃亲王善耆创办的“肃王府票房”以及民国初年建立的“春阳友会”和“果子观票房”、“南月牙票房”、“麻花胡同”、“继家票房”等。清唱茶社有“达王府票房”、“欣蚨来茶社”、“和顺茶社”、“民生茶社”、“柳园茶馆”、“三佛寺茶馆”、“观音寺第一楼”等。老北京最后一个清唱茶馆是“西大院茶馆”。如今,以演唱戏曲消遣的票房已经被各区文化馆附设的文化站所代替。

  票房是八旗子弟消遣娱乐的产物。最初,票友登台演唱全凭自己兴趣。通常,北方票友叫走票,南方叫票戏,很少有人说玩票,因为怕让别人误会自己占便宜。

  老北京票房里的演唱无演员、观众之分,完全是互相观摩。除设在茶馆里的票房外,一般不招待非票友。富户人家有喜庆事也邀请票友清唱。京剧清唱的堂会称“清音桌”,起初参加堂会的票友不要事主报酬,甚至还会将自己特制的沏好茶水的大铜茶壶也一起挑了去,俗称“玩票”。后来逐渐形成“票友”,接受事主家的酒席招待。

  民国后,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票房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了清唱茶楼、茶社。许多机关、团体、学校也纷纷建立票房,如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邮政局、京汉铁路局、电车公司、金城银行、交通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等等,都有票友的活动。

  斗蟋蟀

  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就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北京蛐蛐以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福寿岭的“青麻头”为佳。玩蟋蟀的行家统称之为“虫”。关于蟋蟀,我国古人对它的记载比较早,如问世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聊斋志异》中斗蟋蟀的故事《促织》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今,斗蟋蟀没有旧时鼎盛,但在北京仍有上万名铁杆“虫迷”。

  据记载:唐天宝年间,就已经有人开始养斗蟋与鸣虫。至南宋,一代权相贾似道因酷爱斗蟋蟀畜养鸣虫,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明清两代是斗蟋史的鼎盛时期,斗蟋之风经久不衰,以明宣德年代尤盛。老北京时,蟋蟀通常养在或大或小的葫芦中,但有钱的主一般都是放在用******、...........、黄杨、紫檀精工细制成罐子里。冬至前放蟋蟀用的称之为澄浆罐,是先用澄浆泥淀制成型,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

蟋蟀成虫生性孤僻,是独居者,通常一穴一虫,只有到了成熟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如果两头雄虫在同一洞穴相遇,必然打斗。蟋蟀要隔一两天洗一次澡,所以养虫者必须有耐心,这可以磨炼人的性格,就是再火暴急躁的人在养虫时也会变得沉稳安静,所以说养虫可修身养性,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

  蟋蟀一生共脱七次皮,脱一次长大一次,脱完第七次皮后才是成虫。通常立秋过后,蟋蟀才可长为成虫,但不能马上捕捉,应让其在自然界生长一段时日,因此应在立秋后十天左右进行捕捉。

  对老北京人来说,秋冬季节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斗蟋蟀。民间斗蟋蟀曾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个等级的才能相斗。大小相当的才能放入一盆决一死战。输赢有赌注,但一般押的是数斤月饼、花糕或者水果。通常,斗蟋蟀可分为以虫会友、以娱乐为目的的高雅之士和以赌博为业、以赢利为目的两派。后者为赢钱还有给蟋蟀服用兴奋剂的。

  清朝时,蟋蟀在比赛前先用天平称好蟋蟀的分量,双方主人押上赌注,数字写在牌子上,旁人也可押码。蟋蟀放到盆里,主人就用“探子”(传闻由老鼠须黏在细竹签上做成的探子,为引蟋蟀叫)诱其相斗。如果一方斗败要跑,就用“探子”引回再斗,三个回合后全部跑了的算输。于是裁判收集双方赌注,拿出其中的10%,剩下的付给赢方。这时,斗赢了的蟋蟀会振翅长鸣,主人也会在盆盖后面贴纸上记上它的战绩。这类蟋蟀死后,主人会用白银薄片打成小棺材,入殓安葬,并谥以“常胜将军”、“开国大元帅”等称号。

  此外,斗蟋蟀也要适度,如果玩物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南宋贾似道就是因“玩虫丧国”而被称为“蟋蟀宰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也因玩虫误国,步贾似道后尘。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吴越浪子,有酷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可见斗蟋蟀对人的影响。

  古人玩蟋蟀有三个境界,即“留意于物”,主要是指如贾似道、马土英因玩虫误国的人;“以娱为赌”,主要是指以斗蟋为赌博手段;“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这是大多文人雅士所为。

  养蝈蝈

  除了养蟋蟀之外,老北京人还喜欢养“油葫芦”、蝈蝈、金钟、咂嘴等的,其中养得最多的还是蝈蝈。富裕人家养虫的用具都穷奢极侈,用******、...........、黄杨、紫檀精工细制。

  老北京人喜欢把玩、养的蝈蝈叫“冬虫”。在潘家园的“华声老天桥”花鸟鱼虫市场上有很多卖蝈蝈和葫芦的摊位。顾客有京城老玩家,也有初学的新手;有教授,也有退休工人;有老人,也有年轻的中学生。一只点了药能叫唤的蝈蝈一般只卖十多块钱。

  蝈蝈葫芦是养蝈蝈蝈的主要工具,有新活、老活和工艺之分,形状有鸡心、柳叶、棒子、油瓶、蜘蛛肚儿等。工艺有掐花、烫花和壮花。壮花就是在葫芦生长的过程中套上事先做好的模子,让它按模子长。蝈蝈葫芦还有胆有箍儿有蒙心,蒙心的材料和工艺最讲究,有铜的、...........的、玉石的、******的、木头的。上面雕有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一块一寸大小的...........上能够雕出九只立体的蝙蝠,每一只蝙蝠都能动,蝈蝈一叫,蝙蝠也跟着共鸣。通常,老北京人玩的蝈蝈都是人工繁殖的,土话叫“份”。专门“份”蝈蝈的人叫“虫儿把式”。他们把秋天逮来的母蝈蝈放在罐里养着,并在罐里放上土,好让蝈蝈把卵生在土里,到了冬天就把土放在暖炕上,每天撒点水,用棉被盖着保温,七八天后卵便从土里出来,这时就放点蔬菜叶开始喂养。蝈蝈前后要脱七次壳,七天脱一次壳,四十九天后蝈蝈就长成了。人工“份”出来的冬蝈蝈可以活到第二年的“清明”。

  北京人玩蝈蝈可以追溯到明代,大冬天怀里揣着一个葫芦,听着蝈蝈的阵阵叫声是老北京人的时尚。要想养蝈蝈,温度必须控制好,因为这是决定蝈蝈叫的重要因素。想让它叫就捂得紧一点,嫌它叫得烦人就拿出来晾一会,温度一低,蝈蝈自然就不叫了。蝈蝈叫的自然声音是“本调”,为了改进蝈蝈叫的声音,老北京人发明了一种点药术,就是在蝈蝈的翅膀上点上一点用朱砂铜渣和松香等东西合成的药。按部位分为“明药”和“暗药”。点的部位准,蝈蝈的叫声才好听。

  当然,老北京人玩蝈蝈主要是听音,蝈蝈的样子不是很重要。蝈蝈分南蝈蝈和北蝈蝈两种,北京人玩的主要是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鲁蝈蝈、晋蝈蝈、易蝈蝈等几类。产自西山的黑色大铁蝈蝈(京蝈蝈)最有名。易蝈蝈产自河北易县、涞水及狼牙山,特点是个大。鲁蝈蝈以产自山东北部地区的绿蝈蝈为主。晋蝈蝈以山西宣化的山青、草白为主,特点是皮粗翅厚且叫声响。蝈蝈按体色分为草白、山青、黑蝈蝈、绿蝈蝈、异色等几类。

  老北京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蝈蝈玩家,他们不但会养蝈蝈,还会“份”蝈蝈,既玩蝈蝈又玩葫芦,如清末民初的赵子臣与李四等。而今,著名昆虫专家吴继传是新一代的蝈蝈玩家,而且出版了《中国蝈蝈谱》、《中华鸣虫榜》、《中国巨蟋油葫芦谱》等专著。

  现在,葫芦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收藏品,珍贵的老葫芦一般只作为陈列品,不再养蝈蝈。

  驯鹰

  曾以弓马著称天下的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培养出了“威名震慑莫与争锋”的八旗劲旅鹰。对满族而言,驯鹰捕猎是他们的古俗。在原始信仰萨满祭礼中,鹰神被列为灵禽之首,其中最名贵的是“海东青”,由此可见他们对鹰的尊崇。

  驯鹰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宫廷就以鹰为戏。到了明清,宫廷豢鹰及猛禽最为讲究。北京故官博物院还珍藏着明代林豆绘的《双鹰围》,令人不禁想起晋人傅玄曾赞美雄鹰的佳句:“嘴利吴戟,目颖星明,雄姿邈世,逸气横生。”据明代谢肇制所著的《五杂俎》记载:“禁苑中,四方鸟兽毕备,其不可驯也,盛以樊笼。有鸷高六七尺,诸禽兽皆畏之,不知其何名也……”由此看来,明帝也是颇喜养猛禽。据《五杂俎》记载:鹰,产于辽东一带。“教鹰者,先缝其两目,仍布囊头,闭空屋中,以草人臂之。初必怒跳颠扑不肯立,久而困惫,始集臂上。度其馁甚,以少肉啖之,初不令饱。又数十日,眼睁开,始联其翅而夫囊焉。囊去,怒扑如初。又惫而驯,乃以人臂之。如是者约四十九日乃开户,纵之高飞。半晌,群鸟皆伏,无所得食,方以竹作雉形,置肉其中,出没草间,鹰见即夺攫之,遂徐收其维焉。习之既久,然后出猎,擒纵无不如意矣。”

  到了清代,皇家对鹰的喜爱和重视使王公贵族、八旗子弟纷纷效仿,都以鹰为戏。除沿袭了明代驯鹰方法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方法。如不准鹰睡觉,即驯鹰中的绝招:“熬鹰”。行话叫做“上宿”。如果鹰白天不睡,晚上熬鹰也不会乱飞,当然人也不能睡,还要带鹰到人多地方去,使它连闭眼的时间都没有。所以训一只鹰必须有三个人,前夜、后夜、白班各负其责。清宫廷里的驯鹰任务自然是由清宫总管内务府养鹰鹞处来具体负责词养与训练。至清朝末期,宫廷和社会“驯鹰”、“玩鹰”达到最盛。

  鹰主要以肉食为主。据乾隆朝清档《养牲底簿》记载:雕鹰每只每日食用羊肠十两;而鹞子每只每日则食用六只麻雀……清宫廷养鹰鹞,主要供皇帝围猎之用。清代皇帝历来十分重视射猎习武,特别是康、乾时代,“骑射习武”之风盛行不衰。乾隆、嘉庆年间曾对雕笼大加修饰。雕笼每座各面阔、进深一丈二尺,柱高一丈,笼内放置一个直径三尺、高一尺、重四十斤的木盆,以投放饲料和清水供饮食之用。

  老北京时,北京有专门的鹰户,依靠驯鹰为生。顺治十八年规定,凡鹰户有交海东青者,每只折银三十两、并另赏银十两、毛青布二十匹;上交普通鹰者,一等鹰每架折银十五两,二等鹰十两,三等鹰五两,四等鹰和体长尺余、只捕小鸟的鹞子折银一两。建国以后,北京驯鹰者逐渐绝迹,不过在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居住地,还是有很多人都在驯鹰。

活得精彩 发表于 2013-5-14 09:28:49

不错,进来了解一下。

深水微澜 发表于 2013-5-14 11:11:04

来了解老北京爷们是怎么玩的

藏巧守拙 发表于 2013-5-14 15:27:50

O(∩_∩)O哈哈~

su1970 发表于 2013-5-14 15:36:35

引用第3楼贝莺颏绣于2013-05-14 15:27发表的:
O(∩_∩)O哈哈~

在此特别鸣谢您!!!!!!!!!!!!!!!!!!!!!!!!

北京熊猫 发表于 2013-5-14 19:23:23

欣赏了

张亚钧 发表于 2013-5-14 20:15:15

长知识了!

九月老羊 发表于 2013-5-14 20:18:19

学习了!

沈永波 发表于 2013-5-17 09:11:03

拜读了

沈永波 发表于 2013-5-17 16:23:11

引用第3楼贝莺颏绣于2013-05-14 15:27发表的:
O(∩_∩)O哈哈~

贝爷为何发笑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贝莺颏绣——————看看老北京爷们是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