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形目科普--暗腹雪鸡
暗腹雪鸡,鸟纲、鸡形目、雉科中的一种草食鸟类。体形较大,通体呈土棕或红棕色。典型的高山耐寒鸟类,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5500m的高山和裸岩地区及高山草甸和稀疏的灌丛附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是濒危物种,同时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暗腹雪鸡体形较大,体长约52-60厘米,体重约2-2.5公斤。通体呈土棕或红棕色,密布以具黑褐色虫蠹状斑。头顶至后颈灰褐色,侧有一缘以栗色的白带。初级飞羽白色,具暗色羽端,并杂以黑褐色斑纹;次级飞羽暗褐色,具灰褐色虫蠹状细斑;尾羽棕色,中央尾羽淡棕色,各羽杂以暗褐色虫蠹状斑。颏、喉白色,额、眼线、眉纹、脸、耳羽土黄色,胸部浅棕具黑褐色斑,趾赤橙色,爪黑色,下腹和腹部暗灰而杂以砖红色粗纹。
暗腹雪鸡为严格的昼出性鸟类,脚短健而有力,善跑,很少飞,其活动时间与日照长短关系密切,日活动光照总时数在10-14小时,觅食时间约8 小时左右,日间活动有2个高峰,即早晨和黄昏。东方破晓即开始活动,主要在比较开阔地带觅食。整个4月全天觅食。5月后阴天和小雪天整天觅食,天气晴朗中午则不活动,在岩石的凉处栖息。下午天黑前停止活动。大风雪天或雨则不活动。觅食过程中,雌雄保持一定距离,雄鸟高处,雌鸟在低处,因而首先发现的总是雄鸟。暗腹雪鸡在非繁殖期结群活动,繁殖期配对散居。繁殖期后由亲鸟带领幼雏组成族群,秋末冬初,几个这样的族群合在一起,有时可多达 20~30只,一般在 10 只左右,少则 3~5 只。集群的生物学意义在于防御敌害,在群体中如一鸟最先发现猛禽或人,即发出信号,整个鸡群随即逃避,这对在视野比较开阔地带觅食的雪鸡是十分重要的。
主要食植物性食物,春季主要以羊茅草、委陵菜和野葱为食,夏、秋季主要以棘豆、羊茅草为食,冬季主食羊茅草。全年各季均广泛选食栖息地内的多种植物,还吃一些蝗虫、甲虫等昆虫。常同有蹄类在一起,在其践踏处或粪便中寻找食物。
暗腹雪鸡冬季集群在阳坡越冬,翌年4月开始分群、配对,至7月底繁殖结束,历时100余天,配对后一部分仍留在阳坡占区。占区后雄鸟经常在自己的领域内两腿叉开,比身体略宽,整个身体下蹲,腹部几乎触及地面,两翅微微披开,翘起尾羽,呈扇状,露出洁白的尾下覆羽,覆羽球状膨开并不停地左右摆动尾羽,进行求偶炫耀。配对、占区后,雌鸟便在领域内选择巢址筑巢。暗腹雪鸡营巢生境有4 种,即阳坡高山裸岩、阳坡高山草甸、阴坡森林草原(极少) 、阳坡山地草原上部。营巢小环境为岩石旁、较平坦的地面,巢前有锦鸡儿、金露梅和冷蒿等灌草丛掩蔽。巢相当简陋、碟状,在天然凹坑内或用爪扒一浅坑,垫以少许枯枝、草茎和自身腹羽而成。4月下旬开始产卵,6 月下旬结束,持续时间约2 个月,产卵高峰为 5 月份。每巢产卵大概 4~8 枚,平均每巢产卵 6.3 枚。卵淡赭石色,稍沾绿,内壳淡绿色,具有棕褐色或褐色斑点,尖端小而多,钝端大而少,有的卵还具块斑。5月初进入孵化期,孵卵全由雌鸟承担。雌鸟在孵化时,紧紧地伏在卵上,缩着脖子,一动不动地望着前方,即使行人走到巢旁,而不注视时,雌鸟并不离巢,因巢多位于浓密的灌丛后面,光线较暗,加之它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酷似,很难被发现。只有当人有意识地注视时,才突然离巢飞走,并很快地与雄鸟相聚在一起。雏鸟破壳靠破卵齿啄破卵壳,然后用喙扩大裂缝,在钝端卵壳部分身体向上顶起,绒羽一干,即可站立行走,初出壳的雏鸟飞羽已经长出,翅长约3210 ±3121(28~36)mm,一半富于角灰色的羽鞘内,另一半羽瓣明显。这种孵化期长,在壳内进一步发育与栖息于严酷的自然环境相适应。雏鸟出壳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更能克服不良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逃避天敌危害,从而大大提高了雏鸟的成活率。雄鸟不照顾幼雏,雏鸟随亲鸟生活到下一个繁殖期,即达性成熟。
首席学习、欣赏濒危、高原特有物种--暗腹雪鸡 谢谢楼主,漂亮的暗腹雪鸡,欣赏了。 太漂亮了 来竹鸡乐园科普一下知识。。。谢谢呈祥版版对“暗腹雪鸡”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 欣赏啦。 欣赏了! 欣赏暗腹雪鸡 羽毛真漂亮 欣赏学习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