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真实的才是最好的。
朴实的语言犹如清澈流水,内容丰满,感情生动。体现了咱老百姓的大众语言,只要写的东西不跑题有意义,那就是好文章。
问好楼主!
回 10楼(船人) 的帖子
谢谢朋友的细致点评。因这是一篇描写农村题材的,所以没有用华丽的词汇。文中我是这样认为的,一个打了大半辈子的猎人,且文化不高,居于偏远山区,不可能转变太快,所以我就没让他想太多环保问题,只是在思想上一带而过。
请朋友多指导。
回 12楼(青鸟欢歌) 的帖子
谢谢版主的指导点评。我没有学习过写作,只是喜欢读书,对于写小说只从书中理解到:小说注重的是心理活动与精神升华,他区别与故事的讲述性。所以大篇张的场景及人物关系我还驾驭不了,先只写这一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最后的一步升华。请朋友多指点,因我爱于观察、思想,收集记录了一些素材,待日后整理加工。 拜读了!
回 2楼(呈祥) 的帖子
谢谢朋友的第一顶及细心阅读,望多提意见。 看“题记 ”咱俩的文学经历很相似,都是受家父影响开始写作。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故事很真实,语言很朴实。通过对“枪”的感情追忆来表述特殊时期生活的艰辛和保护集体利益的荣誉,很精彩。打飞龙和打狼如果能够进行一些详约的对比处理,可能会更好一些。两部分都太精彩,反而觉得有点“平”。最后要为老独牙的“缴枪”叫好,现在世界上每一个小时就有三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大家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顺便说一说:很喜欢你的摄影作品。问好。回 17楼(佛灯火) 的帖子
谢谢朋友的指导,顺祝家父他老人家好。我这是第一次摸索着写的,很小的一个素材,我考虑了很久才下笔写的,总是不敢写,也没想到最后写出来是什么样子。文中打飞龙是为了打狼进行铺垫,以体现于富的耐心与枪法好。至于你指出的:进行一些详约的对比处理。请友帮指点一下,我想不出怎么处理会好些。谢谢。 小说一般内容多篇幅大,结构复杂。如果不进行一些必要的“取舍”,反而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金庸笔下的苗人凤“大战胡一刀”“千里除奸”这些都是通过家人的讲述告诉胡斐的(省下了许多笔墨),胡斐第一次见到的苗人凤抱着小孩一言不发,轻轻的抓住车轮就让马车动弹不得,好个“金面佛”,太生动了。这就是金庸的过人之处。
潘天寿讲构图时谈到他著名的“老称理论”,他说:当你在用力表现一个主题的时候,为了求得整体的平衡,必须把秤砣移得离它较远。这个应该也适用于文学吧。
胡乱说了一些,牧歌见笑了。苗人凤的故事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可能有误。见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