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钱币小全套(1368年--1644年)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共历经十六帝,共用十七种年号(明英宗有2个年号,其余15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其中仅九帝开铸钱币,所铸钱币名称分别为:大中,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1.“大中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至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的钱币。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陈友谅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又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二)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再铸。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该币圆钱,正书,顺读。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
2.“洪武通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
3.\"永乐通宝\":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
4.“宣德通宝”: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开铸“宣德通宝”,钱制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制作上稍逊于“永乐通宝”,书法一般,版别较少,相比同时期所出的“宣德炉”铜器相差很大。传世量少于永乐钱。宣德钱只是两京宝源局及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省宝泉局铸行了十万贯,数量不多。永乐、宣德两朝铸钱所开钱局相同,连两京在内也只有六处鼓铸,每年铸行也都不超过十万贯。
5.“弘治通宝”: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两京及各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版式为小平钱,光背。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制作不精,文字粗拙。
6.“嘉靖通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在铸行方面,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它四省开铸,铸量比永乐、宣德时略有增加。“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火漆就是二次溶炼。旋边就是用旋车锉磨边缘,金背是指经四火熔炼之黄铜,俗称“四火黄铜”。嘉靖通宝钱大都为小平钱,仅在二十三年时,令工部宝源局仿洪武钱五等式铸小平、折二,当三,当十大钱,于钱背穿右侧铸:“ 二钱、三钱、五钱及一两”,一两钱穿上再加铸“字十”,此套钱为记重钱,各只铸三万,且并未流通,只为充实内库。因为并未流通,因此传世也少,传世品中有一背穿右直书“一钱”的记重钱,为孤品。世宗所出的钱比前代各钱要精美。
7.“隆庆通宝”: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
8.“万历通宝”: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公元1576)铸造。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
9.“泰昌通宝”: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铸造(公元1621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间并未铸钱,因其在位仅一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
10.“天启通宝”: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同年开铸“天启通宝”,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
11.\"崇祯通宝\":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始铸。《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12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 图文并茂,好帖,欣赏学习!感谢楼主精彩分享!!
隆庆钱不错! 欣赏了 欣赏了! 凑齐一套不容易 羡慕啊 学习了,都是好东东! 学习欣赏了。 欣赏一下。 欣赏欣赏谢谢分享 欣赏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