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14楼(大连小小) 的帖子
小小兄书法造诣颇深,我在“字画”版读贴时看你的回复就已经知道了。如果有幸能拜读到你的墨宝那就更好了。说到书法,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这就是“魏碑”。魏碑字形方折,古雅生拙。有隶书遗韵。一般会被认为是“现在意义上的楷书”的前身。“现在意义上的楷书”的典范我们知道是唐楷,他和魏碑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它的源头是魏晋楷书,是钟王的余绪。
从字形看很多人会觉得魏碑应该早于钟王,稍加考证我们就会发觉这是一个误会。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303年 --- 361年 ),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请注意他们的生卒年代,他们的楷书已经相当规范,其作品应产生于此期间也是没有问题的了。
再来看看魏碑名作的创作年代,《爨宝子》晋大亨四年(405年),《爨龙颜》刘宋大明二年(458年)《石门铭》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郑文公碑》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
好了,不再罗列了。对照一下就会知道谁更早些了。魏碑话题还很多,只能以后再聊了。握手。 学习学习 字的渊源应该是从团长师长?的大刀片开始或大石片开始. 先行武后文化. 弄一个仓颉出来, 他是集文字大成者的代表而已. 文字的形成, 文字的美丑是历史长河的积淀和约定俗成. 各朝代官方的定格. 汉字的结构美地球唯一. 字的形成到现代去繁就简的呼声渐长, 都是由于生活速度加快的原因. 用美学的观点讲, 老祖宗创造的正体字是加一点突兀, 少一点残缺. 为什么, 也都是辈辈相传,手提面命, 先入为主的. 亲不见爱无心是有那种眼不见心不烦的味道. 为了美就用繁体字, 为了省就用简化字, 其实是一点冲突也没有的. 外国人看汉字头大, 联合国据说用简化汉字, 与头大有关系, 还是人在人情在呢,不晓得. 简化字的趋势, 将随世界文化交流的利敝来决定. 虽然简化已经停止多年了. 就现代通讯手段, 互联网, 键盘的替代普及, 文字使用简化在所难免.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 象牙塔人们可以将它供起来, 欣赏它的美. 人们(汉人)还是亲不见爱无心省事, 这也是生活. 呵呵, 与字不塔界了, 住手. 引用第17楼深水微澜于2013-07-28 21:04发表的:
记得最后一次简化字推广的时候,还在上学,由于很多字简化的面目全非,很快就废止了。
现在还记得几个,“街”字剩最右的那部分,“貌”只有右半边,“菜”好像是草字头下面一个才。
回 22楼(船人) 的帖子
“老祖宗创造的正体字是加一点突兀, 少一点残缺.” 赞同“还是亲不见爱无心省事, ” 就怕省出17楼说的事来。 问好 谢谢楼上所有帮顶的朋友,前两天灯火因为有事只能用手机上网,未能一一回复大家的帖子,请大家原谅。
灯火再次谢谢大家 中國文字的藝術,是老祖宗的傳承與智慧的結晶,魅力所在
非地球上其他文字所能比擬!拜讀了!開智了! 首见团长咬文嚼字 拜读了 还是繁体字站得四平八稳,看字即能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