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谈蟋蟀的白肋』
从小我在四合院里长大,我家对门住着一家上海人,我家左手边住着一家杭州人,右手边住着一家南通人,隔2个院子是我爷爷的房子,都是玩蛐蛐的。从我懂事起,每年秋天都要跟着爷爷抓蛐蛐,斗蛐蛐。原本平静的四合院,一到秋季就特别热闹,大人和大人斗,聊天,品虫,我们小孩和小孩斗。对门的上海人,嗓门特别高:“浓看,浓着噻集佛灵啊!!”环境使然,从小就受到这样的熏陶,导致后面有自主能力时,一发不可收拾,彻底爱上了。
记得小时候,爷爷那辈人,还在玩土虫(我们是南方虫),我的家乡以紫虫为最有名,经常听到爷爷说一句话;“你这蛐蛐白肋太重了,要不得”,在玩土虫的时代,一点点白肋都不能有的,有了,遇到稍微好点虫,不出2、3口就会掉头逃了,因为白肋是代表潮嫩、底板不足,先天缺失的虫,又怎可能厉害到哪儿去呢?再加上,我家乡的土虫都是偏晚虫,早中秋开斗了,那带白肋的就更不行了。
94年的9月6日,一个名叫“XX\"的人(名字我就不写了,此人已故。),带了一条蛐蛐来斗,30块钱一斗,打接盆连打12只,休息5分钟,就接盆,我叔叔也出了2条老油皮壳子去斗了,三、两下就败下阵来。(当时爷爷已经故去了,叔叔继承了蛐蛐,我爸很特别,他不爱玩,要不爷爷的盆就全是我的了。。。。)当时大家就非常奇怪,XX人原来玩土虫一般的,怎么今天碰到虫王了?他斗的这蛐蛐也不怎么滴啊。后来,仔细看了发现不对,我们南方虫子讲究秀气,这蛐蛐全身糙呼呼的,很邋遢的,颜色也不对,牙齿也大出土虫一些,没有一点秀气可言。后来晚上大家喝酒,再三盘问下,原来蛐蛐是山东泗店的,从这年后,家乡的土虫基本退出了大家的视野,而经过这么多年总结下来,山虫的优势普遍高于家乡土虫太多太多。
。。。。扯了一大堆了,下面抛出命题:
一、『什么是白肋?怎么鉴别一条蛐蛐是白肋?』
蟋蟀大蜕后,会长出翅翼,在翅翼下左右各有小白翅附在虫背,叫做衬衣。如图:
看蟋蟀的背部,如果翅翼的颜色盖不住衬衣的颜色,而让衬衣的颜色从外面能看到,就是白肋了。
原则上讲,能看到白肋的长度越长、越粗、颜色越白,表明虫子底板越欠,虫子越差。
对于白肋,深色面的虫往往比较容易判断,因为颜色对比明显,而浅色面的虫,判断的难度高一些。
下面,照片举例:
相信通过以上3个例子,大家对判定深色面虫子的白肋,应该能掌握了。
下面来说说淡色面虫子的白肋,这个相比深色面要难一些,因为有些浅色面看似白肋的,其实是好虫。
原因如下:举个比较粗俗的例子,夏天穿淡色T血的女人,是不是很容易看到里面的胸罩啊,而穿深色T血的女人,就较难看到!!!!
照片举例:
二、『看似白肋,而又并非白肋的虫』
这类虫,粗一看,内衬衣看的非常清楚,但不要认为他是白肋,道理见我举的那个粗俗的例子,关键在于,你看到的衬衣是不是白色,还是有其他颜色盖在上面了,形成了另一种颜色。
下面举例:
深色面也能看到衬衣的情况,但仍不是白肋,也在可取之列。
下面举例:
三、『完全无白肋,且战绩显赫的虫』
总结:虫身体现出白肋,是底板不够,先天不足,出土地潮湿导致虫潮嫩的反应,是不可取的,有白肋现象的虫,终究上不了大场面,相信通过本文,大家应该能够区分虫是否存在白肋现象。至于,“山东虫不忌白肋”之说,现在您怎么看??
本文完
白青麻头 2013/7/31
学习了 好文采!有故事有介绍随有摘图但以说明,加精鼓励一下。 学习了!楼主辛苦了! 怡殿轩主使用转帐功能,转帐给白青麻头金额:200000青鸟币,转帐附言:文章奖金!感谢支持!
奖金已付! 太好了! 学习了! 白肋学说很地道,学习受益了 学习了。 好文章,学习一下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