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壶圣 发表于 2013-9-13 18:52:08

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

几年前刚玩壶时,我曾随玩老壶的前辈去宜兴寻访金沙寺遗址。在陶都,欣赏千种万类的紫砂壶,不能不对茶壶的发源地金沙寺产生好奇,也不能不对当年居住在此的、名不见经传的金沙寺僧和后来客居此地的少年郎供春,产生遥遥的敬重之情。他们两代同属紫砂壶开山鼻祖级的人物。据记载,这个位于颐山脚下的地方,在唐代是户部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陆希声的别墅,人称陆相山房,后改为禅院;北宋熙宁三年,宋神宗赐额“寺圣金沙”;苏轼在这里喝过茶;南宋初年建炎年间岳飞在寺里驻过军、题过词。后来这金沙寺又成为明代宜兴进士吴颐山读书的地方。鼎盛时,该寺有房屋千间,明嘉靖年后,该寺屡修屡毁。并有一棵传说岳飞拴过马的银杏树。峰回路转,现在的金沙寺遗址,是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着落叶缤纷的小径,时见断瓦残砖和藤蔓野草,环境幽深,却无山寺可寻,毕竟时空掠过了一千多年,早已时过境迁了;但正是这片密林,恰恰是古金沙寺的遗址所在。《荆溪疏》亦说,今尚有读书台,绕寺竹竿可数万箇。
  据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宜兴金沙寺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缸砂土,加以澄练,捏筑粘结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盖、附陶穴烧 成,人遂传用;尝以指罗纹为标识 。从此宜兴砂壶就在弘治正德年间问世了,又正德年间,宜兴学人吴颐山,带着一个小书童经过几十里路的颠簸,来到地处群山之中、与世隔绝的金沙寺,埋首苦读。主人读书,跟班书僮供春,闲暇之余看寺院老和尚用不远处窑场工人洗手澄清下来的“细土”做茶壶,便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学起来。
  供春大约生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500年前后,此时正是垂髫之年,十二三岁模样。他聪明伶俐,悟性极好,学做茶壶,没有工具,就用手捏或用茶匙掏,做好壶坯后,再捏上壶嘴壶把,放到不远处的陶窑里火烧而成。
  他们万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后世紫砂工艺的开创性的贡献,有着石破天惊地意义,“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随着步出金沙寺,走出幽暗的寺院山房,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传之后世的文化功绩,史籍上从此有了这样的记载:“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欣赏无言意仿佛,神工鬼斧难雷同。”“金沙寺僧摸索制作了紫砂壶,供春却用他不间断的手工实践把它们彰显在青天白日之下,这份功劳,就是被后人称赞的行为取向:“寺僧手迹没陵谷,允推鼻祖传宗风。”虽年代非甚湮远,理宜不难考证,然明清两代著录无有述其传器者,热爱紫砂壶的许多文人无福得见这些稀世珍品,推原其故,不外两端:一则僧人必制壶无多,故流 传甚罕,难于考证。二则所制茗壶既无款识印章,后世纵遇传器亦无从辨认,所以名难考证,器亦不可考也 ;金沙寺僧,不知其姓名,所制作品也未见记载。一是其所制各器未署名留章,后世无法辩识 。又经过历史的长长岁月淘汰了许多宝贝,包括金沙寺僧及供春所作,这是历史的无情之处也是岁月的无情之处。
每念至此,我就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收藏的这把做工最古老的紫砂壶,与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文字记载的金沙寺僧制壶的特征十分相像:抟其缸砂土,加以澄练,捏筑粘结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盖、附陶穴烧成,沾缸坛油泪。它的珍贵身份,研究价值 ,对于宜兴紫砂是难以估量的 ,故此特上贴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研究 。









江南壶圣 发表于 2013-9-13 21:12:32







江南壶圣 发表于 2013-9-13 21:22:16













佛灯火 发表于 2013-9-13 22:24:57

文图并茂,学习。

铭鸟花罐 发表于 2013-9-13 22:40:40

Re: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

中国文化 学习了!

上海老沈 发表于 2013-9-14 11:22:37

Re: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

谢谢分享。

上海老沈 发表于 2013-9-14 11:22:46

Re: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

谢谢分享。

上海鸟语 发表于 2013-9-14 21:41:15

Re: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

谢谢分亨

九月老羊 发表于 2013-9-15 17:37:09

Re: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

谢谢分享

我爱的天 发表于 2013-9-15 21:52:40

Re: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

欣赏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追寻金沙寺     分享鼻祖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