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明前茶与雨前茶
明前茶、雨前茶是中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相同期间春茶的称号。“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明前茶细嫩质量好,雨前茶质量尚好,谷雨后立夏前的茶叶通常较粗老,质量较差。中国的阴历是每隔15天为一节气,大概3月5日左右是“惊蛰”,3月20日左右是“春分”,4月5日左右是“清明”,4月20日左右是“谷雨”,5月5日左右是“立夏”。陈旧的农业出产一历来以节气为耕耘组织的辅导。茶叶出产也是相同,早发种类通常在“惊蛰”和“春分”时开端萌发,“清明”前就可采茶。明前茶由于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味道物质含量丰厚,因而质量非常好。但由于清明前气温遍及较低,发芽数量有限,成长速度较慢,能抵达采摘规范的产值很少,物以稀为贵,明前茶就更显宝贵了。
古时贡茶求早求珍,所以把春茶划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种。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之为社日。按干支摆放核算,社日通常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之间,大概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也即是比“清明”早半个月,这种春分时节采制的茶叶愈加细嫩和宝贵。中国唐代每年需求在清明日运至长安的紫笋贡茶,就应该是属“社前茶”了。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在湖州长兴采制的顾渚紫笋茶,即是用快马日夜兼程运到长安(今西安),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因而,每年皇宫“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笋贡茶必定是“春分”时节特早萌发而采制的茶叶。
火前,即明前,由于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风俗,三日内不生火煮饭,故称“寒食”,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因而“火前茶”实际上即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抵达杭州龙井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曾作诗《观采茶作歌》,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佳”,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质量最佳,过早采制太嫩,过迟采制太老。
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今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成长相对较快,堆集的内含物也较丰厚,因而雨前茶通常味道鲜浓而耐泡。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当时适中”。这对江浙一带一般的炒青绿茶来说,清明后,谷雨前,的确是最适合的采制春茶的时节。
这些年,有一种倾向,误认为茶叶越早越好、越嫩越好,乃至只采一个单芽。实际上,优质茶叶,并非越嫩越好,采摘稚嫩细微的单个茶芽制成的芽茶,外形的确漂亮,但就内含物的丰厚程度而言,是不及一芽一、二叶的。所以有着悠长的前史的龙井茶,其特级茶的质料即是一芽、二叶,从不采摘单芽作为质料的。 欣赏欣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