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城镇之路
上海从周、汉至清,考古发现的精美文物,展示了古代上海城镇发展的道路。从周、汉时期临湖而居的广福林遗址,到唐、宋时吴淞江畔的青龙镇,再到元以后黄浦江边上的上海县,古代上海经历了从村落到市镇,逐步成为东南地区都会的繁荣轨迹。航运便利和贸易发达始终是上海城镇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城镇中心也随着水系的消长而变迁。为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古代上海人民建造了志丹苑水闸这样浩大的水利工程,展现出高超的水利技术。明、清时期,上海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人文荟萃、文化昌盛,出产的松江布行销全国,为上海赢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诞生了徐光启等伟大的科学家,为中国古代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透过本节中的许多展品,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古代上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其创造的精致的江南文化,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牋
牋
牋牋 随着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已经发现了多件春秋时期青铜礼器,有青铜尊、青铜鼎等,也发现了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和陶范,还有其他与宗教礼仪活动有关的文物如卜甲。此外,广富林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汉代的地砖、瓦当等大型建筑的构件。这些发现为了解上海早期的城镇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青龙镇遗址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面积25平方公里。近年,青龙镇考古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房基、墓葬和冶炼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批产自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的精美瓷器,正在逐步揭示一个繁荣的江南城镇。
牋牋牋
牋
1999年至今,松江广福林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一个窝临湖而居、规模宏大的聚落。这里出土了周代青铜礼器和工具武器,以及用以铸造的石范、陶范,还发现了大型的汉代建筑基址构件,显示出具有较高社会等级的聚落特征,是上海地区城镇的萌芽。
牋
牋
牋 元代,吴淞江变窄,水患不断。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心逐渐转移到黄浦江左岸的上海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上海镇升为县。明、清时期,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更凭借便利的航运条件成为“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在这里聚居的潘、陆、顾等大族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
上海地区明、清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如朱家卿墓出土的9方印章,显示了明代晚期印材的多样性,陈所蕴墓出土的战国和汉代谷纹、蒲纹玉璧,杨四山家族墓葬出土的东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铜镜,岳家山族墓出土的宋代有柄双凤纹铜镜,展示了明代尚古的社会风尚。其它如玉器、漆器等也有精美文物出土。
元代以后,上海地区逐渐发展成东南之都会,展品中的明代金银首饰、文房用品等精美的文物,即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侧面。
牋 李惠利中学墓位于黄浦区肇周路徐家汇路交汇处,1997年5月发掘。墓地保存完整,墓主不明,出土了金银首饰、折扇、铜镜等百余件文物,其中出土的一组头面,光彩照人,华丽无比、是了解明代妇女头饰的重要材料。
牋 随葬出土的精美玉器,铜镜富有特色,既有明代铜镜,还有数面唐镜和宋镜。
牋
牋
牋 周代的上海先为吴、越属地,吴越文化以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特征。后楚灭越,上海楚文化影响,并为楚相春申君封地,这也是上海简称“申”的由来。秦汉统一后,上海属于会稽郡,文化面貌渐与中原趋同。考古发现表明,周、汉时期的上海已经产生了城镇的萌芽。
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