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鼎丰月饼,,,
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糕点厂)始建于1911年,注册资金1.2亿元,资产总额1.5亿元。目前,已投资1.2亿元在哈尔滨利民开发区建设老鼎丰食品工业园。老鼎丰是黑龙江省食品行业骨干企业。“老鼎丰”品牌是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始创于浙江绍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连续两次被国家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目前,糕点已发展形成上千品种,五十余个系列品牌,形成了配方独到、工艺独特,色、香、味、形俱佳,自成一派的“哈式”体系,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几十年来,老鼎丰牌糕点获得了近百项各级政府、协会授予的奖牌,其销售市场覆盖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十三个地市,连续三年通过省邮政速递将产品远销到全国各地,年产糕点数千吨。乾全国月饼精品推荐会精品奖帝二下江南,在古城绍兴巡访时,一次品尝一家果匠铺的点心,觉得风味独特,欣悦提起御笔,钦赐“老鼎丰”三个大字。意思是,锅里总是有许多好吃的。自那以后,老鼎丰点心便成了贡品,并以南味正宗名点传遍大江南北。老鼎丰字号的果匠铺仅哈尔滨就有七家。老鼎丰是1911年开业的。当时位于哈尔滨道外正阳三道街(今靖宇大街216号),到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当时称“老鼎丰南味货栈”。一面卖南味干鲜食品,一面自制自销南味点心。在1911年成立后的40多年时间里,“老鼎丰”一直采取的是“前店后厂”的小本经营。 20年代初,老鼎丰南味点心货栈主要是前店后厂式生产糕点,以制作精良著称,小批量生产,出炉后直接销售,老鼎丰的月饼、槽子糕、长白糕渐渐有了名气。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ef7f061acffc1e17f9bf8b337a91f67c/f603918fa0ec08fafdeba2ab59ee3d6d54fbdad7.jpg老鼎丰
30年代初,老鼎丰逐渐发展。东北沦陷后,老鼎丰经营异常艰难,王阿大、许欣庭被迫离开,老鼎丰留给了王阿大的女婿张毓岩。后因经营不善,转卖给商人张启滨,直到1946年公私合营,“老鼎丰”才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重振炉灶。在老鼎丰发展史上有一位亲历者与见证人——徐玉铎,徐玉铎1942年从山东来哈,在老鼎丰从学徒工、工人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做到厂长。他坚持创新,使老鼎丰糕点、月饼的花色品种从1980年前的14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500余种,1000多个花样,仅月饼就达66套、200多个品种。
,,,,,,,,,,,,,,,,,,,,,,,,,,,五大连池,,,,,,,,,,,,,,,,,
地球在长达46亿年的复杂演化过程中,为人类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五大连池风景区就是第火山活动给人类留下的一片珍贵遗产,这里山秀、水幽、泉奇、石怪、洞异,是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保健康疗、科学考察为一体的高含量、多功能、综合型国际旅游胜地,被誉为镶嵌在欧亚大陆桥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然气候
http://p6.qhimg.com/dr/200_200_/t01f21ce36268564d11.jpg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60平方公里,有耕地35.8万亩、林地32.1万亩、草原5.73万亩,湿地15万亩。五大连火山群是由远古、中期和近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质地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上少见的类型齐全的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专家概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典型性和美学性,是中国首屈一指世界著名的火山。五大连池矿泉水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有铁硅质、镁钙型重碳酸低温冷矿泉水,天然含汽,可饮可浴,健身治病;有偏硅酸、氡等类型矿泉水。享有“药泉”、“圣水”之誉。五大连池具有纯净的天然氧吧、独特的火山全磁环境、特效的药性洗泉、灵验的药用矿化离子水、神奇的火山岩太阳能理疗场等。中国著名火山学家刘嘉麒教授评价说: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融山、水、岩、泉为一体,是中国火山地貌景观最丰富、最精彩、历史记载最详尽、研究程度很高的最新火山区,堪称火山博物馆。
五大连池不仅火山与矿泉资源珍稀独特,更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史前200多万年到近代280年,复杂多样的火山熔岩地貌和特殊的环境条件孕育发展了五大连池独特、丰富而又完整的火山自然生态系统。五大连池保护区内有植物143科428属1044种,其中有珍稀濒危植物47种,如石竹、钝叶瓦松、红皮云杉、野生大豆等。野生动物有55科121种,其中珍稀动物有麋鹿、黑熊、丹顶鹤、水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蝶类有7科80种,其中阿波罗蝶是世界珍贵的蝶类。五大连池生物多样性,在我国北方乃至北温带同纬度地区也极为罕见,更珍贵、更有价值的是它再现了地球生命由低等到高等演替、特别是火山熔岩上生命演变的全部过程,国际著名生态学专家刘书润教授称五大连池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天然史书。
五大连池的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乌德林的神山圣水是人类繁衍的风水宝地、是北方几个少数民族原始部落的发祥地,鄂伦春生活在山上,鄂温克在山腰,达斡尔和满族在湖畔河套。从东胡人到肃慎人,从商代演义文学到道教、佛教的世代言传,“北海眼”是一个共同的信息符号。陆地北海的“大海眼”绵延百里奔腾咆哮养育万物生灵,无数“小海眼”日夜翻花为民造福治病救命。人们对古湖恐惧中带着敬仰,尽管后来大海眼被新期火山填塞,但五个小湖和星罗棋布的池、泡、泉、溪无数的小海眼药泉仍在奔涌,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有增无减。
古往今来,每年北海眼“桃花水”刚落,人们来赶这里庙会,端午时节来此欢度药神日、圣水节,每当这时,山上古刹鸣钟、山下集市繁闹、牛马车、鹿拉勒勒车熙熙攘攘,烧香拜佛喝水洗泉的、赶集换山货的、采药卖药看蹦子戏听书的、算命的、贩卖牛羊马匹的、赛马比箭摔跤的应有尽有,不论是蒙古包、马架子、撮罗子还是拉哈辫的泥房子,不论是萨满治病还是“敖包祭”、“药泉祭”、“圣水祭”,不论驻守的官军还是运货的驼队,不论云游僧道还是四海百姓,北海眼“药泉”就是繁华和神圣的象征。是世世代代北方各族人民心中的海市蜃楼,人们可以不认识官府衙门,但都知道药泉在北海眼,在乌德林,在“乌云和尔东吉”。
从1979年至今先后五次进行体制变革。1979年设立德都县五大连池镇;1980年省政府设立五大连池管理处,后改为五大连池管理局;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1996年5月撤县并市,在原五大连池市址成立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0年11月成立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即现行管理体制。根据省政府黑政办综(2000)89号纪要精神,赋予五大连池管委会县级政府职能,内设1部、1办、7局、1镇。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简介http://p3.qhimg.com/dr/200_200_/t01fed7037727f6b9c6.jpg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部,距鸡西市1 2 0 公里,北与密山市、虎林市相邻,东、南与俄罗斯水陆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31°58′30″—133°07′30″,北纬45°01′00″—45°31′30″。保护区西起档壁镇的白棱河口,北邻穆棱河,东北与虎林市相接,东、南以松阿察河及大兴凯湖与俄罗斯相望,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5公里,面积222488公顷。保护区于1986年建立,1994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其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组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几乎容纳了三江平原的所有重要物种。保护区与俄罗斯一侧的湿地相连,地理位置独特,具有国际重要意义。2地质地貌
兴凯湖长90公里,宽30公里,湖泊最深达10米,雨后湖面水面可升高2米左右。水源补给来自东部和西部山地的众多溪流与穆棱河,是地壳运动地槽发生褶皱而形成。兴凯湖湿地属于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小两湖间天然形成一条长90公里近10米高的沙岗,岗上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湖周的大面积湿地以芦苇、沼柳、苔草、小叶樟等植被类型为主。3水文特征
http://p2.qhimg.com/dr/200_200_/t013a0e09a68e588f98.jpg
兴凯湖流域属乌苏里江水系,共有24条河流汇入,中国境内有8 条,其中直接流入大兴凯湖的有4 条,即白棱河、红眼哈排干、白泡子和金银库河,直接流入小兴凯湖再经新开流和泄洪闸流入大兴凯湖的有4 条,即承紫河、坎心河( 小黑河) 、大西河和东地河。流出兴凯湖的河流只有一条松阿察河。所有河流多年平均冰封期约150天。小兴凯湖:入水量7.03×108立方米 ,出水量8.49×108立方米 。最大水深3米,最大蓄水量为5.05×108立方米 ,多年平均水位70.米。面积140平方公里。大兴凯湖平均水深3.5米 ,最深处12米,蓄水量153.3亿立方米,湖面海拔69m 年均结冰期为137 天。中国境内面积1040平方公里。根据自然地理、地表水资源分布特点,兴凯湖流域分别处于穆棱河谷冲积平原丰水区;穆棱河西岸丘陵漫岗缺水区;湖滨平原区富水区。对兴凯湖水质监测表明,大湖水质为国家地面水质标准Ⅰ-Ⅱ类水体,水质良好,基本未受污染。兴凯湖保护区在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解地表径流、削减洪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和维持水平衡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兴凯湖流域内地下水总贮量为5 6 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4 亿立方米。4土壤类型
流域内土壤分8 个土类,8 个土属,19个土种。主要是湖岗上的细砂土和湖成淤泥质亚粘土。随地形由高向低变化,由暗棕壤和草甸暗棕壤过渡到白浆土,在局部突起的岛状林上形成砂质草甸暗棕壤。
气候:
兴凯湖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湿润半湿润地区。春季冰雪消融吸收热量,湖区气湿比周围低1℃;夏季受湖水水面影响,天气凉爽,暴热天气少,昼夜温差不大;秋季由于湖水放热,气温比周围高1℃,多秋雨。年平均气温3.1 ℃,7月气温最高平均21.2 ℃ ,1 月气温最低平均- 19.2 ℃。无霜期158 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50mm ,降雨集中于夏季,约占全年降水的70% 。冬季多暴风雪天气,封冻期从11 月到次年3 月,冰层厚度0.8-1.5m ,平均活动积温2,250 ℃,日照时数2,570 小时。5生态特征
兴凯湖湿地从西向东分低山漫岗区、湖岗区、湖积平原沼泽区、大小兴凯湖水域区。植被随着地势的不同,有规律分布。漫岗上生长着森林植物群落,缓坡生长着蒿类植物群落,沼泽生长着五花草、小叶樟、沼柳、芦苇等群落。有森林生态系统;有草甸生态系统;有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还有水生生态系统。6植物资源
http://p2.qhimg.com/dr/200_200_/t0179fd26c35f5ca96c.jpg
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6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37种,藤本植物22 种,草本植物263种,苔藓植物1 种,药用植物138种,食用菌类9 种,蜜源植物61 种,浆果植物13种,水生浮游植物52 种。有森林、草甸、沼泽、水生植物等多种植物群落。
兴凯湖的特有树种——兴凯湖松,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分布在兴凯湖湖岗上。兴凯湖松是介于赤松与樟子松之间在兴凯湖地区长期演化的自然杂交种。产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兴凯湖、密山、鸡西、鸡东、穆棱等地湖边砂丘及山顶石砾土上。7动物资源
http://p8.qhimg.com/dr/200_200_/t01dd2da4403cfce503.jpg
有脊椎动物6 纲33目73 科284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 种(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 种。
兴凯湖湿地有兽类6 目14 科39 种,其中优势种有:赤狐、雪兔、麝鼠、狍 等。有鸟类16 目39 科183 种,这里有水鸟65 种,其中49 种在本区繁殖。国内有30 种鸭类,本区内就有18 种,而且有15 种在此繁殖, 其中绿头鸭、赤颈鸭、绿翅鸭、白眉鸭为优势种,林栖鸟类有118种。留鸟中有雉环颈、喜鹊 、小嘴乌鸦、大山雀为优势种。有鱼类6目12 科65 种。翘嘴红 、扁体 、兴凯湖青稍红、兴凯湖贝氏条为特有种,鲤、鲫为优势种。本区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分别为2 目4 科6 种,2 目3 科7 种。两栖纲极北鲵、黑龙江林蛙为优势种,爬行纲动物中鳖类较多。
有鱼类6 目12 科65 种,以鲤科为主,其中翘嘴红鲅(大白鱼)为全国四大淡水珍贵鱼类之一。从区系组成上可分为5 种复合体,乌苏里白鲑、江鳕2 种属北极淡水鱼类区系合体;黑斑狗鱼等4 种为北方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鲤、鲫等1 3 种为第三纪早期鱼类复合;翘嘴红等2 3 种为江河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黄、乌鳢等6 种为热带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这些鱼类包括本地所有种或亚种。
保护区的核心区是貉和麝鼠的野生种源地,具有很高经济价值。保护区里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一级有丹顶鹤、白鹤、白尾海雕,二级有白枕鹤、大天鹅、马鹿、麝、黑熊、雪兔等。8管理状况
在距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凯湖地区就有了著名的“渤海文化”。1949年后,在湖岗上先后建了第一、第二泄洪闸,当壁镇口岸等。
1986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兴凯湖国际自然保护区的协定》;1997年3月首批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02年1月加入《拉姆萨尔公约》,成为中国2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保护区内有5个行政单位:兴凯湖乡、白泡子乡、兴凯湖农场、水产养殖场和八五一0农场二分场。9旅游资源
http://p6.qhimg.com/dr/200_200_/t0198f4b47efc94b6c0.jpg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气势磅礴、浩瀚如海的大兴凯湖;有清澈明丽、风光旖旎的小兴凯湖;有纯朴自然、独具丰姿的湖岗林带;有浓绿欲滴、碧波万顷的芦苇荡,更有遮天蔽日的万鸟翔集奇景。神态优雅的丹顶鹤翩翩起舞,洁白无瑕的大天鹅比翼齐飞,雄健威猛的白尾海雕展翅翱翔,更有惊涛拍岸、万马奔腾的壮景;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奇观。保护区内除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白棱河桥、新开流遗址、王震将军墓、泄洪闸、中俄贸易口岸等八大人文景观。
新开流古文化遗址:1972年在保护区湖岗核心区的新开流发现了距今61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肃慎先民的居住地,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在已发掘的28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古墓33座,鱼窑10座,出土了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10管理状况
在距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凯湖地区就有了著名的“渤海文化”。1949年后,在湖岗上先后建了第一、第二泄洪闸,当壁镇口岸等。
1986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兴凯湖国际自然保护区的协定》;1997年3月首批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02年1月加入《拉姆萨尔公约》,成为中国2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设办公室、管护科、科研科、财务科和七个管护站(档壁镇、白泡子、湖西、泄洪闸、龙王庙、荒岗、二疙瘩)。保护区现有人员32人,建成办公楼549m2,管护站850m2;有三菱吉普车1辆,北京2023吉普车2辆,雅马哈机船1艘;有3台微机、2架照相机、1台复印机以及望远镜、摄像机、卫星定位仪等办公和科研设备。保护区一期工程国投300万元,地方配套202万元,已建设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二期工程业经国家批准,589万元国债资金拨付到位,地方配套资金正在落实之中。
保护区内有5个行政单位:兴凯湖乡、白泡子乡、兴凯湖农场、水产养殖场和八五一0农场二分场。
管辖权:黑龙江省林业厅,鸡西市人民政府。
管理机构: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土地使用/所有权:所有权归政府。周边耕地使用权归国营农场或集体农村所有。
影响因素:流域的污染(主要是农业污染)问题,对湿地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尚未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
采取的保护措施:1986年4 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兴凯湖自然保护区,1992 年7 月,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帮助下,与俄罗斯一起建立了兴凯湖国际联合自然保护区,1994 年4 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 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1997年3 月,首批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以保护区管理处为主成立了联合保护委员会,共同保护兴凯湖湿地。
建议的但尚未实施的保护措施:四个规划: ①兴凯湖保护区总体规划;②兴凯湖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③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④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一项建设工程:兴凯湖造纸厂污染处理工程。
八项工作: ①组建强有力的联合保护委员会,实行统一领导; ②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宣传活动;③成立保护区派出所,加大执法力度; ④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⑤水资源集中调度;⑥控制环境承载量,开展生态旅游; ⑦进行保护区资源状况摸底调查; ⑧加强国际合作,中俄两国共同保护。
研究现状及设备:开展了对丹顶鹤、东方白鹳生态生物学研究,进行了有关鸟类春季、秋季迁徙,大天鹅的繁殖习性,红嘴鸥繁殖生态,白尾海雕的繁殖生态与保护对策,东方白鹳的组织学观察等项研究。兴凯湖保护区设有科研科,共有科技人员8 人,现在保护区内有5 个研究站和一个暸望塔。在科研及培训上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保护教育现状:①与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八一垦农大学建立了人才培训和科普教育合作项目。②同俄罗斯兴凯湖保护区签定人才培训计划。③成立了宣教中心。
,,,,,,,,,,,,,,,,,,,鱼皮衣,,,,,,,,,,,,,,,,,,,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岸地带,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族,也是唯一能用“鱼皮”缝制衣服的民族,史称“鱼皮部”。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因居住区域、语言和服饰用料的不同,有“奇楞”、“赫哲”等自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街津口乡,饶河县的四排乡,其余散居在佳木斯、富锦、依兰、抚远等市县,现有四千余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用料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服装面料的择用均与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经济从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游牧民族主要采用牛、羊等皮毛缝制衣装;农耕民族多以棉、麻、丝为主要原料缝制衣装;善于狩猎的民族则采用兽皮缝制衣装。赫哲族居住的地域江河交错,地势平坦,森林茂密,气候四季分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及名贵皮毛的主要产区。人们把它形容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见其自然资源之丰富。《皇清职贡图》中载,“奇楞人”男女服皆鹿皮、鱼皮为之,“赫哲人”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这充分证明赫哲族早期的服饰原料是兽皮和鱼皮。早期的赫哲族常年居住在东北边疆的偏僻地带,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采集渔猎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使得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况,为生计换食盐、物品必须到较远的地方,最近的交换市场是到“三姓城”(现为依兰县)。当时的交通工具极其简陋,冬季靠狗拉雪橇,夏季靠木船,每交换一次往返需要四、五十天时间。北方的气候条件不宜种植棉、麻、桑等植物,而且布匹输入赫哲族居域的时间也较晚。据史料记载,大约在三百年前才依稀见到布匹与皮毛相结合的服装。棉布、麻布、绸缎极为少见。棉、麻、绸缎输入的渠道有两个:一是民族上层人物向中原朝廷纳贡而得到的回赏;二是民间用兽皮、肉干、鱼干等实物到市场交换而得。但也很有限,机织布匹尤为珍贵,为此制作内衣多用棉、麻等织物,外衣则用兽皮、鱼皮缝制。到清朝末年,边境贸易才出现,互市交往也逐渐频繁,但赫哲族地区机织布料依然是珍贵之物,因此兽皮、鱼皮加工成的服装占有主导地位。民国时期是大量输入机织布匹的阶段,毛呢、绸缎、棉布、麻布、丝绸等面料都可见到。机织面料裁剪方便,色泽也丰富多彩,深得赫哲人的喜爱,渐而着“鱼皮衣”、“兽皮衣”的人也少了些,但传统的民间鞣制鱼皮、兽皮工艺顽强地维系着赫哲人家,直到解放后,赫哲人家都会有一套鱼皮、兽皮制作的服装,年老者外出狩猎、打鱼都喜欢着鱼皮衣、兽皮衣。
传统服饰的款式
http://p3.qhimg.com/dr/200_200_/t01309c8e456c670931.jpg
赫哲族传统服饰的原料多采用抗寒耐磨的狍、鹿、貉、貂等兽皮或鱼皮。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和民族自称不同,制作衣服的兽皮和鱼皮也各有不同,松花江流域的主要以狍皮、鹿皮为衣料,鱼皮次之;而居于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沿岸的多以鱼皮为衣料,鹿皮、狍皮兼之。为了适应当地四季分明自然环境,冬季和夏季的服饰款式略有差异,但都极具民族特色。赫哲族男子传统服饰款式,冬季多为狍皮、鹿皮缝制的长袍,宽袍大袖,袍长及膝,毛朝里、皮朝外,外系绣花腰带;下着皮裤或棉裤,脚穿狍皮、鹿皮或鱼皮靰鞡,头戴貉(俗称“孬头”)皮帽、狍头帽、狗皮帽等,戴狍皮手套。长袍的衣袖、衣襟、领口均用黑色云纹镶滚。穿时将衣袖、领口的皮毛翻于外面,即保暖又有装饰的效果,充分显示出狩猎民族英勇剽悍的性格。夏季多穿光板皮或鱼皮缝制的衣服,其服饰款式多为对襟式短衣,立领、长袖,并在领口、衣襟、袖口处,镶绣黑色云纹、回形纹,对襟处缀饰两排鲶鱼骨磨制的扣子。头戴桦树皮制作的遮阳帽,其造型似斗笠,尖顶大檐,既遮挡阳光又能挡风雨,帽檐上还缀饰鱼纹或花草纹。赫哲族女子传统服饰款式,冬季多着鹿皮或狍皮缝制的长袍,也有用皮布混制的长袍。受满族的影响,服饰款式形同满族的旗袍,无领斜襟,衣摆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成扇形,袖肥而短。领口、袖口、衣襟、下摆镶滚黑色云纹或鱼鳞纹宽边,并在衣摆下坠饰铜铃或海贝。夏季女子传统服饰质料多为鱼皮或布缝制,款式多为短衣长裤、收腰长袍或短衣长裙等,并在领口、袖口、衣襟处镶绣黑色云纹宽边,头上多戴三角绣花头巾或桦树皮帽。
精湛的鞣制鱼皮技艺
赫哲族具有很高的鞣制鱼皮技艺,《皇清职贡图》一书,记载了赫哲族人是善于鞣制鱼皮的民族,喜着“鱼皮衣”,故称“鱼皮部”。赫哲族四季捕捞的鱼,均可鞣制鱼皮布。“鱼皮衣”多用怀头、哲罗、细鳞、大玛哈、狗等细小鳞纹的鱼皮。鱼皮裤、套裤则用鳇、鲟、鲤等鱼皮。“鱼皮靰鞡”一般用鲶、细鳞、狗等鱼皮缝制。鞣制鱼皮的工具一般由男子凿制而成,取材多用木质坚硬的桦树、柞树,其造型独特,有木槌床、木棰、木刀、木齿锯、铁铲,木铡刀等。木槌床:造型别致,状如元宝。用一根直径约50㎝的实心木凿制,底部削平,两头上翘,上部凿成凸凹状,长约62㎝,宽约35㎝,主要用于放置鱼皮,棰打鞣制鱼皮之用。木棰:造型如铁头锤。用约35㎝的整段粗柞木砍制,柄与棰连接,柄长19㎝,棰厚6㎝,棰长16㎝,主要用于棰打鱼皮之用。木刀:造型似一弯月。用柞木削制,一面薄一面厚,长约65㎝,主要用于剥制鲜鱼皮,因铁质刀易碰坏鱼皮,影响鱼皮质量。木齿锯木齿锯与木锤
:造型如同铁锯。一面薄一面厚,薄面凿成锯齿状,长约56㎝,宽约5㎝,主要用于刮鱼鳞。铁铲:造型如斧型。铁头、木柄,铁铲成倒三角形,柄长约48㎝,铲长约20㎝,宽约13㎝,用于铲除干鱼皮上的油脂、鱼肉等。木铡刀:造型如同现代铡草用的铁铡刀,是赫哲族经改良后的鞣制鱼皮工具,只是铡槽、铡刀全用木质凿制,铡槽长51㎝,铡刀长57㎝,主要用于鞣制鱼皮,用此工具,鞣制鱼皮效果较高,即省时又省力
欣赏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 参观欣赏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 真漂亮! 参观宁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 山、川、水风景一流 山美 水美人更美 。我爱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