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笼架鸟(二)
提笼架鸟(连载)养鸟篇
笼养观赏鸟由来已久,在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养鸟人积累了丰厚养鸟之经验,使博大精深的中华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人养鸟门派各异、爱好众多。虽有以北京为中心和以苏杭为中心的北派、南派之说,武人养画眉、文人养绣眼、小姐养鹦鹉之好。但是,养鸟人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高低贵贱,尽兴享受着养鸟之乐趣。
我以为,养鸟虽不要门户之见,但要注重地域差异。北方人喜靛颏、红子,南方人好绣眼、画眉,这是由一地的气候、地理、风土、习惯所决定的。因此,也形成了区域鸟文化特色,养鸟用具也深深打上了地方特点之烙印。
养什么鸟,因个人喜好而已,但必须考虑以下因素。首先,要融入当地的鸟文化中。中国地大物博,广袤的大地孕育着无数生灵,可供笼养鸟的品种繁多,选养观赏鸟要与当地特有的习俗、风情、气候相适应。洁白的羽毛是纯洁的象征,但有的地方忌养白鸟,红子、靛颏在北方鸣声悦耳动听、羽毛绚丽多姿,到了南方就失去应有的光泽,加之孤芳自赏,难与鸟友交流。其次,要有一定的保障条件。时间保障是基础,养鸟是一项费时的精细活,有的鸟需要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有的鸟要勤洗澡、勤打理、勤换食,有的鸟还要喂食活料,这一切都要时间来保证。我曾亲眼目睹,一些鸟友因缺乏持此以恒的耐心,半途夭折的、肮脏不堪的、病患缠身的比比皆是,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这种心态鸟养不好,事业也不会有大成就。物质保障是前提,养鸟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鸟笼的购置、鸟具的配备、鸟食的供应,饲鸟环境卫生等等,都要一定的投入。我也亲眼看到,有的鸟友因保障不力,使之爱鸟饱饿不均,时而断顿、时而朵颐、时而不洁。更有甚者,由于保障不力,致使爱鸟在死亡线上挣扎。技术保障是根本,说的是要有养鸟必备的基本技能。对所养爱鸟的生活习性、疾病预防、饮食起居等常识要了然于心,鸟盲养鸟后患无穷。我也常有耳闻,有的鸟友不分爱鸟食谷、食虫,一概而论,常常会使爱鸟因喂养不当疾病缠身。再次,要与养鸟人个人修养、性格特征、身体状况相匹配。养鸟其目的是愉悦心情,一定要从个人喜好出发,不能人云亦云,适合自已的就是最好的。好静的人,养一只运动量大、鸣声嘹亮的鸟,就觉得烦嚣;精力充沛、好动者,养一只中大型鸟,做到两相宜、两互补。
我孩提时就爱鸟,准确的说叫“虐”鸟。上树掏鸟蛋,用细绳拴着鸟儿玩,冬日里趁鸟觅食之机,下套捕麻雀。今日看来,爱鸟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步入中年后,常常为儿时的“虐”鸟行为而忏悔和懊恼,也再一次萌发了养鸟的冲动,并认真做了“功课”,做好了一切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芙蓉鸟的乖巧,开启了我养鸟之门。
芙蓉鸟,又名金丝雀,也叫玉鸟、白燕鸟,是雀目科食谷类鸟。非洲血统,属保护性种群。人类科技的发展,把本属稀有的鸟种,用人工孵化的方法拉回到人间,让更多的人们能近距离亲密接触到这一小精灵,成为羽色和鸣叫兼优的笼养观赏鸟,在国内外皆被列为高贵笼养观赏鸟之一。自国外引进以来,主要由“山东种”和“扬州种”等品种,尤以“扬州黄”为贵。
我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鲜明个性的鸟文化,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尤显光彩夺目。扬州人养鸟讲究个“精”字,精选品种、精备鸟具、精心饲养。对于特有的扬州芙蓉更是情有独钟,既好看好听,又对饲养条件没有苛刻的要求,一般养鸟人都能接受。因此,在扬州,芙蓉鸟虽属高贵,但较为普遍。
我在充分“研判”和理论、物质准备后,请回两只芙蓉鸟。一只羽色通红,也叫“辣椒红”;一只黄黑相间,花色的羽毛夺人眼球。在给友人介绍爱鸟时,我用了四个“好”字。即好身姿,站立时昂首挺胸,婷婷玉立,羽毛紧贴,尾羽稍稍翘起,羽色鲜亮,让人既饱眼福,又愉悦心情;好声音,其“叫口”虽没有过多的变化,随欲而为,但鸣声亲切,无大声之喧哗,无高吭之炫耀,喃喃细语,似在交流,似在倾诉,似在自吟,赏心悦耳;好打理,不以尊贵自居,粗茶淡饭,不拣不挑,喜食谷物和素菜,适当补充一些蛋黄,食量小、污物少,好清扫,不烦人;好守时,日落而息,日出起鸣,生物钟准时准点,白昼分明,绝不扰“民”,堪称养鸟人的“时钟”。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加入到扬州“鸟人”大军。
江浙人爱养绣眼,这与绣眼的小巧灵动、秀气文静不无关系。江浙自古出文人,书斋里常常养一绣眼,文人的静与绣眼的动,这种动静结合、和谐雅趣的氛围,鸟儿欢心、文人赏心。
绣眼鸟,体形小,嘴小,尾短,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绣眼鸟,性情活跃,低声戚嘁喳喳,偶尔高声转鸣。江浙人笼养绣眼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颇有讲究。首先,选鸟。绣眼至今还不能人工孵化,只能在春秋两季繁育高峰期捕捉而得,在众多的雏鸟中要分雌雄就不易,挑选一只“条子”好、善鸣叫、习性乖的上乘之鸟全凭经验和眼光,也要碰运气,这是养鸟最关键的一环;其次,选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马配好鞍,选择适合爱鸟生活的笼具十分重要。江浙人多选用做工精良的竹方笼,四面通透,空间宽阔,清理方便,是爱鸟的理想之“居”。鸟食缸、水盆、虫盒、果叉、接粪板、虫签等一应俱全。更有甚者,为了遛鸟之方便,还要配备精美的笼钩、手环、角搁、笼杠、扎绳、笼衣及挂钩,可谓“小小世界精彩纷呈”。对野性十足的生鸟,要选用顶盖封密的板笼,以利于驯化。再次,选食。绣眼食性杂,分湿料和粉料。旧时多由主人配制,现时有专门制作的作坊。普通的、精制的,开叫的、长毛的,一应俱全。但必须保持其新鲜,添食加料要勤,辅之于必要的蔬果,保证营养均衡。
初涉此行,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深谙此道的禧功师傅。禧功师傅年轻时进工厂,车钳刨磨铣样样精通,还干过铸工。因喜欢养绣眼鸟,下岗后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做起了绣眼专用笼钩。心灵手巧的他,竟然一举成名,以独特的精细工艺赢得了鸟人们的喜爱,市场供不应求。几经交往,不但学到了许多饲养绣眼的常识,还深深感悟到禧功师傅热爱鸟类、热爱生活的情怀。禧功师傅把他精心饲养多年的一对绣眼赠予我,并要我好生待着,一有不适,立马沟通,成了我养绣的技术后盾。就这样,两只小绣阔别了它们的老主人,来到了新“家”,开始了我养绣的新里程。
一切进展顺利,两只小绣很快适应了新生活,我也为此多了一份牵挂。从此,随着每天日出鸟呜,我也早早而起,清扫打理,添食换水,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小绣接纳了新主人,没有了往日的烦躁和不安。养绣的过程,让我趣乐无穷,撷三个片段。
——洗浴之趣。观赏绣眼洗浴,是一大享受。绣眼喜欢洗澡,但确要防范风寒。中午时分,太阳高照,是爱绣洗浴的绝佳时刻。为便于小绣洗浴,专门购置了洗澡笼,与养笼大小相当,设栖杠和澡盆。绣眼澡盆,以景德镇瓷盆为上,卫生清洁,一般长两寸宽一寸余,隋圆形,表面手绘精美的图纹,小巧玲珑,既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可供把玩的艺术品。浴盆内注入清水,将小绣由养笼过至洗笼,天性好嬉水的小绣顿时欢呼雀跃。时而跳上盆沿,似乎只想清漪照影,并无入浴之意;时而探身用嘴勾水,摇头又把水甩掉;时而纵身一跳,伏身以胸触水,一触即起,几次后才伸展两翘,拍打水面,摇颈簸身,恣意扑腾起来,水花四溅,如雨跳珠,直到羽毛尽湿,沾并成缕;时而跳到盆外,抖掉羽毛上的沾水,交替拉开双翅,在和煦的日光中,以嘴当“梳”,清理每一根羽毛。这样重复交替,小绣的羽毛光洁明亮,晾干后等待主人收笼。
浴鸽作为工笔花鸟题材由来已久,名作流芳百世。想必有朝一日,哪位大师也将浴绣纳入他的大作,当会流传人间。难怪王世襄老先生在观赏浴鸽后,不无感叹地说“万物静观皆自得”。
——觅食之趣。绣眼食量小,要定时定量喂,不可忽多忽少。在长期的人、鸟接触中往往达成一种默契,主人的一举一动给鸟一种条件反射,每当主人拿着食铲添食时,小绣都表现出一种兴奋雀跃,紧盯食铲毫不客气抢吃食料,毫无畏惧之状,与主人建立的那种相互信任感油然而生,主人也乐了。
——眠萌之趣。绣眼鸟生活规律之井然,让人折服,这是天性所使然。四季交替,虽昼夜长短有变,但小绣始终遵循日出起鸣、日落而息的习性。随着太阳徐徐落山,小绣也开始睡眠前的准备工作。先用轻微的鸣叫打招呼,昭示着即将入睡,“切勿打扰”,接着精挑一舒适之地栖于之上,夜幕降临准点入眠。细细观察之,小绣的两只脚掌守守抓住栖杠,头和颈紧紧掖在翅下,形成拇指大小的小毛球,随着呼吸,身体不断的上下起伏。酣睡后的小绣,无论来自何种干扰,均巍然不动,直至天明。这种眠萌之态,令人忍俊不禁。(待续) 好文章,感谢分享。 这类书房鸟的文章放在书房发表很不错,学习了! “首先,要融入当地的鸟文化中”“孤芳自赏,难与鸟友交流”这个真是玩鸟的箴言,好!绣眼没养过,看来也得试试 好文章,谢谢分享 拜读了,好好学习一下养鸟 谢谢各位朋友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回 3楼(佛灯火) 的帖子
绣眼小叫时的浅吟低唱十分雅气,佛版可以一试。回 2楼(船人) 的帖子
对!以前的文人都喜欢在书房放只鸟。 学习学习知识谢谢分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