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家具:满族带来的新审美
满族原为东北地区半农耕、半渔猎的骁勇民族,由于当地的气候冬季漫长、寒冷,人们的起居生活和社会活动多习惯于室内,而其靠窗必设的暖炕更限制了家具的移动。固定的室内格局形成了满族人特别注重对称的审美情趣,导致了家具的增多和呈现高型化。这些都为后来清代家具风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入主中原以后,出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在生活习尚、审美情趣和政治心理上的需要,清朝的皇室和贵族都有意识地制作硕大的家具,极力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贵族的神圣权威。到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由于疆域辽阔,四方来朝,有着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财力,就更使得清朝统治者(也包括汉族上层社会)追求家具的恢弘气派,并根据厅堂、书斋和卧室的不同需要而量屋设计,很少再做移动,故其家具的体积和重量都在不断膨胀(图1)。
清代前期上层社会家具的硕大威武,给在康熙晚期或雍正之初生长于高官显贵府中的曹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指村妇刘姥姥家)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见《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人把用料硕重的家具,尤其是大料的硬木家具多归于明作。其实就硬木的资源开发与进口规模而言,明代晚期远远不及清代前期,而且明人的生活习尚以及审美情趣,都使得家具的造型设计和用料以追求小巧轻便更多一些,这种理念从他们为大柜安脚轮以及不惜把整板厚料的案面底下挖空的设计上可见一斑。
由于清代家具的体积硕大,室内空间相对紧张,加之清代的室内陈设讲究对称,功能分类又细,这就必然导致家具摆放拥挤,使人们基本看不到家具的侧面。因此,清代家具,特别是民间的家具,大多数的侧面逐渐简工减料。这点在漆饰家具上看得尤为清楚。康熙之后,民间多数漆柜的侧面已无图案纹饰,及至乾隆之后,更常涂以粗漆。移动性的箱子、座橱在家具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小于明代,大部分的贮物功能都由固定性的,更气派,更节约空间的高柜所担当。
清代家具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其漆饰家具在整个家具史上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清代早期,漆饰家具在制作工艺上相对于明代较为简率,制作周期短的纯描金银家具一时流行,这除了欣赏时尚(满人性格豪放,喜欢对比强烈的色彩)的转变外,也与大批新贵置业安家,高档家具一时供不应求有关。
康熙朝的漆饰家具图案中多见龙纹,这是新王朝统治者显示其正统权威地位的需要。康熙龙既有晚明的遗风,又逐渐演化出自身的特点,如:晚明龙多立眉圆眼,发上扬起;康熙龙多垂眉虾眼,发分数绺脑后散开,指爪则多与明代的“轮爪”相似,呈风车状。
康熙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局势动荡与民族融合,国势走向强盛,经济文化繁荣,迎来了家具艺术史上继明后期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清前期。此时,在流行黄花梨家具的同时,漆饰家具的工艺和艺术水平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了与黄花梨家具竞争,漆饰家具的品种呈现多样化,或恢弘气派,或精小堪玩。前者可见高大、富丽的十二扇(按:明制的规模较小,止于八或十扇)款彩围屏(图2),后者可见雕镂奇绝的嵌螺钿加金银片匣盒(图3)。辽阔的疆域,四方朝贡和海市开通,为百宝嵌家具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珍贵材料。黑漆描金则常与黄花梨木结合制作家具,装饰效果甚佳。黄漆地彩绘戗金的家具也是清代前期流行的高档家具品种,图案纹饰以龙、凤、拐子、缠枝莲等题材为主。黄漆也更烘托出皇室、贵族的豪华气派,与明朝时惟崇朱漆的观念不尽相同,而在色彩审美的时尚上,则对应于当时黄花梨家具的流行,这一现象应非偶然。 首席学习,贝哥晚上好。 次席学习。。。。。 拜读了,好好学习一下 了解学习一个 学习知识 了解学习!谢分享。 学习知识,谢分享。 认真来学习 好好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