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钱币 大全套(22种)
明朝古钱币 大全套(22种),共包括这些政权所铸钱币;1.明朝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全国时期所铸11种钱币(公元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
2.南明诸王政权所铸4种钱币(公元1644年6月7日——1683年10月3日):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
3.明末农民起义军政权所铸3种钱币:永昌通宝,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4.三藩政权所铸4种钱币: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古钱币学界,将三藩钱归类为明朝钱币】
全套一共是22种钱币,都是正常尺寸,品相都还不错,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劲才配齐这样一全套,实属不易,发与大家共赏。 欣赏明朝古钱币 大全套 引用楼主明朝清风于2014-12-20 22:26发表的 明朝古钱币 大全套(22种) :
明朝古钱币 大全套(22种),共包括这些政权所铸钱币;
1.明朝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全国时期所铸11种钱币(公元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
2.南明诸王政权所铸4种钱币(公元1644年6月7日——1683年10月3日):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
3.明末农民起义军政权所铸3种钱币:永昌通宝,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4.三藩政权所铸4种钱币: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古钱币学界,将三藩钱归类为明朝钱币】
.......
1.“大中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至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的钱币。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陈友谅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又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二)[大中] 为明初拟建之国号,史载:“明太祖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中有[大中通宝]。”(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再铸。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该币圆钱,正书,顺读。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
2.“洪武通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
3."永乐通宝":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
4.“宣德通宝”: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开铸“宣德通宝”,钱制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制作上稍逊于“永乐通宝”,书法一般,版别较少,相比同时期所出的“宣德炉”铜器相差很大。传世量少于永乐钱。宣德钱只是两京宝源局及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省宝泉局铸行了十万贯,数量不多。永乐、宣德两朝铸钱所开钱局相同,连两京在内也只有六处鼓铸,每年铸行也都不超过十万贯。
5.“弘治通宝”: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两京及各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版式为小平钱,光背。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制作不精,文字粗拙。
6.“嘉靖通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在铸行方面,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它四省开铸,铸量比永乐、宣德时略有增加。“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火漆就是二次溶炼。旋边就是用旋车锉磨边缘,金背是指经四火熔炼之黄铜,俗称“四火黄铜”。嘉靖通宝钱大都为小平钱,仅在二十三年时,令工部宝源局仿洪武钱五等式铸小平、折二,当三,当十大钱,于钱背穿右侧铸:“ 二钱、三钱、五钱及一两”,一两钱穿上再加铸“字十”,此套钱为记重钱,各只铸三万,且并未流通,只为充实内库。因为并未流通,因此传世也少,传世品中有一背穿右直书“一钱”的记重钱,为孤品。世宗所出的钱比前代各钱要精美。
7.“隆庆通宝”: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
8.“万历通宝”: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公元1576)铸造。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
9.“泰昌通宝”: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铸造(公元1621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间并未铸钱,因其在位仅一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
10.“天启通宝”: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同年开铸“天启通宝”,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
11."崇祯通宝":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始铸。《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12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
12.“弘光通宝”:南明福王朱由崧于弘光年间(公元1644年)所铸造。有小平,折二两种版式。小平有单点通,双点通及大弓,行弓,背星,背“凤”等版别。
13.“隆武通宝”: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分背有文及无文两类。
14.“大明通宝”:南明鲁王朱以海被奉为监国于浙江绍兴时所铸。1644年,清兵入关后,鲁王逃亡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1645年,被明朝旧臣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监国。当年12月铸行了大明通宝。朱以海奉为监国后,继与福州唐王朱聿键政权相互倾轧,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鲁王小政权,张国维兵败身死,朱以海由被困中逃出,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后依郑成功居金门病死。
15.“永历通宝”: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此钱版式多种,可分四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之中。和兴朝通宝一样,是乱世的产物。永历通宝是南明政府的铸币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璠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黔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16.“永昌通宝”: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顺政权于永昌年间(公元1644~公元1645)铸造。有小平,当五两种。
17.“大顺通宝”: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大西政权于大顺年间(公元1644~公元1645)铸造。版式为小平钱,多阔缘大样,制作较为精细,铜色金黄。有背“户”“工”“川户”等背文。
18.“兴朝通宝”:“兴朝通宝”是农民起义军的铸币.是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以后,于顺治六年(1649年)称东平王时的铸币。兴朝通宝大致可分为平钱(背工)、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三种,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别。
19.“利用通宝”:吴三桂于1674年起事之初铸造发行的钱币。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记折银。分小平,折二,折五,折十 四等。“利用通宝”生命力极强,从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后期,在漫长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别是云、贵、湘(尤以临澧地区为盛)把它夹杂在大清朝庭的钱币中流通,直至民国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时间之长,创下了历史上各个起义军和反朝廷的政治集团所发行的钱币之最。
20.“昭武通宝”:清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为维持人心,铸“昭武通宝”。此钱仿明代钱币旧制,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小平楷书钱比较多,一般光背,背“工”比较多见;小平篆书的比较少;折五,折十型钱币都是篆书大钱,背“一分”.
21.“洪化通宝”:公元1678年吴三桂病死后,其部将拥戴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 在贵阳袭号,改元“洪化”(公元1679- 1681年),并铸“洪化通宝”。
22.“裕民通宝”:裕民通宝为清初三藩中的靖南王耿精忠叛据闽中时所铸,钱币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有小平光背,折二背“一分”,折五背“一钱”或“浙一钱”。(古钱币学界将三藩钱归类为明钱) 欣赏了,了解学习一下! 学习知识 集齐不易,集齐不易!!感谢您的精彩分享! 引用第2楼明朝清风于2014-12-20 23:36发表的:
1.“大中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至1367年)铸于应天府(今南京)的钱币。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陈友谅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又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二)[大中] 为明初拟建之国号,史载:“明太祖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中有[大中通宝]。”(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再铸。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该币圆钱,正书,顺读。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
2.“洪武通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
3."永乐通宝":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
.......
感谢分享,学习!收藏了! 了解学习一下! 凑齐不容易,欣赏了。 欣赏学习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