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shi 发表于 2014-12-26 12:22:21

黄雀文化

黄雀是广大养鸟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一种笼养鸟,在我国北方有着悠久的饲养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玩赏体系,衍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雀鸟文化。
黄雀的饲养以北京为代表,并影响到周边地区,诸如天津、河北等地。北京人称黄雀为黄巧儿,亦称小黄巧儿。每当秋后大批黄巧儿迁徙之际,老北京的爱鸟人都会提着一张空笼子,到鸟市挑选一只自己满意的黄巧儿,这时的鸟市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老北京挑选黄巧儿有自己的标准,总的来说要身条长,眼睛大,站相直,棍儿尾,通眉,认为这样的鸟爱叫,也漂亮。北京人爱挑选麻公儿,即当年未换毛的小鸟,这种鸟一般先于老黄雀在鸟市露面儿,价格亦是高于老鸟数倍不止。黄雀春夏季节在东北地区繁殖,入秋方才迁徙至南方越冬,一年繁殖不止一窝,一般北京鸟市所见换完毛的当年小鸟为头窝或二窝,头顶黑毛末端有白霜,而麻头麻脸的小鸟一般为末窝或末二窝,就资质来讲显然不如已换好毛的当年鸟,然而麻公儿在野外生活时间较短,学老鸟叫口较少,亦在学口儿期,故可塑性大,可以压上老北京讲究的三大口(灰喜鹊、油葫芦、红子),也少有甚至没有“嗞啦”口。
所谓“嗞啦”口,亦称“杀猪口”,一般老黄雀在鸣叫结尾处都会有这一口,一般鸟友都不喜欢这一口,对老黄雀而言,如果“杀猪口”在鸣叫之前而结尾没有,相对来说优于在鸣叫最后有这一口,但很难避免。故讲究叫口,特别是压三大口的鸟友,一般挑选优秀的黄雀麻公儿饲养,并严格进行压口,因黄雀之压口难于百灵数倍。一般黄雀饲养者选择当年小鸟或老鸟饲养,应注重鸟叫口的音质和套路,有的黄雀叫声细碎、不清晰。含糊,或带有嗞啦嗞啦的声音,这种鸟尽量不要选择,因黄雀在鸟市一般已大笼盛放,一笼数十只至上百只,很少能单独听其鸣叫,即使鸣叫也是单音儿,故只能从单音儿是否洪亮,有钢音儿来估计其鸣叫优劣,亦很难准确判断,故玩家一般优中选优,逐层淘汰,最后留下一两只精品,选鸟的乐趣也在于此。
对于笼具,黄巧儿的适应面很广,最为讲究的专用黄巧儿笼子为64条外插条笸箩底高土挡平顶圆笼,配以景德镇手绘精巧鸟食罐儿,令人赏心悦目。过去老北京居住环境多为四合院,鸟笼挂于院中,不存在卫生问题。现在人们多居住于楼房,养鸟的卫生问题便摆在了眼前,黄雀最早以谷物饲喂,高土挡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谷壳飞溅,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现在饲养黄雀多用面食,污染较少,故笼具以红子笼居多,但仍有部分面食散落笼外,有鸟友将笼子坐于纸盒之内,虽然解决了卫生问题,但鸟笼不能悬挂,影响了观赏,同时鸟高挂方能尽情鸣唱,长期坐于低处对于鸟上性亦有不利影响。无论黄雀笼、红子笼多为死底,底部无笼条,以布垫儿垫之,每每清洗甚是麻烦,同时新鸟多爱下底爬笼条,爪子容易沾上粪便,污染笼子,鸟杠和鸟食罐,笔者现使用一款底部带笼条,底板可抽出的圆笼,比较方便,每日于底部垫纸一张,晚上更换,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另用松紧宽腰带将笼子下部箍住,防止了鸟食飞溅。上图以供鸟友参考。

北京养鸟玩儿的是一份精致,一份奢华。越小的鸟越能玩出彩儿。黄雀体型小,机灵可人,饲养笼具讲究,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时常置于案头,于青灯黄卷常伴于左右。旧时北京遛鸟的茶馆儿也专设“黄巧儿坐”,专门为饲养黄雀的八旗子弟、文人墨客交流经验、压鸟所用。而能放在茶桌上的鸟也只有黄巧儿和靛颏两种,其他诸如画眉百灵之类只能悬挂于堂内两侧专门的观鸟钩之上。老舍先生的《茶馆》中松二爷对黄巧儿的钟爱,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委屈了黄巧儿的那种情态,深刻的反映出了老北京人对黄巧儿的喜爱。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老北京的地标文化,传统的四合院中,一架葡萄,一壶高末,一笼黄巧儿,俨然一副老北京生活的画卷,黄巧儿已经深深的印在老北京人的印记之中了。

真源可 发表于 2014-12-26 14:02:54

学习了黄雀文化,感受老北京生活。

低调鸟人 发表于 2014-12-26 14:39:41

漂亮!!!!学习了!

魔临天下 发表于 2014-12-26 14:50:08

学习下黄雀文化

黄肤山雀 发表于 2014-12-26 16:50:53

拜读了.了解学习一个,

王建春在 发表于 2014-12-26 19:39:12

学习学习

飞飞飞香 发表于 2014-12-26 21:48:19

学习了

chenyue5 发表于 2014-12-26 23:42:22

写的真好

泪雨之人 发表于 2014-12-27 09:30:34

拜读了写的真好

海上礁石 发表于 2014-12-27 11:51:21

有什么证据说养黄雀是北京的代表,影响周边,就因为北京是首都吗,鄙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黄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