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成语定义、特点及其运用
牋牋牋牋成语,言简意赅,可谓浩如烟海知识中的精髓。一般为四字(或多字),却能反映广泛的范围,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意义。认真学习、掌握成语,可帮助我们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读写能力;又能开阔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甚至能拓展思维方式,增强处理问题和办事能力。牋牋牋牋青鸟书房重新启动"成语接龙"活动以来,广大网友积极"接龙",展现了渊博的学识和才华。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践行书房宗旨,突出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和谐地熔为一炉,通过互动方式,促进文化知识更深入地学习。
牋牋牋牋但是在"成语接龙"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强调。为此,我想根据个人所掌握的资料和在学习、应用中的体会,简要谈谈成语的定义、特点及其运用等问题,旨在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牋牋牋牋一、什么是成语?成语与词及一般词组有何区别?
牋牋牋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这个定义已经非常明确。需强调的是:
牋牋牋牋1、成语与词的区别。成语在运用上相当于词,但它不完全等同于词。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比词大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词一、二个字的居多,有些词虽然也是四字的,但是它与成语在结构上、表示的意义等方面都有一些明显差别。要掌握更多的成语来丰富个人的词汇,首先要学会辨析成语与词及词组之间的细微差别。举例说明:如,"社会主义"这个词与"欣欣向荣"这个成语,都是四个字,但从结构上讲,"社会主义"是由"社会"和"主义"两个成分构成的合成词;"欣欣向荣"则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的成语,它所表达的是个整体的意思。成语形式简洁,内含丰富。有的能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有的能表达出复杂曲折的意思,有的还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意义。
牋牋牋牋2、成语与一般词组和短句的区别。成语是词组或短句,但是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一般词组或短句可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成语有它紧密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义,不可随便拆开。举例说明:如,"艰苦朴素"是个联合词组,是由词性相同的两个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可分割为"艰苦"和"朴素"两词;再如,"伟大祖国"是以名词为中心词,前面加上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而构成的偏正词组,可拆成形容词"伟大"和名词"祖国"两词;又如,"欢迎你们"是前面的动词支配后面的名词,构成的动宾词组,可分为"欢迎"和"你们"一动一名两词;还如,我们目前开展的活动的题目"成语接龙",是个主谓词组,可分成名词(主)"成语"和动词(谓)"接龙"(表示行为的动词)两个词。而成语形式固定、意义完整,则不能拆开。随便举几例说明,如鳞次栉比、意在沛公、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哪个成语随便拆开或改变其结构,就要失去它特定的含义。另外,成语多数都有岀处,而一般词组和短句没有,只是按照一定的语法手段(词序与虚词),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而组合起来的。
牋牋牋牋3、成语与词和一般词组字义上的区别。词和一般词组,从字面上都不难理解,而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含义,必须知道来源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典故性成语。
牋牋牋牋二、成语的特点有哪些?运用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牋牋牋牋明确成语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成语极为重要。成语的特点应从其形成、结构、内含意义等方面来认识。
牋牋牋牋(一)具有稳定性。成语是在语言实践中经过长期提炼而成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牋牋牋牋一是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的成语,也称为典故。这类成语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如愚公移山、滥竽充数、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古代寓言;草木皆兵、完璧归赵、四面楚歌等都出自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枕戈待旦、风马牛不相及等都是古典作品中的原句。有些成语则是把古书上的原句加以节缩,如把"后来者居上"改为"后来居上"。
牋牋牋牋二是来自群众的口语。这类成语一般都非常生动、活泼。如,趁热打铁、囫囵吞枣、通宵达旦、一劳永逸、三心二意、七上八下、颠三倒四等等。
牋牋牋牋从成语的来源看,我们可以知道,成语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在使用中不可自编自造,也不能随意变动结构,更改成分,调换次序,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牋牋牋牋(二)具有完整性。前面已经谈过,成语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比词大的语言单位。一是结构固定,这种结构约定俗成,具有完整性,一般不能随便拆开,或变换说法;二是有特定的含义,它所表达的是整体的意思,不能单单按字面理解。
牋牋牋牋(三)具有精辟性。成语结构简炼,内含意义深刻。写文章时恰当运用成语,就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表达简炼有力,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牋牋牋牋运用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意义和用法,主要是要理解其整体的内含意义。成语有的是引申意义,有的是比喻意义,也有的是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成语较多。如"大放厥词",出自韩愈《祭柳子厚文》,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在用来指大发议论(含贬义),是个转义成语。有的是一些典故性成语,就要弄明白它的来源,及其特定意义。有些成语,对其中个别成分的意义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也会影响对整体意义的理解。比如"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比喻学人家没学到家,反把自己的一点东西丢了。"运筹帷幄"出自《汉书•高帝论》,指在军营内拟订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成语有褒义的,有贬义的,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有些成语是中性的,有些褒贬义发生转变。在运用时必须弄清,否则也会岀现错误。
牋牋牋牋三、在书房"成语接龙"中如何用好成语?
牋牋牋牋根据上述成语定义及其特性,对青鸟书房"成语接龙"活动强调四点注意问题:
牋牋牋牋1、注意使用的规范性。对接的成语要注意使用准确,不要自编自造成语,或用一般词、词组和短句当作成语来应接。
牋牋牋牋2、注意弄清成语感情色彩。成语有褒义的,有贬义的,最好(尽量)用褒义成语对接,使对接的成语蕴蓄着蓬勃的生机,包含着无限的追求,凝聚着不竭的活力,体现出上进精神和无穷的正能量,以增强书房"成语接龙"活动积极向上的气氛。
牋牋牋牋3、难理解的成语最好标明含义。成语有的通俗易懂,有的不能按字面理解,比较难懂。使用中对难懂的成语最好标明其含义,并注明其出处。
牋牋牋牋4、首尾相应。应接成语的首字,要求与所对接成语的尾字一致。若切实找不出相应字开头的成语,再使用谐音字头成语对接。如"弟"字开头的成语不常见,则可用"地"或"帝"等字开头的成语替代。
牋牋牋牋以上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望各位前辈、老师和广大网友多提宝贵意见,欢迎大家指点指正。(唐山唐)
略谈成语定义、特点及其运用
牋牋牋牋成语,言简意赅,可谓浩如烟海知识中的精髓。一般为四字(或多字),却能反映广泛的范围,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意义。认真学习、掌握成语,可帮助我们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读写能力;又能开阔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甚至能拓展思维方式,增强处理问题和办事能力。牋牋牋牋青鸟书房重新启动"成语接龙"活动以来,广大网友积极"接龙",展现了渊博的学识和才华。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践行书房宗旨,突出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和谐地熔为一炉,通过互动方式,促进文化知识更深入地学习。
牋牋牋牋但是在"成语接龙"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强调。为此,我想根据个人所掌握的资料和在学习、应用中的体会,简要谈谈成语的定义、特点及其运用等问题,旨在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牋牋牋牋一、什么是成语?成语与词及一般词组有何区别?
牋牋牋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这个定义已经非常明确。需强调的是:
牋牋牋牋1、成语与词的区别。成语在运用上相当于词,但它不完全等同于词。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比词大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词一、二个字的居多,有些词虽然也是四字的,但是它与成语在结构上、表示的意义等方面都有一些明显差别。要掌握更多的成语来丰富个人的词汇,首先要学会辨析成语与词及词组之间的细微差别。举例说明:如,"社会主义"这个词与"欣欣向荣"这个成语,都是四个字,但从结构上讲,"社会主义"是由"社会"和"主义"两个成分构成的合成词;"欣欣向荣"则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的成语,它所表达的是个整体的意思。成语形式简洁,内含丰富。有的能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有的能表达出复杂曲折的意思,有的还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意义。
牋牋牋牋2、成语与一般词组和短句的区别。成语是词组或短句,但是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一般词组或短句可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成语有它紧密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义,不可随便拆开。举例说明:如,"艰苦朴素"是个联合词组,是由词性相同的两个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可分割为"艰苦"和"朴素"两词;再如,"伟大祖国"是以名词为中心词,前面加上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而构成的偏正词组,可拆成形容词"伟大"和名词"祖国"两词;又如,"欢迎你们"是前面的动词支配后面的名词,构成的动宾词组,可分为"欢迎"和"你们"一动一名两词;还如,我们目前开展的活动的题目"成语接龙",是个主谓词组,可分成名词(主)"成语"和动词(谓)"接龙"(表示行为的动词)两个词。而成语形式固定、意义完整,则不能拆开。随便举几例说明,如鳞次栉比、意在沛公、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哪个成语随便拆开或改变其结构,就要失去它特定的含义。另外,成语多数都有岀处,而一般词组和短句没有,只是按照一定的语法手段(词序与虚词),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而组合起来的。
牋牋牋牋3、成语与词和一般词组字义上的区别。词和一般词组,从字面上都不难理解,而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含义,必须知道来源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典故性成语。
牋牋牋牋二、成语的特点有哪些?运用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牋牋牋牋明确成语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成语极为重要。成语的特点应从其形成、结构、内含意义等方面来认识。
牋牋牋牋(一)具有稳定性。成语是在语言实践中经过长期提炼而成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牋牋牋牋一是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的成语,也称为典故。这类成语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如愚公移山、滥竽充数、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古代寓言;草木皆兵、完璧归赵、四面楚歌等都出自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枕戈待旦、风马牛不相及等都是古典作品中的原句。有些成语则是把古书上的原句加以节缩,如把"后来者居上"改为"后来居上"。
牋牋牋牋二是来自群众的口语。这类成语一般都非常生动、活泼。如,趁热打铁、囫囵吞枣、通宵达旦、一劳永逸、三心二意、七上八下、颠三倒四等等。
牋牋牋牋从成语的来源看,我们可以知道,成语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在使用中不可自编自造,也不能随意变动结构,更改成分,调换次序,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牋牋牋牋(二)具有完整性。前面已经谈过,成语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比词大的语言单位。一是结构固定,这种结构约定俗成,具有完整性,一般不能随便拆开,或变换说法;二是有特定的含义,它所表达的是整体的意思,不能单单按字面理解。
牋牋牋牋(三)具有精辟性。成语结构简炼,内含意义深刻。写文章时恰当运用成语,就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表达简炼有力,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牋牋牋牋运用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意义和用法,主要是要理解其整体的内含意义。成语有的是引申意义,有的是比喻意义,也有的是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成语较多。如"大放厥词",出自韩愈《祭柳子厚文》,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在用来指大发议论(含贬义),是个转义成语。有的是一些典故性成语,就要弄明白它的来源,及其特定意义。有些成语,对其中个别成分的意义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也会影响对整体意义的理解。比如"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比喻学人家没学到家,反把自己的一点东西丢了。"运筹帷幄"出自《汉书•高帝论》,指在军营内拟订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成语有褒义的,有贬义的,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有些成语是中性的,有些褒贬义发生转变。在运用时必须弄清,否则也会岀现错误。
牋牋牋牋三、在书房"成语接龙"中如何用好成语?
牋牋牋牋根据上述成语定义及其特性,对青鸟书房"成语接龙"活动强调四点注意问题:
牋牋牋牋1、注意使用的规范性。对接的成语要注意使用准确,不要自编自造成语,或用一般词、词组和短句当作成语来应接。
牋牋牋牋2、注意弄清成语感情色彩。成语有褒义的,有贬义的,最好(尽量)用褒义成语对接,使对接的成语蕴蓄着蓬勃的生机,包含着无限的追求,凝聚着不竭的活力,体现出上进精神和无穷的正能量,以增强书房"成语接龙"活动积极向上的气氛。
牋牋牋牋3、难理解的成语最好标明含义。成语有的通俗易懂,有的不能按字面理解,比较难懂。使用中对难懂的成语最好标明其含义,并注明其出处。
牋牋牋牋4、首尾相应。应接成语的首字,要求与所对接成语的尾字一致。若切实找不出相应字开头的成语,再使用谐音字头成语对接。如"弟"字开头的成语不常见,则可用"地"或"帝"等字开头的成语替代。
牋牋牋牋以上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望各位前辈、老师和广大网友多提宝贵意见,欢迎大家指点指正。(唐山唐) 首席学习,灵活运用。 非常中肯的建议,应大力支持推动。 学习成语定义、特点及其运用。 了解学习成语知识, 学习学习。 拜读了,进来学习 在书房“成语接龙”中如何接好成语,我的方法是在电脑旁放一本《成语词典》接龙时翻一翻;还可以按成语的尾字百度一下。比如:“叶公好龙”,可以这样按(龙字开头的成语)百度,然后就有了龙字开头的成语(123个):龙生九子、龙马精神、龙争虎斗、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虎风云------。注:成语还是要按《成语词典》为准。
《略谈成语定义、特点及其运用》是一篇好文,内容丰富,语重心长,是让我们更好的去发挥汉字魅力,从“成语接龙”开始。
问好唐版主! 学习,五千年文化是我们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