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最可贵
今日笼具市场,南笼还有工匠在雕刻题材图案上设法与众不同,北笼则造型设计种类较少,基本上是模仿他人。“老吉”的颠颏,红子笼大圈起线漂亮,货卖得好,众工匠纷纷仿制。据说天津刘乐民先生制笼是有创造性的,现在许多笼样都是仿刘先生。但并没有文章图纸记载作为证明。起线打凹式样是哪位首先使用?也不见文字图纸记载。十分可惜!
王世襄先生有明式家具鉴赏,以图纸记载了明代家具的样式。或者今后制笼工匠在创作新式样,新工艺时,也能画出笼具结构图,截面图。如有创新,还可申请专利。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人们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工匠为保护自己利益,只能技不传人。目前中国也已进入工业化商品经济社会,今后在笼具生产领域,也会有变化吧?
当然不是说手艺,技巧不重要,但似乎今天笼具市场,最缺乏的还是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望天公抖索,多降几位乐民,老吉! 了解一个。 拜读一下 现在北笼上钩问题需要改进,缠脖钩不好上,不是伤笼子就是钩变形,这么多大师怎么不改进一下 引用第3楼想你宝贝于2015-12-24 17:23发表的:
现在北笼上钩问题需要改进,缠脖钩不好上,不是伤笼子就是钩变形,这么多大师怎么不改进一下
这问题可改进不了,上笼勾是个枝术活,腿,先前,在左,在右,最后上后腿,鈎肯定变型,但在都勾上笼圈后四条腿要回型整理一下,京津两地鸟市专有挣这銭的。 楼上这位是行家。 了解。。。 创新是需要很深的功力和耐性的,现在能静下心的太少 引用第4楼lovebage于2015-12-24 20:04发表的:
这问题可改进不了,上笼勾是个枝术活,腿,先前,在左,在右,最后上后腿,鈎肯定变型,但在都勾上笼圈后四条腿要回型整理一下,京津两地鸟市专有挣这銭的。
上笼钩技术需要学习实践才能掌握,本人看过几次卖钩子的上钩,决定试试,还是3.8mm粗的红子笼钩,结果可想而知,顶条一下就弄断了,还得先去修笼。而且后来发现,一些卖钩子,盖板的上钩子时也常弄断顶条。 引用第7楼声音嘿大于2015-12-24 21:32发表的:
创新是需要很深的功力和耐性的,现在能静下心的太少
前几年鸟笼市场发展迅速,很多没有经验的初学者并不十分了解笼具的优劣,按自己的经济条件买笼,经常很快就发现产品毛病。今后,顾客的经验会不断增加,需求会不断提高,不能静心认真研究技术的工匠一定会丢失顾客,处境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