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蝈蝈——大褪篇
从亲虫选配、扎籽、卵的处理,直至出孵成长蜕皮,一次次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着自己繁殖的小蝈蝈茁壮成长,前前后后历经一年的等待,幼虫从米粒大小一直成长到四公分左右的六褪若虫,又是四十多天的精心喂养,那是我们点滴的心血。终于迎来最后一关的考验,小蝈蝈也将经历它一生中最重要的艰难历程——大褪,和毛毛虫破茧成蝶一样,经过这一次的蜕变,小蝈蝈蜕变成真正的大蝈蝈,多么令人期待的一件事!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六龄的蝈蝈大褪期管理的经验。进入六龄的幼虫体质没的说,食量也很大,正常的情况,这时候的幼虫应该不少于3.5——4公分大小,温度高的,六龄虫比成年的扎嘴还要大一截,块头也更足。个头太小的,请结合前文,寻找温度是否存在问题。此时的公虫已经长出翅芽,母虫的产卵器也比较长了,三公分左右吧。虽然翅芽不能决定最终蝈蝈膀子的整体优异度,但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翅芽大的幼虫,成年以后的翅膀相对会比较大,成虫几乎都是慢膀。翅芽小的也不用怨天尤人,据我观察,有的幼虫翅芽看起来有点让人泄气,但最终的膀子也相当漂亮。只是,我当然喜欢大翅芽的幼虫,因为毕竟有相当的比率出大翅的虫子,以大为美,貌似我甩不开的情结。六龄幼虫的管理中饲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只要维持和前面幼虫管理时的饲料配方即可。特别说明一下,饲料这是越简单越好,在六龄虫饲养中,我尝试过自己常用配方(前文介绍过)、标准的三合料(不加其他任何东西)、还有用纯荤食饲喂,三者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我觉得用常用配方饲喂的幼虫还要更大些更好一些。纯荤食饲喂的效果并不好,饲料的利用率低,不同幼虫摄食量差别较大,已经被我放弃。
六龄幼虫如果个头中等可以继续放在羽毛球筒大小的筒子里饲喂(直径7.5左右),一则节省空间提高加热的效率,二则小一点的空间利于幼虫集中摄食不浪费。如果个头大的,我一般会用直径9公分左右的筒子饲养,这类虫就是未来我的大个体蝈蝈的来源,算是特别对待吧。等到幼虫的翅芽鼓起来,停止摄食,幼虫就进入最终的大褪期,这时候就需要用大筒子了,我的大筒子内径在10.5,高在15左右,里面放有丁字架,那种带有毛刺的横杠和竖杠,乳胶粘成。再次强调,我的筒子侧壁没有粘纱网,这一点和份家是一样的。
下面是温度了,这一点最关键。最后一褪的饲养温度和前面基本一致,你该多少温度喂虫子就多少温度。但不管多少温度,最后一褪的时间都会在9天左右完成。高温并不会缩短这一褪所消耗的时间,从停止摄食开始,3天幼虫完成大褪,前提是没有特别的外界干扰。我一般会在幼虫停止摄食后放入大筒子任其蜕皮。正常的饲喂温度虽高,但最后三天请务必把大褪的温度稍降一点。如果我的饲养温度是30度,幼虫的蜕皮温度会是26-28度,低2-4度。不要小瞧这一点的温差,曾经早些年有一段时间,我的幼虫在大褪期多次出现掉杠现象,我做了多种调试和处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百思不得其解。那时候论坛里也没有人告诉我,自己摸索,不知在哪里听到一句说是要把最后的温度降一点,勇敢地尝试一下,发现确实如此。算是成了我自己的实战经验了。所以,请记住,最后大褪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温度要低2——4度。
大褪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安静的环境。这一点包括灯光、说话的声音,震动,惊吓等等。和前面六褪不同的是,之前的相对安静,现在需要更安静一些。之前即使有一点的影响也很少造成幼虫退残。大褪的安静环境要做的彻底一点,尽量不要影响幼虫大褪,创造尽可能最好的大褪环境。因为,幼虫大褪一般在每日清晨天刚刚亮时完成,那时候基本是最安静的时候,份家有专门的份房,可以提供安静的环境,晚上关灯关门,天亮进门,幼虫已经完成大褪了,可以收获胜利果实了。而一般的玩家,估计很难提供这么好的安静环境,所以只能是相对好的环境罢了。原来我的繁殖箱放在客厅,我家基本晚上11——12点才熄灯休息,客厅内人来人往的走动,声音、震动对幼虫蜕皮都有影响,屡屡褪残的现象时有发生。后来自我改进,我把繁殖箱放在全家最安静的地方,相对走动最少,光线影响最少,就是一般比较黑暗的角落,效果非常明显。而且,现在我会在每天的中午或者晚上检查幼虫大褪的情况,这个时间不会遇到幼虫正在大褪而影响其成虫。虽然,我家里仍然无法完全保持纯粹的安静,但这已经足以保证小蝈蝈成功大褪了。
简单说一下湿度,我一般会在大褪的最后三天中在筒子里放一个湿的卫生纸球,大小刚好保证一天下来不会干掉。湿度说起来主要是以前大褪的过程中出现过蜕皮困难和掉杠的情况,我也是采用各种方法调整,反正是以前没加湿纸球时出过问题,加了没出过,不一定就是湿度的原因,但作为我的经验一直保留了下来,个人认为,那种大褪时褪不出来,夹在里面的现象多半是湿度小了,再就是籽粒的活力太差。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大褪其实就是拼最后三天。大褪最大的敌人就是掉杠,刚大褪完的蝈蝈身体软得像根面条,掉杠意味着前功尽弃,试想一下,辛辛苦苦40多天,之前是一年左右的处理和等待,结果就是摔得稀里哗啦,麻花一样的成虫,那感觉死的心都有了。所以,希望每一个份蝈蝈的虫友都能从我的帖子中吸取经验,我已经把温度和环境两个大褪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目前,我的幼虫已经基本不掉杠了,原想把今年掉杠褪残的蝈蝈拍照发给大家看看,结果今年一条掉杠的都没有,随便找张早几年的吧。虽然今年我分的蝈蝈比去年少,但不敢说有200条成虫,一百往上是有的,一个残的都没有!就是先天有缺陷的,也能完成大褪。不仅如此,这几年我还褪了好几条五条腿的蝈蝈,肢体不全都没有影响幼虫的成虫,这意味着幼虫的大褪不再是困扰我的问题。这里再说明一点,我的筒子没有粘筒壁,幼虫大褪基本在顶棚、横梁、纵梁以及横纵梁交汇处大褪,这一褪,已经很少在筒壁完成了,毕竟幼虫的体重挺大了。另外纠正一下,我查了前几年的记录,我的虫子确实有42天成虫的记录,再短的记录没见到。反正一句话,温度越高成虫越快。
再说大褪以后的处理。
大褪以后,会有些虫子有残留未吃完的蜕皮。主要原因无非就是筒子大了容易出现残留,再加上确实有人为的环境影响比较嘈杂,造成大褪的蝈蝈吃着一半的蜕皮就不吃了。没吃完的蜕皮要让蝈蝈吃完,老理儿说这蜕皮缺哪儿就少哪儿,这一点我做过测试,确实如此,我饲养的成虫蝈蝈如果漏掉大腿的外蜕皮,养过一段时间后,这条蝈蝈的大腿准掉,相当灵验。有的幼虫在比较小的时候漏掉了整张的外皮,基本一段时间就挂了。这一点和油葫芦后比较明显的区别,个人感觉油葫芦漏掉大褪的蜕皮没有太大的影响。一般的操作是将遗留的蜕皮用温水泡软,加少许白糖,可以手工饲喂,也可以任其自行吃完。为了确保自己的虫子全须全尾,我是手工把留下的每一点蜕皮喂给蝈蝈吃,眼睁睁看着它吃完,哪怕是一点点细小的须发都不让它漏过,心里就踏实了。市场上卖的蝈蝈养一段时间缺胳膊断腿的,少跟须子的,哪有我这个来的实在,一点都不缺。还有的虫友把未吃完的蜕皮放在面包虫一起喂给蝈蝈,也可以,之所以我很少采用,主要是想让残留的外皮趁着新鲜尽快喂给虫子吃,而刚褪完的的虫子外骨骼还不够坚硬,开口能力差,面包虫不一定吃。放的时间越长,那点几丁质的作用会差,放上两天和枯柴木屑没什么区别了。
大褪以后的反色,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蝈蝈刚刚大褪时是青绿色的,有的是花的,貌似山青或四不像,眼睛有的是黑的有的是金色的,都不要紧,经过几天,时间长的半个月这准山青蝈蝈会变成铁蝈蝈,与铁蝈蝈外貌别无二致,眼睛基本都会变成金黄色,无论前面的颜色如何,我称之为反色。产生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你和我去山里抓一次蝈蝈就明白了,在野外,青蝈蝈和铁蝈蝈是生活在一起的,难保没有混配的现象,我曾亲眼见过不同肤色的蝈蝈进行交配,说实话我的心都有点凉了。我需要的是所谓纯的铁蝈蝈做种,但你很难保证亲虫100%的血统纯正,貌似纯铁做种,谁知道他的上辈子是不是杂交的产物。什么紫皮蓝脸粉肚金眼,只能是浮云了。一般地说,平谷籽比较好,比较纯正,现在我的脑海里也在逐渐颠覆,这两年平谷籽串色串的也很厉害。所以以前我还迷信平谷籽,现在,我觉得昌平的籽也将就能用了,反正亲虫是自己选的,眼见为实,至于野外发生过什么,也顾不了许多了。判断是否是山青,我提供大家一个我自己的办法。看虫子的脸。如果大褪后的虫子身体是青的,但脸部有点发蓝,脸的边缘是蓝色淡蓝色的,这样的蝈蝈最终会反色成铁蝈蝈。而正经的山青自始至终脸部都是淡绿色的,绿色,脸的边缘微微有点白,带一点绿(不是蓝绿色或者绿中透着蓝)。永远不会变色。所以别相信网上卖蝈蝈说什么山青,杂的很多。
大褪以后的虫子身体还软,有可能不会马上开口,所以,顶肚一般要晚两天。至于你是否当天就进行顶肚,我的思路是能顶,就顶吧,大不了喂两次。不用太多的忌讳,如果非要按照老理儿喂,褪完皮,整两条虫子补充补充,过两天在顶肚,随各位的喜好了。刚褪完的铁蝈蝈膀墙是黄色的,养一段时间才会变绿,新蝈蝈里外都是新的,透着鲜灵劲儿,并且从第一天起,就有断续的拉膀。我在十里河看过,基本上卖的蝈蝈已经下杠7天以上了,什么新脱啊,那是纯扯。
最后一起算算账。首先是成虫率,这里说的是公虫的成虫率。前面说过,公母虫的比率不足1:1,也就是说,公虫不到一半,极致的比例可以达到1:3甚至1:4,1:5。我这几年的比例基本在1:1.5和1:2左右,100粒籽里面有40粒左右的公虫,这四十条虫子在幼年时期还会有正常的损耗,哪儿死几条不是死啊,到了大褪再少损几条,我说的狠一点,这一百条虫,你也就剩30多条了,网上卖虫卵1块一粒,到这时候就变成3块了。电费45天加上加温孵化的时间,一个中型的孵化箱我需要20瓦加温器一个,这和其他虫友比是最低的。100条虫子,我需要2个中型的孵化箱。一天一度多的电。100度电50块钱。一只的成本变3块5了。这些虫子的饲料吃不过3两干黄豆,2斤胡萝卜、一斤羊肝,所以里外里饲料成本再加点乱七八糟的摊到一只虫子上差不多到5块了。我这个是自己的平均水平。到了份家还要更低,但是如果你不控制自己的成本和饲养水平,你的虫子真的就会是天价,别忘了我的公虫成虫率也不过35%上下。
份家的大众货批发价也就是10块左右,那有人说了一只挣5块,养个几万只,挣大发了。可别忘了,这里面没算人工成本呢。这是最大一块。现在干这个雇两个工人管吃管住至少也要5000块,还不一定找得到人。这活儿太累,起早贪黑没黑没白地干,饲养的越多人工成本的摊薄就越低,要想把人工半年的费用摊到每只蝈蝈上,不养个几万只还真不行。再加上公母虫的比率,实际饲养量又增加一倍。就算是老板亲自上马干,三四个人每天工作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实际上我分析的这些都是乐观的数据,其中的某一项增加或减少,成本都会增加。有虫友说一定有办法控制后代的性别,比如温度的作用。好点子,据说是有一些浅显的办法来操控,但不能改变母虫比公虫多的现实,这是大自然最基本的法则,无人能突破。简单地说,要男孩要女孩谁有办法控制啊,谁也不敢说能控制,绝大多数的偏方都是扯淡。
算了这么多,知道为什么市场上的蝈蝈价格是不断上涨的了吧,人工成本是大头。回算到自己头上,我这个月薪一万的灰领要是把身价摊到自己孵化的蝈蝈上怕是每只都过好几百了。幸好这还是我的一个小小的爱好。
最后的总结。有人说自己份蝈蝈究竟图什么,我想说,通过我这几年的自力更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市场都充斥着暗药蝈蝈(十里河卖的蛙叫,99%都是药的),因为我每年成虫的好叫率最高的在十分之一,平均的都在二十分之一左右。有人会说,那是你手艺不精,没有秘籍,出不来好叫的蝈蝈。其实看看我自己出的蝈蝈,再看看市场上的蝈蝈,看看精气神,看看膀子的整齐度,基本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说白了市场上的没法比,如此情况下,我只能说市场上那么多叫的好的不知道怎么弄的,抹上一层鸡蛋清你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我曾问过市场上关系不错的摊主,人家是嘿嘿不语。没办法擦亮自己的眼,就亲自动手吧,自己出的虫子100%都是本叫,不管好坏,可以拍胸脯子保证。而且,不会落翘(就是漏掉蜕皮没吃)。我会把重点挑出来的好虫子用味多美直径十公分大小的透明饼干桶加以饲养,上面蒙上一层纱布。这样的蝈蝈到死都不会出现缺胳膊断腿,两根长长的须子到死都完好无损。因为我的虫子不落翘。自己的虫子踏实。
分析了这么多,希望对每一个想自己份虫的朋友有所帮助,都能出好虫子,玩得更好。班门弄斧,让大家取笑了,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以后有时间,我会把份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规律做一些总结供大家参考,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把各位的珍贵经验拿出来共论坛的虫友分享。 预祝各位春节快乐,帖子来的迟了点,见谅了。 首席欣赏啊! 这篇等了好久!祝各位虫友春节快乐!多出虫,出好虫! 楼主辛苦了,说的太好了,顶 楼主写了很好,我提个建议,可以建个QQ群,相互交流分享孵化及饲养经验。 楼主辛苦,学习了。 祝松哥多多出好虫,我们也有福利! 感谢楼主的分享,洋洋洒洒一大篇,都是经验之谈,赞一个! 绝对的好贴,定当仔细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