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失”与“一字之师”
虚怀若谷,虚己以听,应是每个人的学习态度。历史上因“一字之失”不耻求教、拜人“一字之师”之事,有很多动人的例子。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天在驿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此时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不独古人,今人的“一字之师”也不鲜见。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中,有一场婵娟怒斥宋玉的戏:“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个扮演钓翁的演员叫张逸生,提出不如把“是”改成“这”。郭沫若听到这个建议,发觉果然生色不少,不禁拍手叫好,欣然接受。张逸生就被说成是郭沫若的“一字之师”。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能成为他人的“一字之师”,甚好。而更要紧的,是在说话、办事或写作时,都需要持“严谨”的态度,别因“一字之失”给事情或文章造成失误,甚至给他人带来麻烦。
近日,我费尽脑筋写了一首七律诗(并非合乎格律),其中借用了欢版《邀苗岭红星镇东南居一聚》后两句“老者生涯须努力,躬行步入墨香坛”。借用时我将后面一句中的“行”字换成了“学”字。自以为这样一改更能充分体现弯下身来虚心学习之意,没成想是“一字之失”使这句佳句失律了。“学”字按普通话发音为平声,而这字是古入声字变入阳平的,故要划为仄声。欢版及时指出,我才恍然大悟。仅此,欢版则为我的“一字之师”。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句名言,劝朋友们都要铭记在心,以防犯“一字之失”的问题。 欣赏了解一字之师, 学习一下 “硕果丰石壁,相思纳百川。”
这是我刚刚学写诗的两句,翻出来看看。
当时二泉映月诗友提出“石”可斟酌,我还不大明白,斟酌什么呢,自己给自己打了个问号?
然后佛灯火跟帖说“石”入声依附先生原意的意思我还是不大明白。
二泉映月诗友又提出“石”是入声字,五律的话此处该用“平”。
我回帖谢谢书友们的评语。
谢谢二泉映月的提示,哈哈我一时大舌头了。(其实当时我还是不大明白,“石”为什么是平声呢?自己问自己。)“哈哈我一时大舌头了。”这其实是敷衍,根本没有面对。
佛灯火跟帖说,比如“前”或者其他个见问好
我回帖,又说其实“石”,“前”,“佛”,“冈”四字在初稿时都考虑过。只是发帖时用的“石”字。现在看来“石”,十一陌入声;“前”,一先平声;“佛”,五物入声;“冈”七阳平声。
“硕果丰石壁,相思纳百川。”“石”字应当改为“前”。就成了“硕果丰前壁,相思纳百川。”
看了唐山唐兄“一字之失”与“一字之师”深有感触,故把以前的帖子,拿出来晒一晒,学习真的无止境。
谢谢二泉映月诗友!谢谢佛灯火兄弟! 拜读学习啦谢谢分享! 拜读,学习了 坐书房来学习…………… 听课,学习。 拜读学习!谢谢分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