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屑 发表于 2016-7-23 00:10:06

最美文玩葫芦如何种出?

牋牋牋 玩蝈蝈,斗蛐蛐,是旧京宫廷内皇帝贝勒们的消遣,也是京城平民百姓的乐趣。冬天,葫芦里放个蝈蝈,揣在宽衣大袖里,走到哪儿听到哪儿,多么惬意。
葫芦里有一层厚厚的瓤子,便成了原生态的音响,这养虫的葫芦也逐渐成了玩家们的热物,变着法儿的把葫芦弄成与众不同,而其中制作最精美的当属範制葫芦。经过绘画、雕刻、制模,种植等复杂程序,最终葫芦上生长出浮雕一般的图案,令人爱不释手。
这项技艺据说始于唐朝,盛于清代宫廷,然而传到今天,近乎绝迹,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项在绝望中求希望的技艺,几乎没人能承受住那么高的失败率。
近几年,宫廷秘传的範制葫芦重出江湖,制作者便是我所认识的一位堪称大师的手工艺者——“京城小靳”,他的名号在文玩圈子里大名鼎鼎,可是没人知道,这么美的葫芦是怎么种出来的,背后凝聚的是这个男人20年的寂寞和坚守,还有他的绝望与幸福。
我是去年入冬前见到的“京城小靳”——靳建民,他的葫芦要收获了,仿佛一年就等待着这一天,所有的成败都将揭晓,那种隐隐的期待和恐惧,永远无法对别人言喻。5亩田地里上千个挂着石膏模子的葫芦,它们不是农作物,而是煎熬着靳建民心血的作品。
模子被小心地拆开,有的葫芦遭遇虫害,烂了,有的葫芦长成畸形,歪了,还有的因为“炸模”毁了……一个个失败的葫芦被弃置在田垄上,越堆越多,像座小山。家人忍不住地叹息伤心,唯独靳建民表情平静淡然。
后来,靳建民告诉我,平静是因为心已经苦到麻木了,因为这样的煎熬,他已经承受了整整20年,这就是他的命。範制葫芦这项绝技注定是要伴随着无数失败,对他来说,近2000个葫芦里成功几十个,就已经是好收成了,老辈的说法更为极端:“範制千个,精品一只”。
靳建民住在房山很偏僻的一个村镇,一座典型的农家院子,没有进门,先闻犬吠,门里蹲着一条彪悍的黑贝,是帮助他看护葫芦地的。
53岁的靳建民不苟言笑,话语不多,但也不像传说中的清冷孤傲,只有脑后扎的一根小辫子,显出一点落拓不羁。仔细看去,脸上的风霜,手上的裂纹,黝黑的肤色已经让他完全不像一个城里人了。
“我现在就是一个农民,一年有半年住在地里。”靳建民笑着说,因为有客人来,才换了一件比较体面的衣服,平时在葫芦地里劳作的时候,一身破衣,满身泥土,被朋友笑称“像个要饭的”。
範制葫芦是在葫芦小的时候套上一个模具,模具里面雕有图案,随着葫芦的长大,图案就长在葫芦上,葫芦成熟拆下模具,上面的花纹犹如浅浮雕,精美异常。酷爱画画的靳建民一直对家族传承的範制葫芦技艺很感兴趣,一钻研竟然入了迷,从此便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一走20多年,再也无法回头。
对靳建民而言,葫芦就像孩子,他喜欢一点一点看着他们从自己手下诞生,从一颗种子变成一件艺术品,点熬的是他的心血和才华。
每年春天,新的葫芦长出来,似乎又长出了新的希望。谁都无法想象,他在这不大的5亩土地上,承受了多少惨痛的失败,吃了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苦。
葫芦地的旁边,是一个简陋的塑料布和木板搭起来的小棚子,每年从4月到10月,靳建民就是睡在这个小棚子里,日夜不离,守护着他的宝贝葫芦,一守就是20年。
附近的村民都知道葫芦地里常年睡着这么一个“怪人”,没人说他是农民,而是说他“比农民还农民”。长期不换衣服,扎在田里灰头土脸。更怪的是他的想法,“种瓜不为得瓜,种瓜要收上艺术品”。村民们听了都取笑他:“那您还不成仙儿了?”人家压根不相信,几百年来种西瓜、茄子、白菜的地,能长出艺术品来?靳建民笑而不答,只是闷声在葫芦地里干活。
田里的活儿似乎永远也干不完,靳建民每天4点半起来,经常会干到夜里,他不愿意雇人,也没人能干得了这个活儿,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葫芦,需要绝对的经验和耐心。
每天的暴晒,靳建民后背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田野里的湿气侵蚀了身体,浑身酸痛;密密麻麻的蚊子在蚊帐外黑压压一片,稍不留心就被叮得浑身大包;野地里做饭不方便,他和妻子一年到头就是疙瘩汤;妻子不在的时候,靳建民连着吃过三个月的方便面……
吃尽了所有的苦,盼着秋天收获的那一天,可是靳建民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範制葫芦这项技艺难就难在,作品最终是田里种植出来,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非人力可控。
有时候,是一场枯萎病,察觉稍晚点,整片田的葫芦全都被感染,眼看着快要成熟的葫芦一个个枯萎掉落,一年的劳作全都付之东流;有时候是一场大雨,雨水把上游的各种病菌都冲到田里,套上模具的葫芦感染病菌,烂在模子里……
“好几年,颗粒无收,一个葫芦也没留下来。”站在田边,靳建民想起那一次次锥心刺骨的绝望时刻,脸色依然平静,就像他说的,伤痛经历了太多次,心似乎已经麻木了。
靳建民不甘心,他虚心请教瓜农、农业技术员,甚至卖农药的人,到后来,他慢慢成了“农业科学家”。“常见的病,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枯萎病、霜霉病,绝不能耽误,立刻就得上药医治,一棵好治,传染了就困难了,打药也要掌握时机,暴晒、下雨时都不行,影响疗效。”靳建民现在的专业知识,连技术员都要佩服几分。
少了病虫害的侵扰,葫芦的收成终于慢慢好起来,然而,这只是相对“颗粒无收”而言,在常人看来,成功率依然低得惊人。5亩地,瓜秧结的瓜算起来有10万个左右,不断裁瓜之后留在架子上套上模具的不到2000个,最后下架的1000个左右,打开模具之后,成功的不到10%。然而,这还不是最后的成果,把成型的葫芦拿回家晾晒起来,还会不断被淘汰。
静静的屋子里,只听到轻微的“啪”的一声,靳建民皱了下眉,“我都不用看,就知道又裂了一个,每这么响一声,我的心就得颤一下。”这样裂掉的差不多又是一半。即使是好年景,靳建民辛苦一年收获的葫芦作品,也不会超过50个。
收获葫芦之后,靳建民终于可以回家过冬了,然而冬天他仍然闲不住,整天伏在案头,创作明年範制葫芦的图案花样。小靳葫芦的题材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年宫廷的玩意儿,这也是得到收藏者钟爱的原因之一。
小靳葫芦最吸引人的便是一个“有味儿”,一个竹篓,随意点缀一只螃蟹或者蜻蜓,便妙趣横生;一丛荔枝,上面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鼠;甚至山羊、小猪、兔子皆可在葫芦上再现,羽毛纤细生动,有的丝丝如飞,有的绒绒起伏,妙造自然,朴实天成,有匠心而无匠气。
只有心中有田园的人才能绘出这样的画面,靳建民远离都市20年,他的心里眼里只剩下一片青山。劳作的间歇,他经常会掏出本子写生,画花叶鸣虫,画猪圈里欢闹的小猪,画田边啃玉米的小狗,画啄食的小鸟与散步的野兔。
守在葫芦地边那些孤独的日子里,如同苦行僧的修炼,他几乎和外界断了一切联系,随身只带着一个收音机,偶尔听听新闻。开始有些难熬,可慢慢地,他开始享受这种宁静和孤独,他觉得自己在和这些花鸟鸣虫,小动物们对话,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甚至能听到葫芦开花的声音。早上起来一看,果然,葫芦不但开了花,秧子还爬高了一尺多长。
他喜欢在夜间工作。20多年来,靳建民先后绘制雕刻了400多种画片,他的案头有各种各样的刀子,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需要静神屏气,才能雕出那些惟妙惟肖的物象。他似乎能感受到一脉叶、一羽毛间的呼吸与起伏。正是日日夜夜与此呼吸为伴,才让他感觉不孤单,因为所有物象上的一笔一划,都在用线条的语言和他对话。
这样的时刻,他觉得心里充满了幸福,所有吃过的那些苦似乎都有了意义,久违的正是那种内心的宁静。
城市,他已经回不去了,“以前,是一进三环路就觉得燥得不行,耳朵里全是嘈杂,心里就会很烦,如今,进五环就不行了,没办法进城了。”
靳建民说,他还是更适合做一个农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葫芦,匍匐在土地里,用体温捂热了土地,从春到秋,他把自己整个躯体装进了模具,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一年又一年和外界隔绝,守住寂寞,耐住煎熬,只为酝酿出最美丽的东西。

梁剑辉 发表于 2016-7-23 11:38:16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文玩葫芦。。。

葫芦,福禄。。。

克克笼子 发表于 2016-7-23 11:43:17

跟着来欣赏。

tvb51 发表于 2016-7-23 11:49:21

我这两天在外回去慢慢欣赏,谢谢楼主分享!

金菊灵子 发表于 2016-7-23 12:50:22

王建春在 发表于 2016-7-23 13:07:12

来欣赏葫芦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6-7-23 16:40:36

拜读欣赏学习

戈壁雄鹰 发表于 2016-7-23 18:22:02

文玩葫芦背后的艰辛,真不容易,拜读欣赏了!感谢分享!

猛犸化石 发表于 2016-7-23 19:00:06

了解、欣赏、学习。

jyh888 发表于 2016-7-23 20:25:16

这篇转贴很好值得慢慢细看。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最美文玩葫芦如何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