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6-7-28 17:08:59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在废墟中重生

40年前的7月28日,一声巨响后,无数家庭支离破碎,24万亡灵阴阳两隔,使人不禁哀叹: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对于那场灾难的镜头聚焦,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如是写道:“是时,人正酣睡,万籁倶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为害最烈者”本身就具有双重含义,有天灾、有人祸;缺乏先进的技术,缺乏相应的常识;有对生命的漠视,有对制度的反思。
40年如白驹过隙,唐山早已旧貌换新颜,但没有人敢忘记这份痛楚,毕竟灾难从未离我们远去,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从非典到禽流感,从九八洪水到今天的厄尔尼诺……这一幕幕悲情画面不断在重演。
伊朗有句谚语,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只有不停的回头看,才能走的稳,走的好。华夏这片热土从来不缺少灾难,但每一次都在灾难中涅槃重生,每一次都在悲痛中坚挺雄起。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然而历史进步的补偿源于我们一次次痛定思痛的反思,如果同样的失误在两次灾难中发生,那何谈进步?有人说:“多难兴邦”,诚然灾难可以让民众形成强大的合力,但是这股力量若不能延续其能量,不能在和平的日子令人居安思危,不能在平常的日子催人奋进,那就只能是特定环境下的爆发力,损有余而补不足。
灾难是个放大镜,能看到灾难中坚韧的民众,能看到政府应对灾情的极大进步。同样也能看到中国在减灾防灾路上的诸多弊端,有不合理、不科学的漏洞;亦有不作为、欺上瞒下的疴疾。
在40年前,有太多“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的尴尬和漠视,注重救灾的大场面,却忽略了生命本身。在那个年代我们可以归咎于没有先进的预测技术,但是今天呢,科学发展到当下,当洪水袭来时,有人却选择了沉默,为此数百人付出了生命。
我们不得不反思,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地区依旧是单向度,一旦信息渠道闭塞,面对未知的危险,他们就是瓮中待宰的羔羊。或者说现代化社会的广大农村地区,更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别让他们躲过了天灾却躲不过人祸。
坚强、稀有的性格会在一场场灾难中创造出来,但亦会在一次次人为导致的祸患中被消磨。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关键是以何种态度对待她,其所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是渴望活着的信仰。
回望唐山大地震有亲历者的回忆,更有新一代碎片信息的感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诉说衷肠。回忆是痛苦的,曾经的废墟,现在的高楼幢幢,但人们内心却依旧荒凉。在一系列的人为操控失误下,面对灾难的生与死不再是个运气问题,而是冥冥之中的选择题。
一场灾难,免不了有人为此付出生命。但活着的人不能只活在当下,看看过去那些个灾难场景,看看那些个在灾难中挣扎的受害者,看看那些个在灾区忙碌奔波的救灾人员,如果我们的预防工作做的更完备一点,更精细一点,有些泣血的画面本是可以去掉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用生命来换取进步和思考,代价太大。唐山大地震是不能忘记的绞痛,反思这起灾难,应该结合近年来应对一系列灾难事件的措施,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不断向后看的同时,也要将目光投向远方,只有我们更强大,才能更好的大步前进。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画眉王迷 发表于 2016-7-28 18:02:31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7.8级,12秒,24.2万人遇难。

青鸟欢歌 发表于 2016-7-28 18:17:52

回望唐山大地震有亲历者的回忆,更有新一代碎片信息的感触。

黄肤山雀 发表于 2016-7-28 18:47:26

四十年前亿万中国人民的伤痛,

唐山唐 发表于 2016-7-28 19:34:02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戈壁雄鹰 发表于 2016-7-28 21:03:56

祝愿唐山越来越好!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6-7-28 22:50:03

拜读学习啦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6-7-28 23:02:56

四十年风雨,凝聚人间爱!

梁剑辉 发表于 2016-7-29 00:18:01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7.8级,12秒,24.2万人遇难。

王建春在 发表于 2016-7-29 05:25:00

拜读学习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在废墟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