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nren 发表于 2016-10-18 03:22:32

請教一個問題,懇請高手回答

本人85歲,可能是青鳥網上年齡最大的會員,幼時和許多男孩一樣,愛養蟋蟀。有一事至今未曾搞清楚:那是1944年在上海的黃梅天季節,忽然出現許多蟋蟀攤,蟋蟀是秋蟲,至早要到立秋後才有,當時上海本地並無蟋蟀,蟋蟀攤上的蟲據說都是從安徽等地來的,名叫"梅節"(上海話把蟋蟀叫裁節,這種蟲出在黃梅季節,故而叫梅節),本人當時養過,其顏色,形狀,大小,鬥性等均與蟋蟀完全一樣,只有叫聲不同,蟋蟀叫時雙翅摩擦,發出矍矍的連續叫聲,而梅節雖也鼔翅,但只發出單聲的矍,可能連叫,但只是一聲聲的,並不連續。此後再也沒有過這種梅節。曾在生物百科全書及有關昆蟲的書上查閱,和上網查過許多有關昆蟲的資料,均沒有關於梅節的資料。青鳥上高手如雲,不知有哪位可以幫我提供一點資訊,不勝感激。

雅鸣 发表于 2016-10-18 12:22:58

你说的是“梅蟋”,江南梅雨季节出土,比野生的秋虫小。

黄肤山雀 发表于 2016-10-18 19:54:04

了解学习学习,

oanren 发表于 2016-10-18 20:52:08

回 1楼(雅鸣) 的帖子

非常感謝回覆。您所說的梅蟋是否就是普通的蟋蟀?因為氣候關係而提早出土的?我也一直這樣認為,因為這種梅蟋與秋天的蟋蟀在形狀和鬥性上完全相同,但為什麼叫聲會不同?而且只有那一年有過,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了,原因何在呢?

雅鸣 发表于 2016-10-19 12:09:03

回 3楼(oanren) 的帖子

您客气。和斗蟋还是有区别的。鉴于它的品种、习性、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它的出土时间和存在时间,虫形大小,相对叫声,都有所不同于中华斗蟋。现在也有,只是捉的人少了,别说梅蟋了连土虫都玩的人少了,也最多就是秋虫前过过瘾。到了秋虫季节大部分都北上收虫,就本地市场也基本都是北虫。

oanren 发表于 2016-10-20 21:33:03

回 4楼(雅鸣) 的帖子

真的很感謝,如此說來梅蟋是蟋蟀科中另外一個種了,而且不是秋蟲而是夏前蟲。不明白的是在上海從來未見過有這種蟲出土。其分佈地區僅限於安徽?不知其學名叫什麼?請賜教為盼?

雅鸣 发表于 2016-10-21 14:21:43

回 5楼(oanren) 的帖子

“梅蟋”江南一带都有,叫法不一样也有的地方叫“草蛐蛐”,不止安徽一地。蟋蟀科种类太多了根据分布、形态等这要有关人员的研究论诉。请教不敢当,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oanren 发表于 2016-10-21 21:29:53

回 6楼(雅鸣) 的帖子

謝謝。草蛐蛐這個名字記下了,對這種蟲的印象太深了,因為當年我曾有一條蟲與小朋友的蟲鬥,最後把對方的肚子咬破,水都流出來了,其鬥性決不亞於中華鬥蟋,遠比在廣東那邊的大蟋強多了。會繼續查找其學名。

cypress 发表于 2016-10-27 17:20:41

有一年6月,我在四川汶川也捉到过所谓“梅鸡”。其叫声细弱,品相不如秋虫。才6月,看起来都很老了。
但能跟自家份的白虫交配。说明是同一物种。

cypress 发表于 2016-10-27 17:29:50

就是它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請教一個問題,懇請高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