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79楼(闲云8077) 的帖子
钩上叫,手上叫,对笼叫,在天津不算稀奇,树上叫略微显得少些。对于我们玩了十多年画眉的很平常,但对于大部分地区应该极少见到。 突然想起关于托笼(托手)(提笼提架)玩鸟,很多年前和老家的叔伯纨绔们倒是有过一次深入讨论天津纨绔之风(鸟只是其中下品之一)始于清帝离京避战那些年,盛于清帝逊位寓公们云集津门那些年,其实就是很多宫中或官宦之家的鸟把式随主人来到津门之后开始真正开始兴盛的,由于达官显贵们不可能自己天天调教鸟儿,也没有人会喜欢和鸟斗气,所以这些鸟把式都是以训雏鸟为主,从小调教校口,之所以如此是为免生鸟惊到主人以及出恶口引来主人不快而对鸟把式进行惩处,所以京津地区才会有训养雏鸟的民风,从小压口调教,红子贝子其实就是由教师鸟而走入纨绔把玩行列的(其实山雀类一直大多是草民玩的),百灵就更不用说了,老法都是从雏养起,历经长期压口的,连黄雀都是必压口的
所以单就北方传统的托笼养来讲画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北方传统玩鸟里根本没有画眉,有传统的只是养雏和托笼~ 画眉为南方鸟,何时传入北方并蔚然成风大规模广为饲养,不佞没有考证。但即使哪怕2000年传入,至今也已16年,十余载再短,也有固定的画眉笼具以及一整套的饲养方法以及玩赏品评的标准规则。怎能说不是传统?岂能轻飘飘一语抹杀。 对了,说到百灵又想起一事
南方百灵十三口是有画眉叫的,北方百灵十三口则无,由此可见,北方本无养画眉之风
甚至于画眉口是老北京百灵十三口的大忌 好帖子开眼了,顶一个。
回 83楼(闲云8077) 的帖子
你老在讲历史了,分享了。 欣赏了回 82楼(南柯太守) 的帖子
坚决支持你的观点,说的太在理了,这么多人形成这么大气候,而且听老玩鸟(七十多岁了)的说都玩了三十多年画眉了,岂能轻飘飘一语抹杀。回 87楼(刚直不阿) 的帖子
画眉鸟的名字,是六朝《乐府诗》中喊出来的。而首次在绘画中被描绘出来的,是我国花鸟画的始祖,在花鸟画史上,具有开创地位的五代西蜀大画家黄筌。黄荃为供他儿子学画练习,画了辐《写生珍禽卷》。该卷具有绘画教学的性质,画的禽鸟昆虫比较全,有只之多。鸟有白鶺鴒、麻雀、腊咀、白头翁、山噪眉、大山雀等九种。该画卷由于是写生,画面上的山噪眉非常清楚逼真。因此可以说,唐未五代,画眉鸟在民间已经被很多人知晓了。画眉鸟成为笼养鸟,看来始于北宋。也就是《写生珍禽卷》产生一百年后,诗人欧阳修在宋仁宗庆历七年作了首诗,题目叫《画眉鸟》,这是我国丰富的诗歌文献资料中,第一次出现以“画眉鸟”为题的诗。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叫《郡斋闻百舌》,诗人要写的到底是画眉还是百舌?还真有点戏剧性。说明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之前,即庆历六年欧阳修写了首《啼鸟》,诗中写了百舌、黄鹂、戴胜等七种鸟的嘤鸣之声,没有提及画眉。但欧阳修清楚地知道,我们所熟知的有名的鸟只是大自然中的很小一部分,他在诗中说:“其余百种各嘲哳,异乡殊俗难知名”。还有很多鸣叫的很好听的鸟,我们不知其名。第二年欧阳修就写了“画眉鸟”,说明经过一年,欧阳修对画眉鸟略知一二了。欧阳修在该诗中写道:“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说明当时已有人用笼养画眉,在稍后的北宋元丰,文同任湖州太守时写的《画眉禽》和《画眉》中也有“尽日闲窗坐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和“雕笼妒伴因争妩”的诗句。说明这些官府的文人雅士家中也有笼养画眉。把画眉及其它鸟类,用做功讲究的竹笼养起来,作为市民生活中一种时尚,形成一专门养鸟、玩鸟的人群,那大概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时,城市市民中的富裕和游手好闲阶层,为了欣赏动物的形体美、羽毛美、声音美、和好勇善斗,为了夸富和赌博,竞相驯养虫、禽、兽,并把这种爱好和行为,称为“教、虫、蚁”。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城内“教虫蚁”尉成风气。所教虫蚁中,鸟类为首。当时饲养的鸟类品种中已相当多,有鹅黄百舌、白鹩子、白金翅、白画眉、白青菜、白角全眉、白青头、芦花角全、鹅黄相思、紫旁绣眼等。“教虫蚁”者不仅供个人欣赏,朋友取乐,还常常拿到临安霍山行祠大教埸内“赌赛叫”。宋以后,不仅市民阶层养画眉,有些地区的平民百姓也有这种爱好。但他们的爱好与情趣与市民不同。《直省志书。钱塘县志》载:“画眉土人笼畜之,每十月朔群萃于吴山之紫阳调舌为戏”.明以后,笼养画眉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城市市民和农间百姓的一种娱乐活动。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改编的话本故事,《沈小官一鸟害七命》辑录到《喻世明言》中。故事说明了明末城市市民中,形成了固定的养鸟人群,每天早晨到树林里遛鸟、斗鸟;斗鸟成为一种活动,胜者还能赢点银子;宫廷里有专门养鸟的御用监禽鸟房,有专管养鸟的校尉;民间最好的画眉要献给宫廷。
明朝皇帝中也有喜欢画眉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位,他这种对画眉鸟的爱好,很可能在凤阳当农民时就有,当了皇帝以后,此习依旧,曾作了一首《画眉赋》,在序中说道:“岁在庚申春二月二十八日,督政务于奉天门下。是日也,春阴方霁,日色宣和,淑气薰蒸,万汇咸亨。朕务少暇分刻,略盘桓于左右,见内臣将所豢画眉置于栏下,斯鸟感淑气之浮游,呼群之意,啭声冷然而美听,故为之辞”。明太祖朱元璋的这个序说明,皇帝对画眉鸟很熟悉,知道画眉鸟的特征和习性。画眉鸟不仅养在宫廷御园里,而且画眉鸟也可以直接挂在大殿上。皇帝在政务之余,把欣赏画眉鸟的悠扬歌声,视为一大乐趣,并专为此作赋一首。这一切说明,饲养画眉鸟在明朝已广为流行。到了清朝,从南到北,从城镇到乡村,画眉已成为最受宠爱的鸟类,成为笼养鸟的佼佼者。清皇宫中大量养鸟,负责养鸟的部门是“养生处”。大内,园明园,颐和园都养着很多鸟。刘毅在《明清宫廷生活》一书中说,慈禧时,颐和园里养着很多鸟,“由耶律楚材墓往南,知春亭以北一带,柳荫下桃坞中,是太监们养架鸟和笼鸟的地方,几百个架,几百个笼子,成行成串地摆在这里,用长竹杆搭成长架”。
画眉鸟之所以在百鸟中倍受睛睐,因为它兼有观赏鸟类的各种优点。画眉不仅有优美的歌声,羽毛也十分艳丽,光彩夺目,还有两道魅力无穷的远山眉。另外,画眉还象蟋蟀、雄鸡那样好斗。金文锦在《画眉解·序》中,描绘的更为生动,他说:“盖黄鹂巧啭,金衣弄乐府之音。鹦鹉能言,丹咀学诗歌之句。听山边之百舌,每见怀春。闻树上之鹧鸪,有如度曲。然而雄风熟识,不欲争长。雌节自甘,谁知斗勇。若夫玉当金距,陈王赓东道之鸡。华羽翠英,蔡子赋洪波之鸭。纵能御敌,已无巧语娱人。即会挑兵,自少娇音入耳,惟兹画眉者,身小如莺,不名公子。眉横似黛,窃比佳人。非彩笔之轻描,何须京兆”。是说黄鹂、鹦鹉、百舌、鹧鸪叫的都没有画眉好听;鸡鸭虽能御敌,“已无巧语娱人”。“眉横似黛,窃比佳人”,“即会挑兵,自少娇音入耳,惟兹画眉者”。各种鸟都有一技之长,都有让人喜欢的地方。而画眉集各种鸟的长处于一身,所以倍受人们喜爱。 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