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黑虫饲养中的“湿”
湿度:黑虫的养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手法,饲料的配方也非常多,本无需在下多言,只聊些自己的小见识,抛砖引玉,请方家指教。
在饲养过程中,无论怎么养,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了高手的经验,用同样的养法,自己的黑虫就是养不长,或者总养出毛病,或者不爱叫等等,总让人困惑。
其实高手也没忽悠咱,咱也不是学得不用心。这里面有个小道理:每个人的饲养环境中,总有些微观的细节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住在南方的,有住在北方的,气候大环境不一样;有住在一楼的,有住在顶楼的,室内小环境也不一样;甚至同一间屋子里的虫,不同的罐子养,罐子里面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
举几个小例子。
玩蛐蛐儿的时候,带着虫子去上海打那些挂一点点小花儿的比赛时,在家养定的虫子只要一过长江,一般多多少少都会掉些分量。为什么呢?气候大环境不一样。南方潮,北方干,蛐蛐儿不适应了。一点儿不掉分量的虫子,肯定底板超好,上局就更放心。而在北方没养几天的虫子,掉分量的情况就轻一些,因为虫子本身还处在调节、适应的阶段。
再看看南北方养盆的差异:北盆壁厚、高大,南盆壁薄、略扁。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就知道“因地制宜”。北方干燥,养盆需涵养水分以“补不足”,南方潮闷,养盆需通风透气以“泄有余”,说白了就是找补当地环境的不足。
上海局尝见某小富二代,天津名家盆端出来顾盼自雄,同去的朋友见了,嘀咕了句:“傻 B,盆底下都水淹七军了。。。”话虽粗俗而一语中的。盆底本为多孔材质,南方的湿气被吸收而累积于其间,虫当然养不好了。可想而知,小富二代斗得“墨墨黑”,起翅儿高喊“侧 那”。
一次,住一楼的朋友总说黑虫的罐子里爱长毛,去了一看,罐子放在水泥地上养。一层本身就着地气,水泥地的湿气又比较重,再加上此君好附庸风雅喝个普洱什么的,日日拿茶水根儿涮罐子,能不长毛嘛?让他换成瓷罐养,别再冒充文艺青年整天涮罐子,遂安。
又一次,一住在六楼的朋友黑虫总卷须,养一段时间就瘫了。去了一看,虫放在客厅到阳台过道的架子上,高大轩敞的北盆,架子上铺的大芯板。穿堂风、大芯板,再加上罐子糠得跟瓦罐儿似的,用手一敲“卜卜”闷响,把人搁里面也得脱水吧。把架子挪到客厅,罐子没换,让他划了块玻璃垫在木板上,又遂安。
有一位好友,人傻,钱多,在郊区的别墅(其实就一常年包租的平房农家院)里养虫,黑虫只只精神、爱叫,每次通电话都能听见家里的悠悠声响成一片。去他家吃烤羊肉串的时候瞄了一眼,山东带三引儿的甏罐儿里扔块白菜帮儿、胡萝卜尾巴什么的而已,随便丢在窗台上。究其原因,当地地下水位高,空气湿润,附近就有不少开苗圃的,傻人有傻福而已。客厅上挂的字是某三流山寨书法家写的“厚德载物”,有点儿道理。
这几个小故事说明,每个人养虫的微观环境都不尽相同,不宜拿着别人的经验直接照搬。能否变通,能否懂得“因地制宜”,考虑问题时能否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及面、触类旁通,往往是高手与庸手的分水岭。所以明白道道儿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水平高的却总是少数。
判断自己家的湿度温度很简单,现在社会发展了,随便买个温湿度计测测就知道了,不像以前全凭感觉。判断一个盆是否合适自己的环境也很简单,拿起来敲敲,看是偏瓷还是偏糠。根据自己的实际居住环境,选择适合的虫具。如果非要定个标准,个人认为湿度七八十、温度20-25度对黑虫都可以。
温度好调控,而湿度则不好弄。方法不少,可以放水盂,可以垫玻璃,可以拿茶水涮,可以用湿布擦罐子,可以旁边摆几盆瓦盆养的花。。。等等。但能否调节到合适的范围,则要靠个人“因地制宜”了。 了解学习黑虫饲养中的“湿”。谢谢分享。 学习学习。 谢谢分享。 大家好,新年快乐。 这次我遇到问题在保定买的蝈蝈在那里喂胡萝卜也没洗蝈蝈便便很好,回来用我们市场上胡萝卜蝈蝈便便不成型 大家好,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