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邮市、巨大的发行量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ff\">邮票发行量应该公开透明,在首发前几日予以公布与众。过了将近一年再公布发行量,相信看了这篇报道,感觉又有一批投资者被套牢欲哭无泪。就好像某种游戏,你不能看庄家底牌,而庄家知道你的底牌。本身这样玩法就不公平。初衷可能是为了平抑邮票价格?看市场反应再决定量?但这种做法违背市场公开透明的原则。现在不像八十年代,集邮那么火爆,当年发行量是公开透明的有关系。集邮者只要在集邮公司工作时间内,随时都可以交易。现在邮品交易,基本在古玩市场一偶三两个摊位,而且交易清淡,可以说跟无人问津差不多。可以说无节制的放大发行量是罪魁祸首。<br /><br /><br /><br />几十年前上小学时,集邮是一项很高雅的活动,与那个时代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联。那个时代,各种古玩被打上封资修烙印。社会主流不认同,只有集邮被社会主流认同。时代在变,人们的视野逐渐被打开,各种收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不像当年只有集邮活动一枝独秀,现在人们的选择收藏范围不再单一,这和集邮被冷落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通讯方式的改变,邮票已经渐渐地失去它本来的功能(邮资凭证)。只剩下国家的名片,收藏的功能。坦白的说,邮票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印刷品)和有价证券。艺术价值只是有顶级艺术家创作原稿,专业邮票设计师参与,高超的制版师(比如雕刻版)操刀,才能凸显它的艺术价值。任何艺术品的价值都与存世量密不可分,这就是孤品的魅力所在。既然是收藏品,量就要适量控制。<br /><br /><br /><br /><br />肯定有人会说这种观点不正确,庚申猴为什么能翻十几万倍?庚申猴发行量(443万)即使在今天也不算小,当年除了集邮者关注它,一般人对它几乎不关注。当年相当大部分进入流通领域,消耗量肯定惊人。据一些专家判断存世量也在百万。另一个原因,想收集一套完整的十二生肖邮票,缺了庚申猴就不那么完美,要收集全一套生肖票要十二年之久,首枚关注度高,这就是庚申猴价值的历史地位。再说一点,与炒作脱不了干系。庚申猴被列入珍邮,想想看,列入珍邮而且存世量在百万之巨正常吗?从世界范围看,列入珍邮要么存世量极少,要么是孤品,难道这就是中国特色?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不能参照人口数量为发行量的依据吧。千万级的发行量还是偏大,尤其有的小型张发行都千万级。巨大的量,也让邮票市场这几年非常抢手套票,小型张,邮资封片变得无人问津,价格屡屡下跌。而在这关键时刻,中国邮政还在大幅增加新邮的发行量,让本来赢脆得邮市更加不堪重负。把集邮者心中仅存的一点侥幸心里和希望都给浇灭了!为什么老纪特还有魅力,老不说,量有直接关系(包括消耗)。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发行量只有区区20000枚。。。。。。</font><br /><br /><br /><br />附:《中国集邮报》2016年3月至6月纪特邮票发行量公布:<br /><br /><br /><font color=\"#ff0000\"> 2016-3《刘海粟作品选》发行量为1959.97万套,小版张400万版;2016-4《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二十周年》发行量1899.82万套;2016-5《高逸图》发行量1949.7万套,小型张1449.99万枚;2016-6《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发行量1549.99万套;2016-7《世界法医学奠基人——宋慈》发行量1329.91万套;2016-8《全民阅读》发行量1849.98万套,小版张299.99万版;2016-9《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发行量1359.99万套;2016-10《二十四节气(二)》发行量1699.7万套;2016-11《中国现代科学家(七)》发行量1319.99万套;2016-12《中国古镇(二)》发行量1679.98万套,小版张259.99万版;2016-13《文化遗产日》发行量1299.98万套;2016-14《上海迪士尼》发行量3799.89万套,小全张2699.94万枚,大本册80万本;2016-15《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二)》发行量1999.97万套,小型张1499.94万枚,小版张399.99万版;2016-16《正定隆兴寺》发行量1499.64万套,大本册15万本;2015-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双连小型张发行量320万枚;《第36届最佳邮票评选纪念》纪念张发行量15万枚。</font></font><br />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了解一下,谢谢提供, 解一下,谢谢分享! 现在的邮票几乎没有消耗,沉淀在集邮者手里当画看了 用你的钱给你印几张废纸;没地方可交易 玩的地方多了人们集邮兴趣少了 看一下 欣赏了 学习了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