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屑 发表于 2017-7-9 14:58:54

浅谈葫芦的“砸底”与“刷里”蓄养鸣虫不能不学的本领

砸底
养蟋蟀的葫芦还有一道工序——砸泥底,即在葫芦的底部实以泥土。蟋蟀属阴虫,在自然界就生长地泥土之中,喜阴凉。冬季畜养蟋蟀,要装入葫芦,揣进怀中,温度较高,也较干燥,不符合它的生活习性。砸泥底则是一种补救措施,为蟋蟀创造一个较为接近自然的环境,以利其生长。以验表明,用不砸泥底葫芦畜养的蟋蟀,容易焦段、焦抓,甚至干热而死,寿命较短;砸上泥底,蟋蟀能够接触到“地气”,生长较为正常。

  砸底所用的泥是一种配制的“三合泥”,即黄胶泥、细沙、陈年石灰各一份,掺雨水和成。石灰愈陈愈好,最好上笼蒸透,以去其燥热之气。三者一定要掺匀,和透,揉成面力状,填实,抹平。石灰、胶泥、细沙的比例并不是绝对的,要看沙的粗细及泥质的粘性决定。行家认为,砸上泥底后应该有这样的效果;泥底干后,倒进一些茶水,涮后马上倾出,余沥若能慢慢渗入泥中,最佳。如渗水过速,说明沙过多,可再适量加入石灰、胶泥;如渗水极慢,甚至不渗水,说明石灰太多,可酌量加入一些细沙。砸底前可先作几次试验,确定三者正确比例后再正式砸底。当年的老北京人砸底用的“三合泥”稍有不同,是黄土、黑土、石灰合质。有经验的人要到皇城根的河岸边去取土,碾细过箩,喷上水浸一昼夜,然后用小木杖细细敲打,经七次细打后砸入葫芦中。据说北京皇城根泊岸的土中含有江米汁,以之砸底,可保水不开裂脱落。

  与瓦罐的泥底不同,蟋蟀葫芦的泥底并不是水平的,则是一个与底部水平线成一定角度的斜面。为什么要抹成斜面呢?笔者曾向玩家探究其中的原因,说法不一。据我臆测,抹成斜面的主原因是为了使蟋蟀始终能够接触到泥底。如果抹成水平面,当葫芦横放时,泥底就会处在垂直状态,蟋蟀难以存身,便会与泥底脱离;抹成斜面,葫芦无论是直立还是横放,蟋蟀都会处在泥底之上,不致完全脱离。正是根据这种原理,我们有理由认为,泥底斜面与水平线成40°-45°的夹角为最佳角度,可以保证蟋蟀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均可处在同一位置而不受影响。

  泥底除了适应蟋蟀的生活习性有利其生长我,对其鸣声也是有影响的。行家砸出的泥底,中央稍稍凹陷,呈汤匙形,四周与葫芦内壁相接的地方既结合紧密,又十分光滑。蟋蟀在葫芦中只能居于“汤匙”的底部,正对着葫芦口的中心点,这样鸣声便能充分发出。另外泥底的厚薄亦应根据葫芦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有所区别。居笔者已过目的葫芦可以看出,凡葫芦粗而矮者,泥底较厚,约为葫芦下腹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凡葫芦细长者,泥底较薄,约为葫芦下腹的三分之一。粗矮葫芦共鸣性能差,泥底砸得厚一睦,蟋蟀所处的位置距发音口较近,鸣声比较响亮;细长葫芦易产生共鸣,泥底过厚,葫芦内的容积变小,反而会破坏其共鸣作用。砸底有很高的技巧性,一般玩虫者不敢自己动手,要请行家为之方才放心。据说砸一个泥底尚需十多元,有人专司其业。砸底所用的工具是一根木的圆棍,一头呈球状,用以将泥捣实;一头颇似老太太的尖足,用以抹泥或修整。行家砸出的泥底不但出音好,且不裂不散,十分坚固。现存不和晚清葫芦虫具,虽时过百年,泥底仍完好无损,便是明证。

刷里
砸底之后,还有一道相配合的工序,即涮里。涮里是用一种特制的紫红色液体,涂抹于葫芦的内壁,起保护作用。配方中有三种材料:儿茶、白芨、石榴皮。前二种为中药,儿茶有清热解毒、强身健体之效;石榴皮味苦,能保护葫芦的内壁不受蟋蟀的啃噬;白芨粘性有大,与儿茶、石榴皮溶在一直,涮里后不易脱落。方法是将三种材料各一份加水熬煮成浓稠状,倒入磺过底的葫芦内,均匀地涂其内壁,余者倾出。如此反复2-3次,葫芦的内里就象穿上了一层紫红色的“内衣”,十分艳丽。三种配料的比例可以稍有变化,儿茶放得多一些,涮里后较浓艳;石榴皮放得多一些,则颜色发黄。现存清代蟋蟀葫芦内里多泛黄色,就与配方中的石榴皮比例高有关。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7-9 15:00:46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7-9 15:00:51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7-9 15:01:18

来逛逛

zjg927 发表于 2017-7-9 15:09:08

大家好

zjg927 发表于 2017-7-9 15:09:14

大家好

zjg927 发表于 2017-7-9 15:09:50

大家好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7-9 15:17:34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7-9 15:18:22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7-9 15:18:50

来逛逛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葫芦的“砸底”与“刷里”蓄养鸣虫不能不学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