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屑 发表于 2017-8-8 15:14:51

王世襄“谈匏器”

匏器,又名葫芦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近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至少已有七千年种匏的历史。用匏做成日常用具,也可以上溯到远古。但不知是哪一位聪明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初生的嫩匏纳入范中,使它长成各式各样的器物。天然果实而形态方圆,悉随人意,不施刀凿而花纹款识,宛若雕成,真可说是巧夺天工了。

商承柞同志《长沙古物见闻记》有《楚匏》一则“二十六年,季襄得匏一,出楚墓,通高约二十八公分,下器高约十公分,四截用葫芦之下半。前有斜曲孔六,吹管径约二公分,亦为匏质。口与匏衔接处,以丝麻缠绕而后漆之。六孔当日必有璜管,非出土散佚则腐烂。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成取用。”可惜这件楚匏已经毁坏,无由审视。如果做吹管的葫芦确实是用套管之法长成的,那么至少在两千年前已经知道用模子来范制匏器了。

我国古代匏器流传在日本的有原藏法隆寺、明治间奉献宫中成为御物的唐八臣瓢图(图1)。器形似盖罐,图象为人物三组孔丘、荣启期问答图,苏秦、张仪向鬼谷先生求教图,四皓盘游图,共九人。据显真《古今目录抄》称‘人形虽有九人,其中荣启期非臣家,故云八臣。”人物席地而坐,间以柳、竹、杂树,经营位置,近似传世竹林七贤图,画意颇具唐人风格。它何时传往日本已不详,类似器物也未闻在国内发现过,故其产地、制者及具体年代均待考。

明谢肇荆在《五杂组》中有如下一条记载“余于市场戏剧中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可见到了十六世纪,带花纹、文字的匏器已是民间常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了。
民间工艺往往被吸收到宫廷中去,匏器也不例外。清官范制匏器当始于康熙时期,这是据实物款识、证以文献材料而得知的。有年款的匏器尚未见到有早于康熙的。弘历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年写过《抹壶卢器》,序中说“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帝玄烨)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盌、盂、盆、盒谁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亦非人力之能为也。”沈初《西清笔记》更明确指出康熙间开始范制“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碗之属,无所不有。阳文花鸟山水短字,俱极朗,不假人力。其法于葫生后,造器模包其外,渐长渐满,遂成器形。然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尝见一方砚匣,工致平整,承盖处四面脗合,良工所制,独逊其能。”

清宫种匏范器究竟在什么地方,弘历的《恭短壶卢杭歌》中也讲到了“葫芦碗逮百年矣,穆如古色含表里。摩辈不忍释诸手,‘康熙御玩’识当底。……园开丰泽重农圃,蔬匏尔时种于此。’……”据《清宫史续编》,丰泽园在西苑太液池遍台西北,“南向,门五楹,门外一水横带,前有稻畦数亩,圣祖仁皇帝尝亲临劝课农桑。”原来丰泽园就在南海里面。

关于匏器的范制,讲得最具体的要数九钟主人吴士鉴。他在《清宫词》中写道“匏卢秋老结深青,范合方圆各异形,款识精镌题御玩,找陶而外有新铭。”注云“园菊旷地,遍植匏卢。当结实之初,断木成范,其形或为瓶、或为盘、或为盂,镌以文字及各种花纹,纳匏卢于其中。及成熟时,各随其范之方圆大小自为一器,奇丽精巧,能夺天工。款识隆起,宛若砖文。乾隆间所制者尤为朴雅,此御府文房之绝品也。”他把范制的方法讲得相当清楚,尤其是说明当时所用的范用木斩成,和现能看到的清晚期匏范是相同的。

一、康熙时期

康熙时期匏器中最为朴质的要数大小不同的盘盌,几乎光素不施雕饰,实例如弦纹小盘,通体只有弦文三道,黑漆里,足内有“康熙赏玩”楷书款。它们可能是早期初试范匏时的制品,乾隆时期就很少再有这样简洁无文的了。器物相近,而造型纹饰并逞华妍的则有康熙年款的六瓣盌(见图版七)。每瓣云纹一朵,迥旋圆婉,仿佛剔犀漆器上所见。盘黑漆里,绘描金折枝牡丹,灿烂夺目。

缠莲寿字纹盒,盖和底均作鼓腔形,扣合平整严密,不差毫发(图2)。审视盖与底系用两匏分别范制,合成一器。在两者的中心部位,各有花脐,可以为证。足知当年斯范时,对器形及尺寸的要求一定很严,故范成的器物才能精密如此。

八方形笔筒和蒜头瓶,属于康熙立体匏器一类。笔筒模印唐人五言流水诗,楷书极为工整。器里用金漆裸涂,坚实完好,可以插笔而不致损伤筒底(图3)。蒜头瓶肩有仰俯云纹,腹有莲纹,由于瓶身分瓣,显得花纹格外突出,而且色如蒸栗,莹澈照人,是匏器中的精品。《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有此器的彩色图版,这里就不再附图了。

清代宫廷所制成套乐器中,一部分用范匏制成。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古称“八音”,匏居其一。但古代乐器用匏,主要作笙竽的斗,而清代则发展到利用范匏做拉弦及弹拨乐器的共鸣箱。下面举两例:

四弦提琴(见图版八),用八方形匏器做筒子,除上下两个平面的花纹分两组,为在中间贯穿的斑竹担子留出空当外,其余六个平面都模印长条的夔龙花纹。筒子一端开圆孔,一端装桐木板,*瑁镶边。担子上端,以木雕龙头作装饰。

二弦弹拨乐器(见图版八),共鸣箱用夹扁葫芦形匏。正面上部模印海水飞鹤,寓“海鹤添筹”之意。下部白色皮革蒙面。两侧面分列楷书七言诗句一联“三星同庆祝万寿,四海来朝贺太平。”背面云端有跨麒麟者三人,手各持物,当为三星,上下以松石海水作背景。据此可知成套乐器为某次庆祝寿辰而造。范匏未见年款,但从两器的木雕龙头来看,造形较长,接近康熙风格,在没有找到说明其具体年代的材料之前,暂定为康熙时期的制品。

用匏器作民族乐器的共鸣箱,效果如何,有待研究音响的同志考查试验。如果适用的话,将为乐器制造提供更多的材料。

二、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匏盌,这里举兜口和撤口两式。前者足上模印回纹,益身戏珠龙四躯,姿态各异,流云如带,环绕龙身,足内楷书“乾隆赏玩”款。后者用单线卷草构成云头纹,图案疏朗快利,足内款识与前同。

长圆形匏盘,边分十四瓣,每瓣有折枝花一朵,瓣瓣雷同。盘内朱漆地,绘描金葫芦花纹,花实累累,即俗称“子孙万代”。两者的花朵形态,十分相似,可知盘边模印的就是葫芦花。足内黑漆,有金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按匏若施漆,多在器里,器外则任匏质外露,这样更足以显示抱的本色,但此盘独于足内髹黑漆。据个人臆测,范匏要制成如此盘那样平整长圆的器形,比较困难,如范夹匏身的一段,长成后割取作为盘边,似比较易成。不过采用此法中间必然空透,要用镶木片加髹漆来填补它。有可能匏盘就是用此法制成的,故足内也施黑漆,以免露出木胎痕迹。

盖罐是匏器中常见的另一品种,有高挫肥瘦多种式样。此罐(见图版七)侈腹,模印缠枝莲纹,盖模垂俯的莲瓣,利用天然匏柄,做成盖顶的鼻纽。罐口用黄杨木钤镶,黑漆里。

乾隆葫芦形匏瓶(见图版七),上部接近立方形,下部是抹去了八个尖角的立方,展现出十二个平面,俗有“八不正”之称。上下模印八仙人物,花纹颇清晰。此瓶的范具看来比较复杂,不过康熙时已有同样的制品,并不是乾隆时才开始有的。

造形比较别致的是大寿桃(图4),它采用了整个匏实,未加任何裁截。大桃之上,附着枝叶及小桃八枚,合成九桃之数。图案意匠,备见经营。此种匏桃,有的已剖成两半,制成捧盒,有的保留完整,可作几案上的陈设。彩瓷和剔红捧盒也有类似的设计,足见同一时期工艺品的相互关系。

曾经寓目的匏器,岁久而仍留有深刻印象的是一柄如意。上端模制云头,有乾隆款识。下端利用葫芦蒂,范成如意柄,中部则不加范束,用细长的葫芦本身挽成一个结。全器三停匀称,粗细弯转,无不合度。工艺之难,可以想见。

康、乾两朝的匏器除上面讲到的外,还曾见凤纹尊、饕餮纹炉、龙纹宝月扁壶、砚台盒、自鸣钟钟楼、小香盒、嵌匏背铜镜,以及各种盘、盌、杯、盏等不下二、三十种,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清代工艺,尤其是宫廷工艺,一般有这样一个规律,即康熙时初具规模,至乾隆而大盛,嘉、道以后,日趋衰落。工艺技法的精粗、花纹装饰的繁省,品种产量的多少,一般也符合这个规律。这自然和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风尚及帝王的爱好有密切关系,不过匏器却有些例外。从上述各器可见康熙时期不仅范制工艺已很娴熟,品种也相当完备,和裸饰、镶嵌、钤识等工也有高度的结合,只是传世实物可能比乾隆时期的较少而已。

康、乾两朝匏器主要供帝王赏玩,有时也用作国际礼品,或赏赐贵族王公。玄烨曾以匏器赠给沙皇彼得大帝。清宫档案有关于王公大臣入宫观剧后赏给匏器的记录。

从传世匏器数量来看,当时一定曾雕制匏范多具。此后长期不用,很可能堆存在宫中某一处所,束之高阁。我们曾希望会像制造蜡烛的雕花木模一样,发现一大批,但迄今未能在故宫找到。因此匏范的具体构造,如何分瓣,如何斗合等,都只能凭匏器上的范痕去推测探索。好在我们已经搜集到清代晚期小型教范实物,对研究更早匏范的形状、构造,并进而推测大型匏器的范具,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三、道光以后

乾隆以后,宫中已不再大量范制匏器。据传闻,从道光时起,宫中只有小花园(有谓乃慈宁宫花园的别称)还种葫芦。但宫廷以外,王公在宅邸中都仿种起来。种植地点先有鼓楼附近及西郊海淀的某王府,稍晚则有宗室永良,其私宅在地安门内慈慧殿。永良之子绵宜,同、光间任盛京户部侍郎,曾在沈阳种过葫芦。这些宅第范制的匏器,统称“官模子”,以别于晚晴以来三河、徐水等地民间范制葫芦器。

晚晴匏器的特点是不再范制瓶、壶、炉、盒等大型器物,品种也大为减少,只剩下贮养鸣虫的笼具、鼻烟壶及小件陈设三种了。匏器大小的变化必然牵扯到选用匏种的变化。康乾时期范匏用的是大匏和大葫芦,而晚晴用的则是无腰的棒子葫芦、松腰的小葫芦和小型的扁圆葫芦了。

笼具中有做漱盂式的,用蝙蝠及罄组成图案,取“福庆有余”之意。足内有“道光年制”四字楷书款(见图版七)。据年款推断,当为小花园或海淀某王府的制品。

底部尖削的笼具更为常见,花纹不同者不下数百种,兹选两例。一具模印兰花两本,花叶肥腴圆润,予人露垂欲滴的感觉。一具模印蝙蝠流云,匀称工整,近似清代中、晚期的织锦。两具不仅木范雕刻精工,葫芦也长得充实匏满,堪称官模子中的上品。

从上述笼具身上,往往可以看到范痕,不是直纹四道,便是直纹六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只要看到两种木范实物,就完全明白了。

有四道直纹的匏器用四瓣木范做成。木范的制法用四根木材拚在一起,横断面作“十”形,依所设计的匏器形状将中心挖空,内刻阴文花纹。用此种木范模制的匏器、长成后外表可见直纹四道。图版八左图中间是一具模印着三国故事凤仪亭图的葫芦,两旁就是用来模制这一葫芦的四瓣木范,只是已被人两瓣粘合在一起,成了两个半具而已。

有六道直纹的匏器先用七根木材拚成附模木坯。坯中心是一根一端带收杀的方材,外边用六根木材将它包围起来,横断面作形。用胶将木材粘成一个整体,上旋床车削成所需要的匏器的形状,然后在它的表面刻阳文花纹,入水将七根木材泡开,在上端用铜箍将它们箍在一起,这样阳模就算完成了。

下一步是用阳模再翻制阴文的砖范。方法是用粘土调泥,包敷在阳模之外,厚约二公分。待稍干,将阳模中心带收杀的一根先抽出,随后将外围的六根木材一一抽出,使敷在外边的泥层成为一个空心而内有阴文花纹的泥范,其外形很像一个大窝头。泥范入窑烧焙,成为砖范,幼匏即用它来模制。匏实长成后,敲碎砖范,即可取出。用此种砖范制成的匏器,身上多留有直纹六道,图版八上图便是刻着风雨归舟图的一具阳模被铜箍箍紧和去掉铜箍分块展开的情形。

范制匏器从用四瓣木范到用阳模翻制的砖范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因为一具木范每年只能模套一次,生产一件匏器。砖范只要有了阳模,可以无限制地翻制,故可大量生产。以工料成本计,砖范比木范经济多了。但也正因如此,木范模制的匏器更加被人重视,这也是物以稀为贵吧。

从大型匏器身上的范痕,我们可以看到除拼范严密,未留痕迹者外,绝大多数是直纹四道。匏桃比较特殊,可看到的范痕是前后圆形各一,两侧弯长不规则形各一,底部四方形,是由五瓣木范的缝印出来的。匏桃整个包在范内,因无出口,根本无法用抽出阳模的做法翻砖范,而只能用分瓣的木范来范制,从而我们可以肯定康、乾时期多用四瓣木范,形状特殊的则用特制的分瓣木范。阳模翻砖范的做法应该是道光前后才开始出现的。

鼻烟壶两具,一作扁壶形,两面开光,模印牡丹山石,肩部有啣环的兽面,范制年代约在道光间。一作酒坛形,上有楷书“清香瓮头春,异味快活林”十字,传为绵宜所制,楷书即其手书(见图版八)。

小件陈设有方、圆、六方、八方等多种形状。传世实物有的顶盖已开口,制成小罐,颇似水中丞。有的完整未开凿,葫芦的柄蒂尚在。它们的用途还不明确,或谓也是贮虫笼具;或谓可摇之作响,用呼驯鸟;或谓可置诸承盘中作为文玩,今姑称之为小件陈设。今选两例,一作八方形,模印篆书“金谷留春,玉壶贮暖”八字,一作六方形,每面有两组回文见图版八。两件范制均精,花纹匏满,文字图案应出封建文人之手,是道光前后宫廷或府邸的制品。

民间范匏之家,以道光前后三河县刘某最有名,所制俗称“三河刘”。徐水的农户也有多年范匏历史,所制俗称“安肃模”。天津亦以种葫芦称著,时代更晚,本世纪三十年代徐水、天津都还有以此为副业的农户。不过上述三处所产的匏器只限于贮虫笼具,除“安肃模”外,多朴素无文,似乎失去了范匏应有的特点。“安肃模”则花纹短材十分广泛,曾见胖娃娃、蝴蝶、金鱼、花鸟等多种图案,木范雕刻不及官模子精工,但民间气息浓郁,别具活泼清新的风格。模印猿猴献桃图的一具,就是数十年前徐水的制品。

总的说来,匏器只不过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个旁支别衍,百花丛中的小小花朵而已。但不难看出在这里却积累着许多人的意匠智慧,尤其是开畦扎架的老圃园丁,雕花制范的能工巧匠,不知付出了多少劳动,才总结出成功的艺匏经验。范匏成器,是天工人力的结晶,有的国外园艺家认为任何果实,外部被模子套住,密不通风,必然腐烂,不一能成长,因而看到匏器,讶为奇迹,认为仅从园艺的角度看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他们的评价并非全无道理,据今所知,不仅我国举不出其它用相同方法制成的工艺品,就是世界上也罕有类似的。

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看,匏器既有宫廷制品,也有民间制品,论其价值,应当不亚于清代官窑和民窑瓷器,何况在数量上它比瓷器少得多。从艺术价值来看,匏器和清代木刻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搜集木刻艺术品时,会想到这里还有部分可资参考的材料。匏器在质感上颇具特色,和竹雕相似,久经岁月,经人摩挲,色泽渐深,光润可爱。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匏器虽属小品,还是应当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来看待的。三百年来,范制匏器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到宫廷,又由宫廷回到民间的历程。一般说来,艺术进入宫廷,为封建统治者所占有,会走上僵化的道路而失去其生命力。不过艺匏虽回到了民间,近百年来,竟终归沉替,没有能挽回它走向消亡的命运。其主要原因在于范制的器物只限于专供封建没落阶级观赏使用、足以玩物丧志的少数几种,随着没落阶级的消亡,腐朽生活的变革,匏器自然也与之偕亡了。不过我们不难识认到匏器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经过批判地继承,不仅值得恢复,而且是可以搞得比过去更好的。

要恢复和发展匏器的范制,首先必须对器物品种进行改革,设计制造适合现代生活的日用品和工艺品,改革过去匏器上为封建没落阶级所欣赏的花纹题材,而代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能反映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题材、新内容。匏器也可以作为特种工艺品出口,设计适合国外人士生活需要的器物品种。至于种匏范器,四十多年前笔者曾访问徐水、天津艺匏者施、史等家,他们的经验是,如果施肥充足,不遭虫害,每亩有四人管理,一年可收获范匏两千枚。随后我在北京西郊架种数畦,因初次试验,仅小有所获。当然范匏中必然有一部分长得不够匏满,花纹不清晰,成为次品,但决不像沈初《西清笔记》所说的那样言过其实“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如果真的如此,就不会有人以艺匏为付业了。这里附带叙及匏器生产,或许是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同志,尤其是有志挖掘传统工艺的同志所愿意知道的吧。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8-8 15:55:30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8-8 15:55:49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8-8 15:56:10

来逛逛

tvb51 发表于 2017-8-8 16:17:58

来欣赏谢谢您的分享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8-8 17:15:36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8-8 17:15:41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7-8-8 17:15:45

来逛逛

王建春在 发表于 2017-8-8 18:52:37

大家好

王建春在 发表于 2017-8-8 18:52:45

大家好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王世襄“谈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