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制葫芦的“编年体”发展史
范制葫芦的痕迹,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字学家商承柞在《长沙古物见闻记》有《楚匏》一则“二十六年,季襄得匏一,出楚墓,通高约二十八公分,下器高约十公分,四截用葫芦之下半。前有斜曲孔六,吹管径约二公分,亦为匏质。口与匏衔接处,以丝麻缠绕而后漆之。六孔当日必有璜管,非出土散佚则腐烂。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成取用。”可惜这件楚匏已经毁坏,无由审视。如果做吹管的葫芦确实是用套管之法长成的,那么至少在两千年前已经知道用模子来范制匏器了。我国古代匏器流传在日本的有原藏法隆寺、明治间奉献宫中成为御物的唐八臣瓢图。器形似盖罐,图象为人物三组孔丘、荣启期问答图,苏秦、张仪向鬼谷先生求教图,四皓盘游图,共九人。据显真《古今目录抄》称‘人形虽有九人,其中荣启期非臣家,故云八臣。”人物席地而坐,间以柳、竹、杂树,经营位置,近似传世竹林七贤图,画意颇具唐人风格。它何时传往日本已不详,类似器物也未闻在国内发现过,故其产地、制者及具体年代均待考。
以上两则实例,虽无法准确验证匏器最早的出现时间。但却能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就已有比较成熟的范匏技术,这要远远早于目前普遍认为范匏发端于清代的观点。
明万历年间
关于范匏有史可查的最早记录在明万历年间,此时的匏器制作都是在南方,且集中在浙江嘉兴一代。《嘉兴府志》记载:“王应芳,字蟾采,隐居种梅,善治匏器。每语人曰:‘破匏为尊,太古制也。’自号太朴山人。其后有周五峰,制匏亦工。每岁种匏,霜落摘置几案间,樽、炉、瓶、碗,相其质制之。色莹相清,天然可爱。同里陈处士荚作《匏器歌》,曹侍郎溶和之。”明崇祯举人巢鸣盛在居所四周种葫芦十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樽、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檇李匏尊”。
清康熙年间
清官范制匏器始于此期间。康熙在当时的清朝禁苑“丰泽园”中“劝课农桑”、“范制葫芦”。现存实物中有不少镌有“康熙赏玩”的题款,如弦纹小盘、六瓣碗等。康熙帝还曾有“亲临劝课农桑”的雅事,其中便包括亲自督制葫芦器。弘历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年写过《抹壶卢器》,序中说“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帝玄烨)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盌、盂、盆、盒谁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亦非人力之能为也。”沈初《西清笔记》更明确指出康熙间开始范制“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碗之属,无所不有。阳文花鸟山水短字,俱极朗,不假人力。其法于葫生后,造器模包其外,渐长渐满,遂成器形。然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尝见一方砚匣,工致平整,承盖处四面脗合,良工所制,独逊其能。”
清雍正年间
雍正年间,范制葫芦不仅在皇宫大院内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逐渐由皇室向民间扩散,安肃模葫芦正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徐水县志》记载:“县西曲水村一带产小葫芦,冬季用以护养蝈蝈。春分下种,露降成熟,加以人工制造,用木质或骨角雕刻口盖,并用火针划成各种花卉、人物、山水,运销各地,洵为徐水特产。”据传八阿哥、九阿哥被囚禁在保定卷珠巷后,从京城找来了很多能工巧匠,按照宫里的模具型状和种植技术制模种匏。所出的虫具葫芦即有传统喻意的山水人物风景、帝王将相、五行八卦等题材,又有观画片儿等民间乡土人文景观,能与官模子葫芦相媲美。
清乾隆年间
官范制葫芦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范匏技术更加成熟。葫芦器就有杯、盘、碗、盒、笔筒、瓶、盖罐、寿桃、如意、尊、炉、扁壶、砚盒、钟楼、香盒、鼻烟壶及虫具等,多达二三十种。乾隆曾不止一次作诗歌咏葫芦器。乾隆时期民间已经开始用天然的葫芦饲养鸣虫。讲究的人家多用精雕细刻的葫芦养鸣虫,更有甚者“银镶牙嵌”,而后将鸣虫置于葫芦之内,揣入怀中。清代人所写“忽地怀中轻作响,葫芦里面叫蝈蝈”一诗颇为形象。但此时宫中是否用范制葫芦“蓄养鸣虫”有待作进一步之考证。
清道光年间
从道光时起,宫中只有小花园(有谓乃慈宁宫花园的别称)种葫芦。但宫廷以外,王公在宅邸中都仿种起来。种植地点先有鼓楼附近及西郊海淀的某王府,稍晚则有宗室永良,其私宅在地安门内慈慧殿。永良之子绵宜,同、光间任盛京户部侍郎,曾在沈阳种过葫芦。这些宅第范制的匏器,统称“官模子”,以别于晚晴以来三河、徐水等地民间范制葫芦器。道光年间可以认为是范制葫芦的转折点,在康雍乾三朝达到顶峰的范匏风潮从道光年间起日渐衰落。而且之前所范葫芦多以观赏品为主,从道光一朝起,范制葫芦逐渐与蓄养鸣虫结合在一起,并影响至今。
清咸丰年间
据《蝶阶外史》记载,咸丰时,宫中已有了专做蝈蝈葫芦的太监,人称“梁葫芦”,能制畜虫葫芦,培育之巧,一时无两。他就是端木蕻良在历史小说《曹雪芹》中提及的大总管太监梁九功。而在民间,“三河刘”葫芦此时风靡京城,大受欢迎。“三河刘”能让油葫芦的鸣音更加圆润响亮,仿佛音箱一般。“三河刘”葫芦乃河北三河县刘显庭所范葫芦,“三河刘”葫芦胎体较松,且表皮光素坚实,在处理葫芦内里儿的时候,多留下肤瓤贴实内壁,有瓷皮、糠胎、麻包里等特点。天津地区范制葫芦虫具日盛,当时天津的几位范制葫芦大家有:宣(xuàn)家大爷、李六爷、史老启、常春堂张家、陈摆饰、萧扯子等。其中数宣家大爷、李六爷、史老启、常春堂张家这四位最有名气。宣大爷从三河刘的棠梨肚变化创造除了“灯泡”。此后史、陈之制,颈愈长而身愈高、肚扁“咘咘噔式”最为常见。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北京人张金通他制作了一套一百个喜字的葫芦模具,种出了建国后第一批范制葫芦。因他经常范制带有“喜”字的葫芦,因此又被后来人称为“喜字张”。
20世纪70年代末
1979年,被人们称为京城大玩家的王世襄一篇名为《谈匏器》的小文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张金通与王世襄共同在北京南郊大兴县试种葫芦。王世襄因工作便利得到宫庭葫芦谱,两人根据葫芦谱所讲,采用清宫传出的木桩瓦范种植技术,按照官模尺寸试种成功。
20世纪80年代
受王世襄《谈匏器》影响,北方相继出现一批范匏名家,天津王强、山东赵振经为其中佼佼者。
20世纪90年代
90年代初,王世襄《谈葫芦》一书出版(1998年修订再版时更名为《中国葫芦》)。这是一本谈葫芦的专著,寓学问与趣味之中,谈文化于葫芦之外。“本书所收百数十器,盘、碗、瓶、壶、炉、罐、盂、盒之外,堂上陈设,案头清供,闺房佩饰,乐器音槽,无不有之。他如簪花注水,贮药存烟,呼鸟饲鹰,畜虫系鸽诸具,亦足以赏心悦目,养性怡情。” 来逛逛 来逛逛 来逛逛 我要下线了有空再来捧场 来逛逛 来逛逛 来逛逛 大家好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