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促织 北陶技法 手艺人老四蛐蛐罐
王世襄在《秋虫六忆》中写到:蛐蛐罐犹如屋舍。养蛐蛐的人最希望它舒适平静如在大自然里。从早秋开始,好蛐蛐一盆一盆的欣赏,大可怡情,堪称雅事。一个小小的蛐蛐罐,寄托了主人的闲情逸致,也是文人雅士们怡情养性的把玩之物。此小物流传至今,从烧制到煮盆,技艺依旧遵循古训。57岁的郭锡鸣,人称“手艺人老四”,承习蛐蛐罐制罐手艺,手拉泥坯,柴烧制罐。他传承的郭氏陶罐项目已被列入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申报市级非遗项目。
初秋雨后,天气微凉。清晨8点,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处平房小院中,郭锡鸣正在忙碌着修坯。随着拉坯机转动,郭锡鸣手中的刮刀一遍遍地修正着泥坯的大小。最后一遍用上特制刮刀,原本粗拙的泥罐变得光亮平滑。打磨光滑,在罐口盖上自己的堂号“罐鸣草堂”。双手抱住泥罐,一个猛力,将罐子从拉坯机上取下,小心地摆在架子上。动作一气呵成,麻利爽快。郭锡鸣说,这叫“气子”,郭家世代从事陶艺,很多手艺都是最民间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在学院里是找不到的。
郭锡鸣的工作室在河东区老天津钢厂后面的平房胡同里,这是他在90年代花4万元买的小院。平房房间低矮,光线靠不大的窗子透进来。室内需要开着灯才能工作。小院的一侧是沉淀泥浆的池子,另一侧是堆泥的区域。郭锡鸣在院子里砌了一个土窑。看似破旧的小小院落,却正好满足了古法制陶的全部工艺。
郭锡鸣正在做的是客人定制的一桌蛐蛐罐,24个素罐,大小一致,薄厚均匀,犹如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般。“一桌”是文玩界的专有名词。旧时斗蛐蛐,罐子摆到八仙桌上,四行、每行六个,一桌24个。只等蛐蛐到来,都可以依次拼杀起来。
郭家祖辈家住南开区老马集附近,那是大车店的聚集地,也是商业繁华之地,祖辈从事陶艺,传承了北陶制罐的手艺。到了郭锡鸣的父辈开始精进蛐蛐罐的工艺,他的三伯郭景生是天津文玩圈知名的“罐子郭”。郭锡鸣从小就学会了拉坯,最爱摆弄泥人。年轻时,进了麻纺厂当了负责食堂的大师傅,闲来没事,还在宿舍里给工友们捏几个小泥人解闷。后来,索性下海,凭借制陶的手艺干起事业了。在父亲的引下,他拜在中国著名陶泥雕塑艺术名家季子平先生门下,拜师学艺,成为关门弟子。有了雕塑的好手艺,郭锡鸣在祖辈留下来素罐的基础上,加入了雕刻工艺,让小小的蛐蛐罐又平添了些文人意境。
在文玩界,蛐蛐罐被称为虫盆。晚清到民国初期,大清遗老、北洋下野政要来到天津租界做了寓公,却带动了天津工商业的兴盛。北方制罐中心由北京转为天津,成为北陶蛐蛐罐的制作中心。天津早期虫盆都是为大户定烧,制罐匠人也有自己的字号。比如“觯斋主人”为袁世凯之督窑官郭世五所定制,“自娱斋”则是大盐商“海张五”所定制。
南盆北陶是文玩界对蛐蛐罐两大流派的称号。北陶讲的是以天津、北京制作的北方器型,壁厚,花纹少。南盆是以上海为主的南方器型,壁薄,花纹多。这种区别与南北方的气候息息相关。北罐盆壁厚,易于保暖。“北罐厚壁的厚度1.5厘米。南盆薄壁的厚度只有0.6厘米。南北方的工艺差别很大。”郭锡鸣说,好的制陶罐师一批罐子出来,必须大小一致,规格不差,这样才能证明功夫过硬。
和其他的陶器不同,蛐蛐罐是生态、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品。上品虫罐有“活罐”之称,也就是虫子住在里面身体好,不生病。这才是检测一个好罐的标准。
蛐蛐罐的烧造离不开“一火二料三工”的讲究,一只上品的罐子必由上好的泥质决定。不仅要泥料选得精,还要经过独到的取泥过程,风化、过浆、脱水等。还需要潜心揉制,压花、脱气、揉泥、均合,最后制团,只有泥揉得到家,才能使得罐子呈现一流品相。郭锡鸣对泥料的选择特别精心,本地的黄胶泥黏度高,土质细腻。盖房子、修路的工程处,总能挖到胶泥层,这种并不名贵的泥料却是做蛐蛐罐最好的材料。挖泥料最好的季节是冬季,此时落叶较少,不会绞到泥里。每年最冷的时候选土,没有植物覆盖,合适的土更容易找。寻找天津本地的黄胶泥,通常在修路挖沟的地方。新土挖来先要风干,然后浇透水,再次风干,等泥土自己干裂成小块。将土块泡到水里进行过滤、沉淀等步骤,滤好的泥土不能含丁点杂质。过滤好的泥,得放上几年,去去泥性,不然泥罐不稳定。揉泥比揉面还累,土坯放到三四成干就要进行揉制,翻来覆去地揉,直到里面的空气都被揉出来,保证没有任何小气泡才行。
选择没有风的日子烧制,保持烧制的稳定性。温度在600到1000摄氏度之间。炉火和温度的配合能出来不同颜色的虫罐,这也是制罐师的绝活儿。1000摄氏度下,千锤百炼的泥坯变身青色,业内叫瓜皮青。这种颜色的虫罐质地最结实。在窑炉上降温加水,增加氧化的过程,虫罐就会变成黄色或者黑色。郭锡鸣说,现在制陶多用电窑了,但电窑烧出来的陶罐颜色单一,没有柴窑烧制的那般惊喜。
心高于法、情高于手。艺人学养的沉淀、心性的历练是能否驾驭泥土的基本功课,郭锡鸣的蛐蛐罐结合雕塑技巧,为小小的虫罐增加了不少文人情趣。虫罐刻有传统的八仙人图案,或是白菜发财纹饰,斗蟋蟀纹饰等。各种纹饰都在郭锡鸣的脑子里,在罐体上下刀如神,刻出的花鸟惟妙惟肖。“虫玩一秋,盆玩一世”,区区一只小虫,让匠人和虫友好生伺候。新出窑的蛐蛐罐还不能用,要盘出包浆才好。郭锡鸣使用古法,用洱茶、蚕沙、石榴皮反复蒸煮虫罐,这样的罐子黑亮如新,都看不出是个泥罐。精光内含,温润如玉,摸上去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一只小小的虫罐要考虑到透气、虫子的生活习性等自然因素,具备如此综合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制罐匠人。
小小的虫罐要考虑到虫子习性、泥土力度、炉火温度、文人情趣等元素。
盖上堂号,蛐蛐罐的泥坯就完成了
取土:每年最冷的时候选土,没有植物覆盖,合适的土更容易找。寻找天津本地的黄胶泥,通常在修路挖沟的地方。
风干:新土挖来先要风干,然后浇透水,再次风干,等泥土自己干裂成小块。
过滤:将土块泡到水里进行提碱、过滤、沉淀等步骤。过滤好的泥,得放上几年,去去泥性,不然泥罐不稳定。
揉泥:揉泥比揉面还累,土坯放到三四成干就要进行揉制,翻来覆去地揉,直到里面的空气都被揉出来,保证没有任何小气泡才行。这活儿累了还不能歇,你歇了风不歇,耽误会儿泥就让风抽干了。
制作:等泥揉上劲儿了,就算做好了准备工作。经过拉坯、修坯、雕刻才能完成。
烧制:选择没有风的日子烧制,保持烧制的稳定性。温度在600到1000摄氏度之间。不同的温度烧制出不同的颜色。1000摄氏度下,千锤百炼的泥坯变身青色。 来逛逛 来逛逛 来逛逛 大家好 大家好 大家好 来逛逛 来逛逛 来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