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儿 串儿(上)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面对生疏的键盘,不知从哪个手指开始。如同一个塞满蛋的鸡,或一个极饿的人往嘴里并行塞了三个茶叶蛋,嚼了一腮帮子,咽不下去。不如细水涓涓,娓娓而叙。前段时间看于谦的书《玩儿》,连夜通读,拍着大腿叫过瘾。撂下书,仰观星空之大,掐指一算感悟到似乎秋天来了。于是乎,在干活喝茶的间隙,产生了一个去野外捕捉鸣虫的想法,想的很好:拿一手电,闻声而至,然后看见,抓到。屁颠颠的四处找人借暴亮的那种手持电筒。朋友问我干嘛用,我说去抓鸣虫。他很正经的问我,什么叫“鸣虫”,我说就是秋天野外叫的虫。当时他脸上的表情比郭德刚还丰富。我已经达到《三体》小说里罗辑的能耐,能精确的看出来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似乎说了五个字“要那玩意干嘛”。绝对不会错的。L' U/ P$ {6 qy. W( G- B8 q晚上就跑去郊外了,拿着夸张的大手电在漆黑的深夜,偷偷摸摸的四处听着声,辨别着各种虫的叫声和位置。还要防范着随时可能出现的蜘蛛网,要是有人远远看去,肯定是要报警的,拿个洛阳铲就是盗墓的。待融入环境之后,渐渐适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野草饱含着清香,爆发的弥漫在空气中,瞬间感觉鼻腔被野草味感动起来。抬头望,天空一轮明月;提鼻嗅,四处野草清香;侧耳听,秋虫隐隐放歌;迈脚走,脚下泥土芬芳;忍不住关了手电,眯着眼静静的感受着这大自然带来的最纯粹的田园风光。抬头细望月,想起一句对联的上联:明月三千里。气势恢弘啊。想来我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不说博览群书,启蒙少儿书籍也是从《声律启蒙》开始读起的。遂赋诗一首“秋天寒从脚下来,秋裤塞到袜子里。为了抓虫没吃饭,越寒越饿,越饿越寒。” 要不是怕动静太大,打扰了虫的叫声,我都想放下手中的手电,默默的为自己鼓个掌,用第三人称说下:兄吟的一首好诗啊。。。
从口袋里拿出半个奥利奥塞在嘴里,恩,来劲了,继续前行。细听开这虫居然有很多种。有马蛉,有油葫芦,有蛐蛐,还有树上隐约传来的金钟的叫声。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虫,叫的也很好听。幻想起来把他们装进万体里,我还有一个小朱的黄蛉盒子,老竹的,盘的都红亮了。再来几个金钟,我塞到蝈蝈筒子里,最好是单口叫的,连口的太吵,闹人。咦?该弄几只蝈蝈了吧。去年一位老哥给了我几只蝈蝈,说是天津名家份的,有一只叫的还真好,头大项宽翅膀长,悠悠不急的叫,听了一冬天。竹蛉就不抓了,再冷些,过两月,能过个春。有一只就成了,这小虫了爱害羞,一般的新蜕都要等一个月,保定的九转兄份的虫子不错,今年会不会想起我,回头我给他提个醒,就说去年的虫子很不错,他一美,再送我几条。说不定再给我来个保定的本长葫芦。这一番想来,自己都美滋滋的在那乐。乐半天,继续抓虫吧。9 \\8 n% }8 Im% d0 V\" ~8 B& w
慢步寻着马蛉的叫声往前走,这虫很有意思,金声虫的代表。如同小蟑螂一般,看着不怎么好看,但叫的真好,膀子大,身子小,两个须子头是百色的尖,叫的时候膀子完全竖立起来,颤颤悠悠,膀子挥舞的太快,都能飞起来似的,脚还抓不住地,自己在那都站不稳,一晃三摇的,十分可爱 。白天还不叫,都是晚上开鸣,人捉去喂养,还需要倒叫,用灯在夜里照着,给丫生物钟弄乱,然后白天放在没光的盒子里,这么反复折腾几天,才能白天也叫。有时候还比较害羞,揣在怀里害怕,也不叫,必须时不时的在手里轻微的晃动着,等它习惯了这个频率和动静,才能开朗的叫。大多秋虫亦是如此。
听着声,找到一处马蛉,比其他的马蛉叫的都好,要抓就抓好的。顺着手电,仔细观察,手电一照就停,关了手电就叫,手电太亮了,准确的说应该叫手持工矿灯,这玩意,能照几百米,虫一见亮,也难怪不叫。没辙,放下手电,拿出手机,闪光灯打开,顺着微弱的灯光,等待虫继续叫。果然过一会,这小虫子就开叫了,可是光听着声,就是找不到在哪。地面上是盘根错节的小树根,下面是烂树叶和腐土搅拌在一起,还有一些小碎石和松针,我就带一有机的蝈蝈筒子,想的很简单:听着声,找到虫,上去一卡,齐活。结果这连虫都找不到在哪,而且土地上都是凹凸不平,这筒子根本卡不住。虫顺着缝隙就能跑了。这和想的差的太远,理论没有结合到实际。看着青鸟上野采都很简单啊,到了自己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关键是自己什么也没带,就带一手电,两个蝈蝈筒子,还有半个奥利奥,还被我吃了。看来要失望而回了。
地上的抓不到,就找树上的吧,说是树,准确的说应该是乔木。具体是什么树种,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找来找去也是找到了一个叫的比较好的金钟。走近一看,好家伙,直接放弃,不知道是什么名称的乔木,连成一片,根本进不去。听着不远,都没找到具体在哪,我又绕着走了一圈,似乎是在比较中心的位置,得,还是直接放弃吧。站那听了一会。这下,万体也不用买了,我还由于着是葫芦结合有机的,还是单独有机的呢。这下不用犹豫了。干脆就没事了直接来着听,还省的喂食了。这一片一片的,叫的肯定比人为饲养的叫的好的太多了。一边宽慰着自己一边顺着这小池塘溜达。+ D$ T. G4 l% X+ f3 f
池塘边上有一些荷花,有三五只凑在一起顺着浅处生长着,长长的梗,支撑着荷叶,如同一把倒过来的伞,嫩绿的叶子翘着叶边。也有浮在水面上的,如同齐白石的写意花鸟,不不不,应该是齐白石的写意花鸟,来源于自然的风光,听着虫叫,看着荷花。又想起朱自清说的句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对于文字的把握和拿捏运用,真是到家了。一句话,几个字,表达的无比的清晰准确,语感灵敏异常,话里话外多个意思,玩的透透的。就如同新得一个晓芳窑的汝瓷杯子,在手里爱不释手。而语言的和文字的妙处,会放到心里来回揣摩滋味。这池塘边上,长的很多自然滋养出来的苔藓,嫩绿的让人惊讶,无声无息,不争名,不夺利。看着实在舒服,琢磨着放在家里的案头上,十分的雅致,再搭配点菖蒲。边上来个蝈蝈,装葫芦里,躺在竹藤编的摇椅上,喝着热气腾腾,用铁壶煮的普洱。并且一定要是大益的7572,那种带着咸泥土味的茶,喝在嘴中,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文字写的好的,还有汪曾祺,不是因为他写的自古到今第一名,而是因为《四方食事》,印象太深了。真是值得推荐好好的看一看,前几年看的时候,一定先要吃饱,吃好,要不看到哪谗到哪,写的什么,就想吃什么。不是谗,是真谗,尤其是夜里看这书,再饿点肚子,真难受啊。后来看到《舌尖上的中国》,感觉是一个套路啊,又翻回头重新看了下《四方食事》,所以有时候一饿,就想起这本书。记录片更有**性:悠扬的小曲开场,先什么都不说,就拿一刀在案板上切菜,或者是葱蒜扔在锅里呛油出香,然后李立宏开始介绍各种食材和当地各种特有的饮食文化了。别的没记住,就记住他的一句话:越是高端的食材,越用朴素的烹饪方式,说的真好。有一位兄长,看了其中一集关于臭桂鱼的介绍,特意打电话和我说要吃这个,说是我们这的特产,我满世界给兄长找哪做的好。过不了几日,果真来了。吃的颇为尽兴。我闻那味道真心受不了,如同母亲看我吃榴莲时的样子。回到眼前,顿觉饥饿,抓把荷叶塞嘴里嚼,看看能不能吃出叫花鸡的味道。快乐的时光总的短暂的,在一无收获的结果下,顺利的结束了本次秋游的活动,不过也体会了秋高气爽听虫叫,饥肠辘辘吃荷叶的快乐。 小文一片,转来大家欣赏 来逛逛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