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屑 发表于 2017-12-17 16:52:03

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地坛斋宫南殿,棋艺室暂时变成了“评书场”。说书人么,自然还是这位颇有当年“静街王”——评书老艺人王杰魅某种神韵的“梆子”七爷。
  “刚才说到哪儿了?”梆子把保温杯跟折扇放在一张棋桌儿上,略喘了口气儿,接了下去,噢——那人一笑,说:
  “不瞒二位,就在这海子西边儿,有位辞官隐退的老先生,那天在李广桥儿遛弯儿,遇上您了,一眼就相中了您手里的那个笼儿、那只鸟儿啦;再听那小物件儿一哨……”
  那人说着,从公事包里取出半尺来长、比后门桥头儿卖的灌肠还粗的一对红纸卷封儿来——甭揭封儿,嘿,“袁大头儿”,五十块一卷儿;见他轻轻往桌面儿上一搁,那瘊子也在眉攒上微微一颤悠:
  “没别的,连笼子带鸟儿,您就成全老先生那点儿雅兴,也赏我个整面子吧……
  哦,来呀!”
  “堂倌应声进来,捧上了红木镶框的菜品单子。”
  “慢!”我起身又一抱拳,“您这番好意,我们哥儿俩心领了。可那笼子,是我盟兄先人的遗物;那鸟儿呢,是我义母的心尖儿。话说明了,今后还都是朋友——告辞了。”
  哥儿俩下了楼,谁都没话。到恭王府西墙儿,他才说:
  “真让你猜着了,七弟……”
  “原想这事就算过去了,可没想到……”
  这时候,殿外风雨大作;殿里呢,听众却仍屏息侧耳。
  “谁想,老太太的病,一天沉似一天,就把儿子叫到跟前儿,安排后事了。可当时常听说,老人病危,该‘冲一冲’,怎么‘冲’呢?拿‘喜’来‘冲’?——五哥决意不娶;置下口‘材’,拿‘丧’来‘冲’?——一来那两年手头紧上来了,二来也没地方‘停’那东西呀!还是东屋四奶奶给指点了,说去请哪庙里当家的给拜上一台‘大悲忏’,就‘冲’啦;还说,给妇道冲灾,最灵验莫过请尼姑经——这在北京城里,可就得数顺治门外观音庵儿的了。”
  “那天,我陪五哥遛完鸟儿,哥儿俩就势来到了观音庵儿山门外头。也巧,正赶上出来个小师傅——二十六七岁年纪,青头皮儿,白净脸儿,一件月白夏布袍子,一双宝蓝织锦缎、掐着青丝口的粉底儿洒鞋,神情那么淡淡的。等我们表明来意,听她说了声‘随我进来说吧’,就跟她进了北角门儿。曲曲折折地,院子进了一层又一层。她随走随问我们是‘哪府上的’,我只得说是‘瑞蚨祥的’;她回头微瞟了瞟我五哥手上的笼子,又问:‘这是给柜上大先生遛的爱物儿吧?’我听了一愣,又只好说:‘那是我盟兄自个儿喂着玩儿的’;她又侧脸儿看了我五哥一眼——五哥那天,穿了身洗得透布绞儿的蓝‘士林’裤褂儿,一双内联升的‘双脸儿洒’,又素净,又帅。她眼角儿上露出一丝媚气,又顺口问了句‘富连成的?’——得!把他看成是唱武生的了。‘我是个卖苦力的。’五哥挺着‘铁扇面儿’,回了一句。七拐八拐,好容易来到方丈院里三间禅堂门前,五哥刚要把笼子搁到门外青石台阶上的时候,那小师傅倒一笑:“不碍。雀鸟儿是净物儿,菩萨不怪罪。”
  “正说着,禅堂门上竹帘一掀,迎出个十五六的小尼姑来。她忙高挑帘子,让进了我们;又应着小师傅那一声‘待茶’,转到后厦去了——我们哥儿俩互递了个眼神儿:这小师傅准是南半城有名的独擅全堂佛事的观音庵儿少当家的了。”
  见她让坐已毕,也不提请经的事,只顾笑模斯样儿地张罗着要看看我五哥笼儿里那只点颏儿。他只得把笼子罩儿一摘——
  “‘哟,好俊的个小东西儿!’少当家的两眼放光了。”
  “笼子罩儿刚套好,小尼姑就捧上茶来。”
  “当家的呢,端坐在一架花梨细竹展子罗汉矮榻上,从袍袖里顺出一挂檀香‘十八子’,在尖尖五指上轻轻儿捻着,还是不提佛事;倒一边瞄着我五哥,一边说起她庙上一位‘女施主’怎么爱鸟儿的事来了。说那府上专请了鸟儿把式,两廊上各样雀鸟儿不少,红蓝点颏儿都有;可就没一只像这只这么水灵的。说着,又张罗着听听它的‘口’怎么样。我五哥只得一手托起笼子,一手摘去笼罩儿,朝那小东西轻咂了咂嘴儿——它就略一扬脖儿,跟主人递着眼色,一口气哨了三套清水调儿。”
  当家的听罢,忙笑着跟我五哥说:
  “‘我的施主,您要给家里老太太做好事,这真是孝心虔。菩萨最保佑大孝之人了。您这桩大事,就包在小尼我身上吧……’”
  说完,又抿嘴儿一笑。
  “‘敢问当家的,这菩萨驾前的香资?’我忙欠身问了一句。”
  “‘小庵有定规:一位正座儿,六位偏座儿,整堂“大悲忏”,香资五十块。哦,纸票子么,恕不收受。’”
  “我五哥一听,当时没答上话来。”
  “‘这么着吧,’当家的又一笑,‘您要一时不大方便,我就替您捎句话儿,把这小东西让给我那位女施主,烦她在菩萨莲灯前替您献上香资,不正两全其美么,啊?’”
  没容我插言,五哥的话音早落了地:“‘就这么着吧,当家的!’”
  “她点点头,慢慢收了笑容,才招呼徒弟找出个说是原为‘放生’用的旧笼子来。我眼瞅着那小东西过了笼儿,心里头甭提多不是滋味儿了。可五哥脸上倒舒展起来,还一迭连声地跟那当家的说‘您多费心’呢。”
  “当下,由我五哥口述老太太的姓氏、籍贯、生辰八字儿,那小尼姑用朱砂笔、黄裱纸都记下了;又请来黄历,择了佛事的日子、时辰。临了,当家的直把我们送出了方丈院。”
  路上,五哥提溜个空笼子,倒开导起我来: “‘佛事定下了,就比什么都要紧。鸟儿呢,稀罕归稀罕,可终归不过是个玩物。想玩儿,再淘换一个,调理它一年半载的,兴许比这个还好呢……’”
  “当天,我在弟兄群里拆兑了十块大洋,拿出三块给佛前请了一整堂时鲜果子供品;另七块,给老太太接着看病。五哥拉着老母亲,去了两趟和平门里绒线儿胡同施今墨医所,吃了十来副药。谁承想,佛事过后,一上秋儿,老太太居然又能拈针理线了——哦,是姑子经灵验?还是名医的药灵验?街坊们可就其说不一了……”
  听众见他又托起杯子,就都静候着他润了两口。殿外虽风雷不止,殿内倒也全无所动似的。
  “那年秋后,他还真得了只新的:模样儿俊,出音儿也正。调教半年,一开叫,就警人。老太太稀罕得什么儿似的。”
  “一天清早儿,哥儿俩遛鸟儿去前海,顺柳行子刚到勋贝勒府门前,就见大青石上坐着个老头儿,身旁站着个随从模样的。那老头儿,穿一件细苎麻漂白夏布大褂儿,戴一顶巴拿马虾须草便帽儿,一副大款式...........框子茶色养目镜,正瞅着柳树下一个金漆笼子——里头蹲了只点颏儿,红的。走近些一看,那小可怜儿毛色身架都是上等的,可就是蔫头耷脑,叫两声,也没什么精神。”
  “我刚要走,就听五哥轻咂了咂嘴儿——那小东西立时从恶梦里醒过来似的,一扭头儿,朝这边哨起了清水调儿……”
  “老头子一侧脸,满脑门子的疑影。”
  “五哥呢,眼窝儿发潮了。”
  只见那随从一回身——哟,眉攒上爬着个大青瘊子!他盯了我们一眼,嘴角上皱出一绺儿冷笑;又哈腰在主子耳根嘀咕了两句,转身刚要朝我们来,却听那主人冒了句广东味儿的官话:“‘还嫌给我丢面子没丢够?哼……’”
  那随从——在会贤堂会过的那位,见主人一甩袖子走了,连忙摘笼子,套罩儿;临走,扔下句话: “‘朋友,往后擎好儿吧你就!’”
  哥儿俩一时愣住了。我缓了缓神,不由地说: “‘这主儿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那主子么,’搭话的,是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们身后头的一个二十二三岁的男子,瘦小身材,苍白的脸色,似乎浙江口音,‘他是汪精卫汪大主席的心腹幕僚,同乡,又都是老《民报》出身。大主席一死,他就来到这前朝故都,享福来咯;还在我读书的学校里挂了个‘教授’头衔……’”
  “怪不得。前些天我们哥儿俩从一家饭店门前经过,见里头出来几个日本男女,门外一辆俄式马车上立时跳下个人来,一身‘协和服’,满脸陪笑,迎上去,鞠了个弯钩儿大虾米的躬,说了声‘哦哈哟果达伊吗司’。见他一抬头,眉毛上一个大青瘊子也爬得挺规矩——‘我哈腰?’当时,五哥一愣,问我那‘我哈腰’是什么意思;我一解释,说那是请安问好的话,他就狠狠地吐了口唾沫,脸色铁青了……”
  “当下,跟这搭话的年轻人一叙谈,知道他正因病休学,常到安定门里国子监柏树林子里看书,赶上我们到那儿给朋友们的鸟儿提提音儿去,见我五哥人品不俗,早就留意着了。”
  “说到这儿,容我旁插一笔。皆因我五哥手下调理出来的鸟儿,比旁人的总多叫两三个音儿,故此朋友们都愿意跟他会鸟儿,让他那只小精灵儿给提带着点儿;众人的鸟儿一随,能给多带出一个俩的音儿来——这叫‘会鸟儿提音儿’。”
  “可没想到,事情就出在这上头……”
  听众一直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连杠头也悄悄地凑到跟前来了。
  “以后,每到国子监,必遇上那年轻人。他呢,也总点点头,一笑,不言语;可神气上透着敬重。等彼此通了姓名,他也知道了我们的身份,倒更亲热了,不知不觉地,也随我叫起‘五哥’来:我们也就叫他‘老兄弟’。”
  “简断截说,转眼到了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1945年,立夏前后。这一天,大伙儿又聚到国子监柏树林子里。朋友们早把各人笼子挂好了。五哥也到了,摘下罩儿,刚要挂笼子;一扭脸儿,见辟雍亭那儿站着个人,提着个没摘罩儿的笼子。五哥递过眼神儿来——是他,那位‘大青瘊子’许是替主子会鸟儿来了。”
  五哥把笼子罩儿‘啪啪’一抖,又套上了: “‘各位朋友,我得告个罪儿。家里老母亲感了点儿风寒,身上不大安逸。恕我先走一步了。’”
  “五哥抱了抱拳,提起笼子,就大步往外走。”
  “‘请留步!’”那人应声拦了上来,左右还跟着俩便衣儿。只见他把笼子递给右边的一个,上前来点点头:
  “‘怎么,连个会鸟儿的面子都不给?’”
  “‘……’”五哥一言不答。
  “‘你可知道,这笼子是谁委派我提来的?’”
  “‘……’”五哥微拧了拧眉,还是一声不哼。
  “‘听着!’那人抢前半步,那瘊子也一耸;俩便衣儿一左一右,跟了上来,‘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敬酒,你倒是敬过了,可我没领情;这罚酒么,’五哥也抢前半步,来个面面相觑,‘我阅历浅,还真没见识过!’”
  “‘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着,那人从左边的便衣儿手上要过黑皮包,拍了拍,‘两条路:一条是把你笼儿里这只过给我们大人,赏钱比上次一个不少!’”
  “那右边的便衣儿一摘笼子罩儿——金漆笼儿,空的!”
  “‘另一条,跟我进府,聘你当个内宅鸟儿把式,每月大洋十块,酒钱另赏——不比整天拉车跑馊腿强多啦!’”
  “‘欺人太甚!……’”五哥回手把笼子交给了我。
  “这当口上,我刚要把笼子转递给一直守在旁边的老兄弟,可他倒伸手拦住我们哥儿俩,往前一站,却不言语,只眉梢儿轻扬了扬,盯着那人。”
  “‘你们要干什么,啊?来呀……’”那人一声呼叫,对面琉璃牌楼后头,又闪出两个来。
  五哥冲我们摆摆手,朝那人一笑,缓下语气,说: “‘对不起了,朋友!我这只鸟儿,就是分文不取,怕你也不愿意要它了。’”
  “‘怎么?’”
  “‘它的口,脏了。’”
  “‘什么?点颏儿也脏口?它,它怎么个脏法儿?’”
  只见五哥把两手往胸前松松地一抱,慢条斯理儿地说: “‘它呀,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一嗓子“我哈腰”!’”
  那人一听,脸上登时煞白,瘊子可憋紫了;眼看就要发作。五哥他呢,真叫沉得住气,侧身要过他的笼子,一摘罩儿,一提笼门儿,伸手把里头那小性命儿掏了过来,又回头朝着众朋友们微微一笑:
  “‘这脏了口的小孽种,整天价黄口白舌、丢人现眼,还留着它干什么!’”
  “说着,抬手使劲一摔,把个小生灵儿给摔死在青石甬路上……”
  不知什么时候,雨住了。殿檐子上的水珠儿,滴嗒着,渐渐稀疏了;一阵凉风,却飒拉拉地,在殿外回旋不去。
  那家伙脸都青了,刚要招呼人,我们身后头的众朋友们早护了上来——这当口,老兄弟说话了:“‘看你这个人么,也该是见过些世面的,你可晓得,如今这时势,还同四年前“珍珠港事变”那时候一个样吗?谁胜谁负,你的主人家难道没给你讲上一句半句?你若欺人太甚,莫说眼前亏是现成的,就是将来,世道一有变化,怕也吃不消咯!’”
  那人退后半步,指着我老兄弟,手指头尖儿可有点儿颤:
  “‘你,你是什么人?’”
  “‘在下么,’老兄弟背抄着手,淡淡地说,‘一介书生,平头百姓;顶要紧的,是个中国人!’”
  “见这阵势,那人又叫了几嗓子,才一招手,撤了。”
  “老兄弟这才掏出块干净绢子,转身单腿跪在甬路上,把那小尸首裹好,起身,双手托起来,长叹了一声……”
  寿眉老者听罢,垂头低吟着:
  “魂兮——归来!”
  赤红脸儿眼睛直勾勾的,如痴如醉。
  杠头呢,两汪晶亮的东西,在眼眶子里打转儿…… `


  
雨口聚会之后,半个来月了,“梆子”七爷竟没再露面儿。
  老几位熬不住了。昨儿派出了“特使”,那位赤红脸儿老弟,去了趟什刹海——那是五爷、七爷常去的地方。这不么,柏荫里,老哥儿几个正围着“特使”听取“汇报”呢。
  “见着七哥没有?”内中一位问道。
  “没有。”赤红脸儿答得有气无力。
  “五哥呢?”又一位紧追了一句。
  “也没有。”赤红脸儿提了提神,说,“倒是海子那一带,早起打拳的、遛鸟儿的,差不离都认得五哥,敬重五哥……”
  “没打听打听他身子骨儿可见硬朗些了?”杠头忙插问着。
  “有人说,他常不大舒服,一天瘦似一天;也有人说,近来家里催着,央告着,才去了几趟医院。只一见七哥替他到海子岸儿遛他那只靛颏儿来,就知道他是去医院了。”说的赤红脸儿见众人听得都不大振作,又补了一句:“几个熟识五哥的倒是都说,看精神还好……”
  众人听了,神情似乎宽畅了些。
  “那……”内中一位不由得开口道,“那位大学生老兄弟,后来又……”
  “听说是一病不起了。等五哥跟七哥找到学校宿舍,那老兄弟当面托付了自己的后事;又指了指床头那只做成了‘标本’的红点颏儿,让两位兄长在装殓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那‘小友’陪了他去……”说到这儿,这位赤红脸膛的老人,竟孩子似的哽咽了好一阵,才接下去,“那真是‘聘娶如抽丝,丧葬如救火’——五哥忙提着那个家传的六角儿紫竹笼儿,举到宝成当铺的高柜上,当了笔钱;七哥也帮着,总算给老兄弟奔了口‘三儿五’的材,寄埋在了厂桥儿嘉兴寺后院儿里……”
  听着,听着,众人默无声息。只见地上的柏树荫儿,浓了。
  正沉默间,从地坛西宫门通向这柏树林子的小路上,来了两位老者,每人提着个笼子,缓缓地朝这里走过来。内中一位,是“梆子”七爷;那另一位……
  只见这另一位来人,中等身材,清瘦清瘦的,显得宽荡了的上衣里,那“铁扇面儿”似的身架,倒还保持着凝重而清晰的轮廓;相当浓密的“寸头”间,挺着些银针;额头眼角,漾着几绺深深的纹络;那神情里虽隐含着倦怠,却还维持着眉目间的一团精神不散……手上提着的,正是个六棱儿笼子,套着漂白布罩儿;白铜的钩、抓、顶盘儿,如同新霜满月,光色润泽、悦目。
  这老几位,一下子愣住了。等缓过神来,知道来的就是早盼着的五爷,却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得由着陪在一旁的七爷给一一引见。
  五爷笑微微的,没有寒暄,只点着头,拿眼神把各位都一一问候了,才开言吐语,说:  “早就听我七弟说了,您老几位还给下了个‘请’字儿。今儿个,总算了去了我一桩心愿……”
  寿眉老者一听这话,竟有些个失神。
  随后,却见五爷把笼子放在这碑座上,双手各用拇指、食指那么一捻,将布罩儿轻轻提了起来——众人几乎同时猫下腰去,端详起笼子里爽然而立的小精灵儿来。
  一缕朗润的鸟鸣,声声入耳,连哨了三套清水调儿。
  赞赏声,惊叹声,在缄默许久之后,才从人群里涌起来。
  又见五爷轻提起那“五蝠献瑞”的细巧笼门儿,一手朝里一招,那小东西就“忒儿”地一声,振翅飞了出来,飘然落到主人的中指尖儿上,翘首凝神,似有所待;主人另一只手早摸出个小蜘蛛来,且往这手掌上一撒。眨眼工夫,那小精灵一纵身,小蜡嘴儿只一点,那虫子就没影儿了。见它把脖子一扬,红润润的下颏儿微微一震,又哨了起来,还不时地向主人递着混合了得意、娇嗔、期望等等各样情绪的眼色……
  众人正看得入神呢,圈子外边,却添了两位不速之客。
  来客一男一女。女的五十岁不到,一身素雅裙服,拎个精致的草编提包,一派干部模样;男的呢,三十出头,穿的虽是崭新的浅灰派力司中山装,黑冲服呢“懒鞋”,可无论是他那有些异样的发型,款式新奇的琇琅眼镜,还是罩在上衣内的纯丝衬衫袖口上工艺精美的袖钮儿,都透露出这是位有着某种特殊身份的远客。
  “对不起,打扰各位老人家了。”女干部彬彬有礼,见老人把那鸟儿安顿好了,才插话,“事情是这样的:这位侨胞,祖籍在北京,父母早年流落到海外。母亲去年病故了,父亲也瘫痪在床上。这次他回国,是专程送母亲骨灰盒到故土来的。临起程了,老父亲说,自己从幼年就爱鸟儿,尤其是故乡的红蓝点颏儿,这次回去,哪怕能录下音来,在枕边儿听听家乡的鸟语,也就知足了。所以,想麻烦您……”
  说着,就把提包放下,里面露出个小巧的收录机。又见老人点头允诺了,就道了声“谢谢”,把收录机提出来,放在这碑座儿上。
  杠头转身,给自己那个挂在枝头的笼子套上布罩儿。众人也都把各自的笼子一一套好了。林子里,一时悄默无声。
  只有那个小精灵儿,一听主人轻咂了咂嘴唇,就随着悠悠儿地哨了起来。
  女干部示意,请那位远客亲自按键录音。
  林荫里,一串串鸟语,那么欢快,亲切,温存。听得那位远客,不觉热泪盈眶……
  三套清水调儿哨完,那小东西一扭头儿,候着主人的嘉赏;主人却凝神站在柏荫里,不动,也不言语。
  “老人家,我代表家父,多谢了……”年轻的远客按停机子,道了谢,鞠躬告辞。
  女干部也收好录音机,陪着远客,向柏林外走去。
  “等一等!”
  老人猛地一声阻拦,两位客人几乎同时停步回头,愣在浓重的柏荫里。
  “把那带子,给我留下吧……”
  两位客人,相视无言。那年轻人只得取出那盘磁带,装好盒子,双手托着,转身穿过柏荫,送到老人跟前。
  老人接了过去,轻轻摸了摸,放进上衣贴心小口袋里,才朗然一笑,回到那碑座旁边,把漂白布罩儿轻轻抖了抖,缓缓地套在笼子上;顺手将笼子提过来,含笑对年轻人说: “这个,你带回去吧……”
  那年轻人,呆呆地,竟不知所对了;众人也只站在寂静中——哦,连这柏树荫儿,仿佛也凝住了似的。
  老人近前一步,略托起笼子,递了过来,又说:“难得你这一片孝心……”
  猛地,那年轻人又深深鞠了一躬,双手接过鸟笼,热泪一下子滚落下来。
  老人点点头,又摸了摸胸前小衣袋,才转过身去,向那老几位一一致意,告辞……
  “哦,”女干部含着泪,忽而理会了自己的什么职责似地,问着,“老人家,请把您的住址……”
  老人没立时答话,只笑呵呵地,走在了前头。
  年轻人双手捧着鸟笼,女干部拎了提包,陪老人向那条通向西宫门的林间小路走去。
  一片静寂,只听到那女干部的嗓音:
  “……好的,我记一下:‘宣武门西大街,三十二号楼……’”
  林荫底下,这老几位,还愣怔怔地目送着。
  愣了好一阵子,才不知是谁,说了句:“可真该重谢人家哟。”
  “怎么谢也不为过,比方说,大彩电、电冰箱……”
  “谢?家还没搬呢,到哪儿谢去?”梆子七爷低声叨咕着,“就是搬了家,又到哪儿谢去?说是住在‘三十二号楼’?嗐,宣武门西,我二闺女就住那一带——新楼才刚盖到二十四号!……”
  你言我语之间,寿眉老者却一字未吐,只颤微微地,又登上这残碑石座,向那小路延伸而去的一片晴翠里痴呆呆地望着,不觉轻吟低诵起来:
  念来日之无多兮, 何抚膺而神伤?
  奉明珠以遗远人兮, 望天地其苍苍!……
  这阵子,古柏林间,显得静悄悄的,浓重的树影里,纤尘不动——那老大一片林荫,也更青幽沉郁了……

猛犸化石 发表于 2017-12-17 20:11:48

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来听听故事。

猛犸化石 发表于 2017-12-17 20:12:01

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楼主辛苦了。

猛犸化石 发表于 2017-12-17 20:12:05

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大家晚上好。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7-12-17 20:17:45

回 3楼(猛犸化石) 的帖子

大哥晚上好!周末快乐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7-12-17 20:18:06

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来看看学习学习谢谢分享!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7-12-17 20:18:27

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捧捧场助助兴

猛犸化石 发表于 2017-12-17 20:21:03

Re:回 3楼(猛犸化石) 的帖子

引用第4楼大连小小于2017-12-17 08:17 PM发表的 回 3楼(猛犸化石) 的帖子 :
大哥晚上好!周末快乐

谢谢了。晚上好。

猛犸化石 发表于 2017-12-17 20:21:25

Re: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引用第5楼大连小小于2017-12-17 08:18 PM发表的 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牋(下) :
来看看学习学习谢谢分享!

听听故事。

猛犸化石 发表于 2017-12-17 20:21:29

Re: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

大家晚上好。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老北京的掌故——“红靛颏儿”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