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经
三十二品<金刚经>,主要是如来佛和须菩提的对话。一众人跟随释迦佛入舍卫大城乞食完,回来吃饭、洗脚准备打坐的时候,须菩提缠住释迦佛要讲经,释迦佛心情不错,于是向众人讲解。上半部十六品由须菩提提问,释迦佛解答。下半部十六品由释迦佛边问边讲解。估计是怕须菩提等一众人理解不够,于是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解。(须菩提就是孙悟空拜师学艺的那位菩萨,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都是须菩提教孙悟空的)
<金刚经>中反复提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释迦佛反复叮嘱在座的不要“著相”。就是要做到空,空掉心里的那些虚幻的相,就是现象(但是幻相是很难空去的,所以这个空是相对的)
那么不著相了,都空了是不是就对了呢?看<金刚经>第二十七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就是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啊,你不要有这种想法,什么想法呢?不要认为不著相了(一切皆空)就可以见佛了,就可以修得大彻大悟,就可以功德圆满,千万别这样想啊,须菩提”。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释迦佛明明说要让大家不著相修行,为啥现在又说不著相也不行呢?
这就是佛担心须菩提对“空”产生错误理解。所谓空并非一切皆空,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叫做空虚,不是空。
这里的道理是这样的,如果落在了一切皆空上,好也是空,恶也是空,佛也空,善也空,那还行善干吗?一切皆空嘛,啥都没有。那人岂不是可以无恶不作?反正都是空嘛。
所以,释迦佛特别反复提到这一点,著相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落在绝对的“空”上。落在了空上其实也是著相了。著了什么相?著了“空”这个相。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最后要连“佛”也要空去。就是说,不要有“我是菩萨”这种观念,我来度大家,我来修善果,作为一个大慈大悲的菩萨,我入世来搭救众情世人啦。你们看我多好,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来解救受苦受难的世人。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佛不会有这种高高在上的想法。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是佛,佛不会度任何一个人,要自度。每个人不要依靠拜佛许愿来健康发财长生不老,佛可没那功夫理你。要自己修行,自己觉悟,行善(注意:不能有我在行善的想法,这就是著相了。要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行善就像花开花落,鱼儿入水鸟儿振翅。本来如此)。
这也符合<易经>的那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整篇<金刚经>三十二品的主要精神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仅仅是修个“空”,那没有用,即便悟道了,最多也只是做到诸恶莫作,这是偏小乘的路子,运气好到头了也能修到罗汉果位,但无法到达功德圆满的大乘果位。
只有入世结合众善奉行,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 大家好,来茶馆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