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笼高挂”还是“自在林间”
真正爱鸟的养鸟人,不论嘴上是否承认,但心中有一块永远不能触动的伤痕——那就是选择“锁向金笼听”还是“林间自在啼”?
一直以来,中国笼养鸟的文化环境深受来自玩物丧志的社会道德谴责和破坏自然的环境道德谴责。现在尽管我们可以抛开文化传统的成见,但是对于捕捉野生鸟类,影响生态平衡所带来的良心阴影,我想任何一个爱鸟的“鸟人”都无法将他挥去。同时,在环境保护的历史洪流面前,任何关于坚持笼养野生鸟类的辩白都是那么的软弱无力!
也曾多次看到很多朋友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甚或恶语相向。但是令人快意的是,也有很多高手致力于笼鸟繁殖,尤其是百灵、黑尾蜡嘴雀等传统野生笼鸟也屡获成功。由此可见笼养野生鸟类将来何去何从是一个并不遥远而且十分有必要引起大家重视的话题。在此,我不惭浅陋的将一些谨代表个人愚见的看法同朋友们交流,望能抛砖引玉,高手大家不吝赐教。
就目前的科技社会发展来看,将来笼养鸟的发展应有两大来源构成,一是繁殖。下面先就繁殖而言,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当今世界禽类饲养除了鸡、鸭、鹅、鸽、鹌鹑、雉鸡、珠鸡、火鸡、鸵鸟等家禽外,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是为了科研、保护为目的的科研驯养,多为濒危物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腹角雉、北京动物园的朱鹮、黑龙江扎龙的丹顶鹤,以及美国的美洲鹤、欧洲的秃鹮等等。皆由政府、大学、动物园或研究机构投入经费,科研人员及大学生进行管理,投入大,科技含量高,非常人能参与;
二是为了经济效益而驯养珍稀观赏鸟类,多由动物园或私人养禽场进行,饲养的主要为观赏性较高的珍稀鸟类。一般多销往动物园、私人园林。例如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冠长尾雉、绿孔雀等雉鸡,各种大型鹦鹉,天鹅、鸳鸯等水禽。规模大,投入高。在国内属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健康的产业链条。
三是以盈利及私人观赏为目的的小型观赏鸟类繁殖。这与我们讨论的笼养鸟恰好切题。在世界范围看,目前比较成功的驯化都由欧美地区完成,如原产亚洲、澳洲、非洲的各种梅花雀科、织雀科、雀科及小型鹦鹉等等。我国目前的小型观赏鸟多属进口成熟的驯化种类,在由国内进行商业繁殖。比较常见的例如十姐妹、斑胁草雀、五彩文鸟、虎皮鹦鹉、金丝雀、牡丹鹦鹉等。
但是这与中国传统的笼养鸟文化似乎总是有些格格不入,或者我们叫做水土不服吧!西方发达国家的笼养鸟繁殖主要是梅花雀科、织雀科、雀科及小型鹦鹉等以果实、种子为主食的,以观赏羽色为主要目的的鸟类,除了金丝雀和苍头燕雀外,真正的鸣鸟不多。而我国传统笼养鸟无论是北方的红喉歌鸲、蓝喉歌鸲、蒙古百灵、沼泽山雀、黄雀,还是南方的画眉、暗绿绣眼、乌鸫、鹊鸲,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热门种类基本上属于百灵科、鹟亚科、鸫亚科、鹛亚科、山雀科、绣眼科、雀科的杂食及食虫种类。而且观赏角度以听鸣为主,技艺为辅,观赏羽色又在更下一位了!这在无形当中就加大了笼养鸟繁殖技术的难度。
将来笼鸟繁殖要走的路还很长,从目前的技术层面看,应把主攻方向定位在一些有可能繁殖,或者准确说商业繁殖可能成功的种类上,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及鸟类资源的浪费。那么哪些种类可以入选呢,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符合下列条件的鸟类:
1、杂食或植食性。这类鸟的饲料获取方便,换食相对简单,种鸟繁殖期及雏鸟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容易满足。例如:鹛亚科(画眉、红嘴相思鸟)、百灵科、鸫亚科、绣眼科、雀科、椋鸟科。而柳莺类、鸲类、鹟类则很难成功。
2、繁殖地在中低纬度地区和中低海拔地区。高纬度繁殖的鸟类对繁殖期光照需求较严苛,不易满足。高海拔鸟类繁殖难度更高,例如:雉鸡类的繁殖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高海拔种类如绿尾虹雉和血雉的人工繁殖就是世界性难题。
3、求偶炫耀简单。很多鸟类繁殖期进行夸张的求偶炫耀,对周围环境要求严格,且需要大范围空间,人工商业化繁殖很难保证。
4、习性特殊的鸟类繁殖困难。举例而言,雀科中锡嘴亚科(各种蜡嘴雀和锡嘴雀)、雀亚科(燕雀、黄雀、各种朱雀)嗜食油脂,驯养相对简单。同属雀科的鹀亚科则没有那么馋嘴,反而不易适应人工饲养的环境。山雀科同一个属的沼泽山雀和煤山雀对笼养的适应性也有很大差别。这类情况比较复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更多的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如果诚可如上所言,则目前我国主流的观赏鸟类中:百灵科、绣眼科、雀科、椋鸟科、山雀科、鹛亚科、鸫亚科的很多种类即可成为驯化实验的首选。那么仍然有两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是人工繁殖成功后,如何保证品种不退化;二是很多传统笼养鸟类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如何解决饲养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这就引出了第二种来源构成:野外捕捉。首先,野外种群的新鲜血液使得人工驯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得以保存。例如:红腹锦鸡早在18世纪就已经远渡重洋,并很快在欧美等地实现人工繁殖和野放。但迟至上世纪50年代,我国出口至欧洲的野生红腹锦鸡仍然大受各动物园和养禽场欢迎就缘于此因。其次,我国久负盛名的笼鸟如红喉歌鸲、蓝喉歌鸲等种类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人工商业化繁殖的水平。这就势必涉及到野外捕捉。那么,如何捕捉,才能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少的影响环境,或是能够达到双赢,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我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种类;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可以野外捕捉用以笼养的野鸟种类,应避免现在某些“爱鸟”人士在笼鸟饲养上求新求异的现象,将那些观赏价值不高,以及观赏价值虽高但是自然界种群稀少或是饲养难度较大,损耗度高的鸟类排除。例如:很多鹀类、多种鸲类、各种姬鹟、莺类、寿带、黄鹂。
2、明确数量;很多鸟类会出现繁殖大小年现象,例如太平鸟、黄雀、朱顶雀,有关管理部门应与科研机构合作,动态的制订每年的捕获限额,以便资源的永续利用。
3、明确时间:根据当年亚成鸟驯养简单、饲养年限长的特点,应制订狩猎季节,例如每年的9月~11月。非时段捕猎应被视为违法行为。
4、明确对象:应保证留雄放雌,留幼放成的进行捕猎。对于特殊需要捕捉雏鸟的种类,如蒙古百灵,应在限时(如每年繁殖期为5~8月,则捕猎期为5~6月)同时,每巢限取1~2只,既可提高上市雏鸟的雄性比例,又避免连窝端的杀鸡取卵式掠夺。
5、明确身份:获得捕猎许可的人员才有权在允许的时间、对允许种类中允许的个体进行有限数量的捕获。这样获得的鸟类才有合法的上市经营销售证明。违规的买卖双方应予以重惩!
6、误捕的其它种类,及雌鸟、老年个体,可以结合科研需求进行有偿的鸟类环志,既可极大限度的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强度,又使猎获者有利可图,避免其随意残害非猎捕对象。
7、对鸟类繁殖地进行环境保护、投食、植被修复等一系列措施,使捕猎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如能做到以上几点,我想,真正的可持续的笼养鸟时代即将到来。很多朋友都知道美国的鸭票,这是专为狩猎水禽的爱好者颁发的类似许可证的专用票证。美国正是在这种“合理”狩猎的环境下,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当然,很多朋友会取笑我痴人说梦、纸上谈兵。我敬领不辞,原因是,这种乌托邦式养鸟时代的到来,既需要政府立法、执法力度的加强,同时更需要广大养鸟人责任意识的增强。这在现实中还很难一时实现。但我想,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养鸟文化同样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为了贪图一时便宜进行非法交易、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滥捕珍稀种类,还是为了中国笼鸟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而在财力、精力上做出让步与牺牲!我想每个真正爱鸟的鸟人都有心中一杆公平秤吧!
坐沙发拜读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朋友们晚上好!都吃了吗 引用第2楼大连小小于2017-12-28 18:27发表的: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团长说的真好!的确问题很复杂…… 楼主图片上鸟状态真好! 我认为为了保护鸟类资源不可繁殖野生鸟类少养或者不养为好,但是可以人工繁殖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