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葫芦虫具的把玩与收藏
花鸟鱼虫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如果说春天是花季,那么秋天可称是虫季,玩虫成为时令之乐,各类鸣虫相继登场,一展歌喉:高亢激昂的蝈蝈,清脆嘹亮的金钟,悠扬绵长的大黄蛉,缠绵悱恻的油葫芦——不一而足。俗语说:“一声虫鸣解千愁”,而把玩虫具是乐在其中的有趣收藏,从王世襄先生这样的大收藏家到笔者这样的工薪一族都乐此不疲。葫芦虫具的源流与制作
葫芦蓄养鸣虫的发起人是晚明人巢鸣盛,明朝亡后他便归隐田园,以种植葫芦、制作葫芦器而闻名,世称“檇李匏尊”。到了清代就已经有专做蝈蝈葫芦的太监,除京城外,各地也均有制作葫芦虫具的艺人。尤其是京津地区,是蓄养鸣虫的集中地,这里不但爱好者众多,且品位较高,自清代至解放以后,葫芦虫具一直没有断绝。
天然葫芦的造型以端正或奇妙见胜,更要求其肌肤光洁润滑、色泽优雅静穆,这正是葫芦的本质美。它和珠、玉、*牙、紫檀、竹材一样,质色美乃自然赋予,可谓得天独厚。而葫芦虫具把玩的人多了,就生出许多花样:除了其要有“天生丽质”之外,还要有诸多锦上添花的美化手段,像模、刻、砑、烫等都是葫芦虫具常见的制作工艺。
模,即范制,就是先出个图案(造型),然后找模子刻好了,套在小葫芦上。小葫芦一点点大就在模子里憋着,最后长大了再把模子启开,就长成各式各样的了。这其中以“官模”葫芦最受追捧,所谓官模,就是宫廷及诸王府的葫芦制品,其图文题材多样,除龙凤花鸟、吉祥图案外,还有山水人物、历史故事、诗文碑版等,格调高雅。在2009年北京拍卖会上,王世襄先生旧藏镂空*瑁盖官模云龙纹葫芦,成交价达到了8万5千多元。
刻,就是用牛角或者玛瑙刻成器具,按葫芦圆体随势刻画,线条流利,形体简练,多为花草、鱼类及戏曲人物故事之类。在葫芦活中特有的“砑”,则是将葫芦表层硬皮轻度软化,之后用不同角度的砑子为工具,在已定稿的葫芦身上砑制出点、线、面,凸于平面,力轻则砑不凸出;力重则划破表面面线,完全靠手感力度进行创作。烫,烫画也称火笔,老法以自制火香,制成如手指粗的燃香,中心插入钢针以为笔头,点燃之后导热至钢针,用以烫画图案。
葫芦虫具还有一个关键部件,即起到音孔作用的蒙芯。蒙芯的制作,不拘何种材质,都要求精细而坚固,线面排列匀称细密,一只优质细工的蒙芯,也是一种高级的微雕特种工艺品,许多都是采用*牙、*瑁等珍稀材质。
虫具的赏玩与心得
王世襄先生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他写了一本名为《说葫芦》的奇书,出版后好评如潮,笔者上世纪末看到香港的报纸用整版介绍此书。后来大陆出版了王世襄先生的文集《锦灰堆》,这本书也收在里面,笔者终得一窥堂奥,同时结合自身的收藏实践,对葫芦虫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等工薪一族玩不起王先生那样的葫芦虫具。笔者收藏的葫芦虫具多为本长葫芦,红木口盖或瓢盖,蒙芯也多为椰壳所制。几十元、几百元一只的葫芦虫具同样玩得十分有趣。古人视葫芦为仙家宝物,更强调自然,故葫芦虫具也以本长葫芦为高。然而长相周正且适合制作虫具的葫芦很难得。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常去江阴路,曾觅得数只不错的本长葫芦;还从一位独臂的天津人手中购得一对范制的棒子葫芦虫具:红木口、瓢盖,图案是哪吒闹海。前几年,笔者在万商花鸟市场人士了一位姓裴的天津摊主,将那些本长葫芦悉数委托他制成虫具。这些东西在笔者手中已有二三十年了,有一种深沉自然的色泽,十分耐看。
在岑寂的深秋,油葫芦的鸣声从葫芦里倾泻而出,百转千回,引人遐思;在阴沉的冬日,蝈蝈的欢叫冲破寒冷的羁绊,一往无前,催人奋进。这些天籁之音年复一年萦绕耳边,而这些葫芦虫具也历久弥新,寄托了自己很深的感情。明代张宗子在《五异人传》中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情也。”由此可见,笔者对葫芦虫具的痴迷也是情有可原吧。
《蟋蟀葫芦》是日本作家水上勉的著名散文,说的是1965年老舍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日,他专门到东京拜访水上勉。俩人谈了两个小时,蟋蟀葫芦即为内容之一。笔者初看这篇作品觉得其淡如水,非常平时;后结合历史背景,才悟出了其中深刻的意义。老舍去世的第二年,水上勉写了这篇《蟋蟀葫芦》,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此可见,葫芦虫具既浓缩文化内涵,又饱含人世之情,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学习一下。 上午好!了解学习 葫芦虫具的把玩与收藏。谢谢分享。 学习学习。 谢谢分享。 大家中午好。 了解学习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