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酱 发表于 2018-3-8 14:37:27

记忆中的潘家园。

提到北京的古玩文玩市场,最有名的必然要数潘家园了。在现今的这几个文玩聚集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算不上是最大的,但确是最有名的。



潘家园旧货市场形成于1992年,占地四万八千五百平方米,共有三千多个摊位。这个市场大多是地摊,地上铺一张布,上面再摆上瓷器、玉器、书画等。一进来你就必须低头不停地到处搜寻,市场每天都开放,但要想看到最有特色的古玩地摊,最好还是选择周末去,所有地摊都会摆出来,当然人也最多。


大到明清家具,小到铜钱银元,历朝历代的古玩珍品,潘家园市场基本都囊括了,但一般卖家给出的价格也会相对较高,但是能不能淘到真货,那就得瞧您的眼力和运气了。据传,还真有人曾经在地摊上淘到过元青花瓷器!



潘家园最具江湖感觉的景象是鬼市。“鬼市”说的是凌晨三四点钟专卖古董的一种临时集市,说起“鬼市”还要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国运衰落,国外资本大肆收购中国文玩。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便偷拿了家中的古玩站街变卖。毕竟这是件有失身份的事,只能选在凌晨三四点打着灯笼交易,这样买主看不到脸。看起来像鬼一样,以此得名。所以古董行都知道,鬼市出好货。过去的鬼市,佛晓就收市。而现在,白日里相反更加旺盛。



说起潘家园古玩市场,其中的精髓就在一个字,逛。 在这您能看到一帮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物件的“专家”,同样您也能看到提笼架鸟的大爷。在这您可以随逛,就好像一个文物的博物馆一样,细观察,原来大量赝品新货瞒天过海混杂其中,究竟宝落谁手,全凭买家的眼力和缘分。所以老人们都知道,多看少问,多问少买。


尽管潘家园人的身份、动机千差万别,但还是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别人拿在手里的东西,你不能问价。要等别人放下,你再拿起来问价;不能因为被人捡漏就恼羞成怒,要认栽。
既然是江湖,就少不了传奇般的发迹故事。

潘家园里老头老太太很多,他们年轻时也许根本没想过当富翁,本来只是想在晚年找个营生,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结果就成了先富起来的人。这里很多人90年代中期就靠一块破布起家,房车都有、身家数百万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很多行内人都说,潘家园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曾经潘家园一夜暴富的案例不在少数,可是现在好东西几乎没有了,大多是现代高科技出来的仿品或者就是热情的新疆小伙邀请你看看他们的“和田玉”。


现在的潘家园已经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潘家园了,它更像是一个旅游景点,仿佛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是这又何尝不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或许我们只能在记忆力回味曾经的潘家园。

tvb51 发表于 2018-3-8 15:48:26

90年代去玩过的确很热闹

tvb51 发表于 2018-3-8 15:50:10

2014年去过十里河玩由于时间关系没去

tvb51 发表于 2018-3-8 15:50:37

谢谢楼主分享!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3-8 15:55:34

了解记忆中的潘家园。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中的潘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