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屑 发表于 2018-3-12 15:44:02

普洱茶历史

普洱,位于祖国云南省西南边陲,拥有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86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海明珠,是“彩云之南”的面积大市、生态大市、资源大市、边境大市、民族大市、文化大市。

普洱茶起源地毕竟距离中华文化中心地区太遥远,交通不便及万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纪录非常贫乏,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录中,还有不少是内地文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记录,所以并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记录的历史都可以作为信史,也需要甄别。公认的最早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蛮书》唐樊绰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写的《蛮书》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目前公认的普洱茶产区的最早文字记录,因而被广泛引用。如果我们冷静地来看樊绰的记录,仍有需要甄别讨论的问题。公元862年统治云南的南诏国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当时归属唐统治,唐政府在安南设有统治机构),唐政府派蔡袭继任安南经略使,樊绰是蔡袭幕僚。为了知己知彼,了解南诏情况,樊绰受命收集南诏资料并于863年写成《蛮书》,也就在同一年南诏攻占安南,蔡袭战死,樊绰逃走。樊绰其实并没有到过云南。因此对于《蛮书》关于茶的记录也需要进行甄别讨论。其一,书中所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应该是可的。“银生”即银生节度,治所在银生城(今景东东县城),辖区包括了今普洱市、临沧市一部、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一带正是公认茶的起源区域《蛮书》只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在唐代以前,景迈山种茶的说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写的经书记录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种茶,这当然还需专家认真考证。其二,说“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关于“散收,无采造法”应该是属于道听途说了。在澜沧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这些古茶山规模大,树龄老。以景迈山为例,可以采撷的面积超过一万亩,按照布朗族的传说种茶已有1800多年,这么古老而广大的茶园如果“无采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至于“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饮法,并不代表普洱茶产区的饮茶法。蒙舍蛮即南诏国的统治民族,南诏统一前在洱海周围有六诏(六个小王国),南面的蒙舍诏也称南诏,其民族属于当时称“乌蛮”的一部分,其他五诏的民族都是“白蛮”,后来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建南诏国并先后征服今云南大部分地区。“蒙舍蛮”是当时“乌蛮”的一支,是南诏国的统治民族,所饮之茶应该是来自“银生城界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饮用时有加上椒、姜、桂煮饮的习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饮法应该起源于此。

“普洱茶”溯源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 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 咸丰三年(公元 862 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 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 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 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 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 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 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 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 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 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 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 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 ……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
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 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 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 万担之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 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 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 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 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 处,可谓大钱矣”。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3-12 23:07:27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3-12 23:07:33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3-12 23:07:39

来逛逛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3-12 23:41:16

了解学习。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3-12 23:41:50

谢谢分享。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3-12 23:41:58

大家好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3-13 22:46:25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3-13 22:46:31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3-13 22:46:36

来逛逛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普洱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