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鬼市、吃小吃 过去文玩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惬意!
广安门内的广安胡同(原叫罐儿胡同,民国时改称广安胡同),如今一进口有个早市大棚,营业到中午闭市,人气挺旺,那里边总是人挤人的。-旧时的“罐儿胡同”-
最早,在这里有小市,这种市场天还不亮就要开市,只要太阳一出就散了,所以也有晓市、鬼市的叫法。
“鬼市”规矩多
逛小市要提灯笼,打手电,这是最基本的配置。卖的比较常见的是零碎的旧物品,性质有些像现在的旧货市场。那会儿北京有好几个: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德胜门的小市,宣武门的小市等等。有意思的是这里常会有来路不明的东西,也有古玩字画等旧物。
有些卖家是打鼓儿的,白天走街串巷的收购一些旧物,天还没亮就过来跟这卖;也有街头摆摊的到这里“抓货”,赶上眼力好的,买着对的东西,捡到漏,发笔小财;赶上运气差的,看走了眼,等反应过来也就只能认赔了。
也有溜早儿的人捎带逛逛鬼市,顺手买点能用的旧物件儿,生活用品等。最早的鬼市上,摊儿多,人也多,卖什么稀奇古怪玩意儿的人都有。
那时也没大棚,没摊位,当然也没人收摊位费。道路两边,墙根儿底下,货物直接放到土地上,怕沾土的铺块布,垫张纸,就算讲究的了。
晓市的规模不小,往东到车子营,当年这一条路叫司家坑浮摊,现在叫定居胡同,往北到老墙根。覆盖了几条胡同:司家坑,玉虚观(儿),广慧寺夹道两边都有摊儿。
逛小市,除了打灯笼淘货之外的另一特色就是较值钱的物品,讲价钱时不能说话,买卖双方,手褪到袖子里,掐对方的手指,说:“这个整儿,这个零儿。”报价。“不行。”买方掐卖主的手指,“这个整儿,这个零儿。”侃价(还价)。成交——“行,您拿走”。不成交——“您先转转,回头再说”。
-《大宅门》中经典的“掐码子”一幕-
如果都没穿长袖衣裳,就用块布(如手巾)盖住手,反正得保住“商业机密”。这种非常古典的一套交易方式,好像叫“掐码子”。
不论做买卖,还是闲逛,那么早,都空着肚子,北京的鬼市就带火了另一个市场——“饮食小市”。
令人欲罢不能的小吃
广安小市有两处饮食市场,一处在玉虚观,在个大木厂子门前,地儿宽敞,有好些早点摊儿:炒肝、烩素丸子、豆腐脑,烧饼、煎饼、炸油饼,盆糕、炸糕、烫面糕,都有;另一处,在大街上,广安胡同南口西侧,便道挺宽,这里除了上列品种之外,多了一个非著名小吃——“甜磨”摊儿。
当时的饮品类小吃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甜磨”挑子的构造是一头带有炭盆,可保温,另一头是碗筷之类的餐具,盛“甜磨”的铜锅上口收进,像个坛子,上头翻出草帽边,锅周围的方盘就是餐桌,周围设小凳儿。
“甜磨”是面茶一样的面粥,但不加芝麻酱。通常的做法是前一天把黄豆小米泡好,带水用石磨磨成浆,煮时再加入整粒的黄豆,花生豆,粉条,豆腐丝,海带,盐,五香粉,胡椒粉,盛到碗里再撒点芝麻盐。
喝起来有五香味儿,微辣,吃到海带,软中带脆,吃到整粒儿的黄豆或花生豆,越嚼越香。和面茶不一样,喝到底都是黏糊糊的。“甜磨”是鲜辣口,黏合里还有嚼头。现在想来,味道不错,冬天早晨喝一碗浑身都暖和。
当年,卖家也不是太多,不像面茶杏仁茶那么普及,好像不属清真食品。现在没见卖的了,人们也没提起。外地(如开封夜市)有卖的,叫面茶。是装在类似北京冲茶汤的大铜壶里,从壶嘴一碗一碗倒着卖,(北京是用勺盛到碗里卖)。当年确曾有过,而今却未见提及,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很有意思话题我在河北河间遇到过买卖双方掐对方手指报价 来了解北方市场上见闻 捧捧场叫叫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