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外贸交易市场,延续至今依然存在!
现在人一说起文玩市场,想到的最多的就是一座大厦里,十几个店铺规规矩矩的一字排开,里面坐着一个或者两个店主人等待着你的光顾。而说到文玩地摊,就总是会被冠以“通货”、“假货”的称呼。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您也是这么想的,那我可以肯定的告诉您,您一定不是一个老玩家。因为最早的文玩市场,还真不是这样。那个时候没有高大上的装修,也没有林林总总的一字排开的招牌,就是一个一个的地摊儿。
就像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潘家园,在它最能出现好玩意的时代,潘家园还是一片砖头地上的几个小摊位,有的人拿个破报纸铺在地上,那就是一个摊位。而偏偏就是在那个时候,潘家园,还不是工艺品的代名词,而是真真正正的淘货的地方。
而在二环里曾经最出名的龙潭湖市场,也就是后来的玉蜓桥狗市,十里河天娇文化城的前身,其实也不过就是一群倒腾玩意儿的“倒爷”们,用自行车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又一个的摊位。
也就是这种类似于现在大爷大妈们买菜的自由市场,成为了“文玩”这个文化复兴的第一个基地,保留了现在的这些个文玩核桃,橄榄核雕和花鸟鱼虫。
当然了,说到这种类型的市场,最应该提到的就是过去人们最喜欢逛的一个特殊的市场,鬼市。
过去的鬼市可不能说是逛,也不能说是上,最多了也就是说一句“趟”。意思是这鬼市水深,要摸着石头过河。就算是你买贵了,打眼了,那也都是自己活该,也没有消费者保护协会,315之类的都帮你解决。
那么这个鬼市又是怎么来的呢?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鬼市,就是一群当年落魄的贵族子弟,不愿意抛头露面卖东西,而选择在夜间卖货的一个市场。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鬼市最初出现在唐朝,而且是一个进行对外贸易的市场,唐郑熊《番禺杂记•鬼市》云:“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新唐书•西域传下•佛菻》曰:“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于旁,名鬼市。”
直到后来,随着对贸易的逐渐加深,鬼市也逐渐变成了另外一种意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鬼市。
而鬼市成为真正的专门古玩交易场所,还是在清代开始。清兵入关,成为当然的统治者,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战事渐消,许多贵族后代每日走鸡斗狗,沦为纨绔子弟,家道日渐败落,管理日渐萧条,家人们敛旧家当换钱花,借着天黑偷偷摸摸上“鬼市”去;后来,那些纨绔子弟也无钱度日,也将家里的老辈留下的宝贝拿去换钱花,去当铺怕丢脸,也将宝贝拿到“鬼市”卖钱;还有的收破烂的,收到大户人家的东西,或者是收到偷来的东西,也赶到“鬼市”变钱。由于这个市场一般是晚上或者天没亮前的早上,在一片空旷的地上进行来历不明(或者通过不法手段得到)的货物交易的市场,交易经常处于黑夜里进行,天长日久、一来二去,爱起外号的人就给这个市场取了一个形象的称呼----“鬼市”。
而在鬼市的历史中,我们听说过不少的传奇故事。
老前辈说“鬼市”上有假货,他就讲过连卖孩子的都有假。解开婴儿的尿布,一兜子屎,但也让你看清楚了婴儿长的是“小鸡鸡”,因为裆上沾的尽屎,你就只能看不能摸,交钱抱回家洗干净一看才知道是个丫头,那“小鸡鸡”是人工做的。
“鬼市”愣还有卖军火的。有位前辈说,他亲眼所见。卖主提着一个木头锯成的玩具手枪,涂成漆黑色。卖主抱着看,叼着烟,眼睛绝不四下乱踅摸像梦游中的游魂,但如果有人用手掂这支木头枪,买卖就来了,但不能看货,亦不能验货。卖主会把肩上的褡裢放下,让你伸进手去摸,去卸,去怎么弄都行,但就是不许你拿出来,甚至可以让你探进头去踅摸踅摸,讲好价钱,一手交钱,人家一手连褡裢都交给你,转身就消失在半明半暗的半夜里。“鬼市”里有个传说,传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炸弹没响,那炸弹就是在“鬼市”上买的,走了眼,让人给蒙了。
做为一个老北京人和一个热爱玩的人,我们都知道,北京鬼市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要不是前段时间大柳树下鬼市的被各大媒体转载风光了一把,恐怕这老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这最后几个市场,也都会湮灭在轰轰烈烈的城市规划之中了。
当然了,现在的鬼市可能也不会再有什么传奇的大漏出来了。鬼市,并不是一定要淘到什么好玩意,但是我就是喜欢看看。
【今日话题】
您的家乡有鬼市么?讲给我们听听吧!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