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酱 发表于 2018-4-8 15:02:58

文化探源丨蜀道“难”的前世今生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一首《蜀道难》,
道出古时出入川蜀道路的艰险。
现在的我们,对蜀道又了解多少呢?

蜀道,是什么
蜀道,顾名思义,蜀中的道路。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蜀道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

通常学术中所指古蜀道,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包括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堂光道);
另一部分则是指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阴平道等。

重要蜀道路线
米仓道
路线:汉中—南江—巴中—渠县—合川—重庆

“岩碰岩哦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马帮走不完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踏溪水跳石蹬,上天梯过云栈,摇晃晃的是二架子,悬吊吊的是心尖尖。难难难,路难行,行路难……” 。汉中盆地与巴蜀之间,有大巴山脉横阻,米仓山正是大巴山的一段,穿越米仓山的道路即为米仓道。
这条道路又与韩信有着渊源,韩信初入蜀地,刘邦不重用他,气得韩信出走,萧何认为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月下追韩信”,在哪里追上了离开的韩信呢?就在米仓山。





子午道
路线:西安—子午镇—宁陕—洋县—汉中

东汉的摩崖石刻《石门颂》“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
汉高祖刘邦鸿门宴过后封汉王前往蜀地,走的就是子午道,刘邦到达汉中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再无称霸中原之意,派张良火烧子午道,后来韩信“明修栈道”也就是修子午道。


金牛道
路线:成都—德阳罗江—绵阳梓潼—广元剑阁—剑门关—昭化—嘉陵江—广元朝天区—陕西宁强—勉县—汉中

金牛道得名源于“石牛粪金,武丁开道”。秦惠文王想讨伐蜀地,碍于路途艰险,不便于大军行动,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于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们送给蜀国。蜀王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五个力士相迎。于是秦国率大军灭蜀。
《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牛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






褒斜道
路线:眉县—太白—留坝—汉中


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全程249公里。
《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
自秦派张仪、司马错伐楚,军事需要,谷道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此后,褒斜道一直是军事、经济要道。安史之乱,唐玄宗取道入蜀,即取褒斜道。

蜀道之“难”的前世今生


古蜀道之难,难在天险。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古蜀道的难,最有特色的是剑门关的“猿猱鸟道”,鸟道以险、陡、奇为特色,傍绝壁依势而建,蜿蜒向上,垂直高差达110余米,长900米,而路宽仅30厘米左右;步游道全长1800米,300米落差;滑索道水平长度402米,高差251米。
现在行走鸟道,尚有铁链嵌壁,帮助攀援;可以想象古人只能贴壁挪步的惊险。





蜀道如今的“难”,在于申遗与保护。
蜀道申遗工作的最大限制在于现行规则的一些约束。
并且,线性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工作难度大。蜀道申遗是线性申报,完整的蜀道不仅与四川有关,还涉及到陕西、甘肃和重庆等省市,在川内的古道也涉及多个市州。这种联合申报方式加大了地区、部门之间工作协调的难度。(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线性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种形式,比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长征等等)

古蜀道是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也是当年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蜀道的交通意义已经逐渐丧失,但仍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而如何更好的保护古蜀道,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毕竟,散布于这条古道上的古迹遗存,便是我们触摸历史的凭证。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4-8 21:36:33

了解一下。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4-8 21:36:44

谢谢分享。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4-8 21:36:53

大家好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4-8 22:34:34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4-8 22:34:59

来逛逛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4-8 22:35:16

来逛逛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4-8 22:42:16

来看看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4-8 22:42:21

大家好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4-8 22:42:25

大家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探源丨蜀道“难”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