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鸟闲谈
中国人自古有养鸟的习惯,从古到今,从文人士大夫到市井百姓,养鸟都是茶余饭后,劳作之余的一种雅趣。“鸟语花香皆良友,诗情画意最可人”养鸟已经与琴棋书画,虫鸣花香一样成为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养鸟应该始于宫廷,主要为皇族贵胄享乐欣赏之用,后来笼鸟为文人士大夫们所喜爱,养鸟这一活动可以说上升到了文人雅趣的高度。这与书画相类似,文人的介入使得中国画的思想内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人养鸟也赋予了其一脉书香,一丝雅韵。文人们乐于闲居于清静雅致的处所,几株修竹,数片芭蕉之间鸟儿欢快鸣唱,给文人雅士以无限的遐想。似归于山林,鸟鸣山涧,一间茅舍,一杯清茗,盘坐其间,不亦乐乎。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人隐逸的人生追求。所以文人养鸟追求的是置身自然的境界。再则,文人喜深夜伏案,孤灯清卷,不免心生凄凉,此时若是有一只鸟儿置于灯下,唧唧而语,心中苦楚便烟消云散了(这大概也是文人喜养绣眼的原因,因绣眼喜灯下鸣叫)。无论文人,画家,书家,大凡有雅好之人多爱养鸟,源于他们对闲散悠然的人生态度的认同,这就难怪有梅妻鹤子的林逋了。
清代入关,带来了养鸟这一活动的黄金时期,八旗子弟闲来无事提笼架鸟,游走于街头,闲侃与茶馆酒肆之间。茶馆鸟文化产生了,养鸟的讲究也日渐丰富了,从鸟本身到鸟笼鸟具可谓精益求精。养鸟文化也融入了陶瓷文化,竹木文化,书画,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成体。养鸟也从宫廷贵胄,文人士大夫真正走入了民间,有清一朝,养鸟之风可谓盛行,一只高档次的鸟成为了主人身份的象征。可以说,正是由于清朝养鸟习惯的兴起和巩固使得这一民俗文化在大众中传播开来,成就了如今养鸟爱好者如此之众的局面。
养鸟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兴盛不衰,自有其道理。现如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工作之余养鸟成为了很多人的休闲之选。他们有的从小喜爱养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儿而中断,重新拾起,从鸟儿的鸣唱中又忆起童年往事。有的是尝试养鸟为之痴迷,自得其乐于其中,悠然自得。无论如何,养鸟都给了我们生活的充实,精神的享受。可谓“寄情楚水吴山外,得以花香鸟语间”。
鄙人养鸟,不求笼之华美,不求具之精致。但求于鸟语中获得的那一份陶然。冬日里。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伏案于窗前,一把古拙的紫砂壶,一壶浓酽的铁观音,欣然执笔,游走于丹青笔墨之间而忘我。身边一盆洁白芬芳的水仙开得喜人,笼中鸟儿自在的鸣唱,个中滋味非喜养鸟而有雅趣者不能体味。此时,若再能聆听雨打芭蕉或渔歌唱晚的丝竹之音,就不能不谓之娴雅舒适了。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我想,养鸟亦非独乐之事。如能邀三五鸟友每日于茶馆闲坐,几杯香茗,几笼好鸟,几声笑语,几句寒暄。尽享人生乐事,此生如此,夫复何求?只可惜在纷繁的现代社会,这种机会愈来愈少,不禁扼腕叹息。然而。幸有鸟友之家为天下鸟友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天下芸芸尽享其乐,岂不快哉。在此春暖花开之际,谨以小文一篇与广大鸟友结缘,向青鸟论坛致意! 好文章,赞一个!!! 好帖,赞一个。 好境界,感谢分享 大多数养鸟人的心声,赞! 养鸟嘛,雅趣也罢,乐趣也罢,闲暇之余享受的是过程和成果。 谢谢分享。 心静如水、好心态,点赞。 谢谢分享好文章 养鸟怡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