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守拙 发表于 2018-7-25 15:12:34

马褂

  清代满族服饰按照穿用的场合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礼服、行服和常服等几类。其中,行服是最具骑射元素的服饰,它直接来源于满族在关外的游猎生活。一套完整的行服包括行服冠、行服袍、行服褂和行裳等等,主要是出于骑射方便的考量而设。具体穿戴的方式为内穿行服袍、腰间系行服带、外罩行服褂、下系行服裳。对于帝王和各级官员而言,行服主要穿用于外出巡视、谒陵祭祖、行围打猎、征讨战备等场合。另清代紫光阁元勋画像中,很多武将都是以“行服+行服冠”的形象出现,似乎可以将行服理解为军中日常的“制服”,文职官员在随驾外出、异地出差时也可以将行服与官帽配搭作为官服穿用。


  就行服袍而言,其基本式样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马蹄袖口,四开裾,长度一般到膝盖上下,较普通袍服短1/10,前面右侧衣裾的外层较其他衣裾短一尺,用三颗纽襻和下层开裾相连,为此行服袍也叫“缺襟袍”。至于这种设计是如何便于骑射的,目下最流行的说法是在骑马时解开纽襻以使得活动方便,还有一说是缺襟袍的补襟在骑马时卸下,以免衣襟随风乱舞影响行动,不骑马时再连缀为一个整体。可惜在清代流传下来的描绘狩猎或征战情景的绘画中,似乎并没有十分刻意的描摹这一细节,因此也只能暂时存疑不论。

  而所谓的行服褂,就是现代唐装的雏形——马褂。根据《御制清文鉴》的解释,马褂是即“于野外穿的短褂”。马褂在清代最初是作为军服使用的,“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作为军服出现的马褂基本式样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衣长到脐,门襟上有五颗纽襻,材质则有单、夹、皮、棉等等,不一而论。据清人笔记记载,乾隆年间,因傅恒在金川得胜还朝,军士穿着的马褂被命名为“得胜褂”,“无论男女燕服,皆著之矣”。

  随着马褂在民间的普及,又逐渐演变出现琵琶襟、大襟等样式,袖子和衣身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平民穿用的马褂袖口收窄,衣服长度也延长到腰间,世人多称之为“卧龙袋”或“额伦代”、“鹅翎代”等。但总体而言,对襟马褂的半礼服性质始终未变,清末时,内穿长袍或长衫、外套黑色暗花纹对襟马褂俨然已经是社会主流的“正装”装束。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在颁布的《服制案》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的《服制条例》再次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这恐怕也是近时人们将唐装作以新时代“国服”的高度加以推广的直接渊源。

tvb51 发表于 2018-7-25 18:30:07

来了解谢谢楼主分享您辛苦啦!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7-25 18:40:29

了解一下。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7-25 18:40:38

谢谢分享。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7-25 18:40:47

大家好

真真旺旺 发表于 2018-7-25 18:48:26

谢谢分享历史知识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7-25 18:57:58

大家好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7-25 18:58:05

来看看

张家口红 发表于 2018-7-25 18:58:14

大家好

锦灰屑 发表于 2018-7-25 21:50:17

来逛逛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