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纸织画
近代纸织画著名艺人黄永源在其《纸织画旨趣》中总结了纸织画的特色“二性”,即色彩淡雅性和朦胧隐约性。纸织画所选择的题材很广泛,内容丰富,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应有尽有,纸织画的色彩本是浓艳的,但因为经过裁和织,加上一条条的白纸丝的纬线盖上去,其色彩被掩了一半,十分的颜色只能看到四分,于是就产生了色彩的淡雅性,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纸织画成品的艺术格调;朦胧隐约性就是“似有似无”的画面效果。凑近看纸织画,画面纸痕交织,经纬明显,只能看到一点一点方形的色彩,茫无头绪;挂在墙壁上近看,便可看到其中色彩、浓淡、明晦的次序;站着远看,则可以体会到全图的景物飘然荡漾的意境。可谓“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桀然”,与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的“米点山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纸织画表面不光滑,具有“浅浮雕”般的立体感。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漳平市,北与德化、大田交界。介于东经117°41′55″~118°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系戴云山脉主体部分,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8座,雪山(海拔1366米)为最高;东部地势呈阶状。永春境内山多地少,地势趋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永春桃溪沿岸种植了许多桃树,又被称为“桃城”。每逢春花烂漫时,吸引着许多踏青赏花的人。雾中观花,这种独特的景致激发了当地艺人的创作思维,纸织画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产生出来的,于是永春纸织画发展具有很好的基础。
闽南泉州虽然属于沿海地区,但永春却属沿海中的内陆丘陵地带,气候潮湿多雾,景物常笼罩在烟雨迷蒙中,别具情趣;境内多山,山中遍种竹子,竹编业非常发达,纸织画这门工艺,就是受到竹编技艺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永春县志》记:“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的制作。”据说是陈后主之子(陈敬台)逃亡到永春时,随军的宫廷画师将中国画技与当地民众竹编工艺结合创造出来的。唐初只是萌芽状态,到了盛唐已趋向成熟。唐文宗在位时,唐人郑维赋诗:“何物离披最可人,纸间经纬别有因;阿谁巧作维摩手,就里挥毫称绝伦,远山一角都人妙,烘云托月景偏真;经营惨淡关意匠,远擅桃源物色新。”
泉州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时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人田艺蘅所撰《留青日札》一书中记载,明代奸臣严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纸织画一项。清人杨复吉《梦兰琐笔》中曾有“闽中永春州织画”的记述。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纸织画。宫廷里时有挂屏。现,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由于历史的原因,永春的纸织画自清末后开始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沉寂。纸织画产品大多销往南洋(东南亚一带),日本侵华时,日寇封锁了海上交通,销路一断,很多艺人没法谋生只好改行,纸织画几乎陷入人亡艺绝的境地。20世纪30年代,仅有李桂亭、章难亭、王华亭、黄芳亭4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剩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黄永源一家。黄永源为了发展纸织画,毅然去除“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的陈规陋习,解放思想,从1957开始,招收了男女30多个学生,以女生居多,因为女生比较细心,可从事织画这道工艺。这些弟子中,能画能织能裁的,只有周文虎等二、三人。经黄永源及弟子们的努力,纸织画得到了复兴与发展。 了解一下。 谢谢分享。 大家好 坐一坐 来欣赏 问个好 来看看 大家好 来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