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用冰棍棍做的蝈蝈笼子吗
捡冰棍纸儿是为了引火,捡冰棍杆儿是为了编蝈蝈笼。童年时的玩具是馈乏的,所有的玩具都由家长或自己制作,比如弹弓、泥人、响儿等。我最羡慕的是夏天时同龄的孩子们提着蝈蝈笼去山上捉蝈蝈,那冰棍杆插成的蝈蝈笼太精美了,像一座古典的楼阁,现在想想也不失为一件精致的民间艺术品。每当这时候我都缠着奶奶也给我做一个。那年我五岁,奶奶终于答应给我做了,但材料必须我自己准备――需要捡上百根冰棍杆儿。我一听高兴极了,没等奶奶说完身子已飞出了院门------
正午的天气真热啊!汗水顺着我的额角往下淌,我却一点儿也不在意,时不时地用手揩一把汗,两只眼睛睁得圆圆的,不停地搜寻每一个角落,寻找每一根冰棍杆儿。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还没有回来,这下家里人可着急了,爷爷、奶奶、爸爸、姑姑,全家人开始满世界找我------
几天后,做蝈蝈笼的材料终于备齐了,那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冰棍杆儿被我码得整整齐齐,像一个小柴火垛,足够插两个蝈蝈笼了。下一个环节是清洗,因为冰棍杆儿被扔掉的时候是湿漉漉的,上边有糖分,大多沾满了尘土,奶奶让我把冰棍杆儿浸在水盆里,再加入洗衣粉用手搓。我学着奶奶平常洗筷子时的样子,每次十几根的搓洗,洗完后捞出甩干,再用清水投一遍,然后放在阴凉处晾干。
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正坐在炕沿上为我插蝈蝈笼。我趴在炕上,双手托着下颌认真地看着。插蝈蝈笼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做框架。奶奶动作很熟练,我看得更入神。四根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冰棍杆儿为一组,两头用铁丝捆扎拧紧。奶奶用钳子用力拧铁丝时总是咬着舌头,显得很用力的样子。我也瞪大眼睛皱着眉头,好像也在帮着使劲似的,把八个这样的组合穿插、捆扎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正方体的框架。主体完成后,最后一个环节是往框架里按一定的规律插冰棍杆儿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笼子。这活儿相对简单,我抢着去做,在奶奶的指导下,插一根横的,再插一根纵的,插完几根后就要用力篦紧,直到把所有的空间尽力插满为止,这样笼子就做好了,顶部和底部形成了网眼儿,四壁 形成了栅 栏。我爱不释手。
那天夜里,我是搂着蝈蝈笼儿睡的,睡梦中仿佛听到了蝈蝈那清脆的叫声------ 了解一下。 谢谢分享。 大家好 谢谢分享童年趣事 来看看 大家好 来看看 来逛逛 来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