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瓷器釉的种类
陶瓷品种 【 釉上彩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
最早见于宋代,北方民间磁窑烧制的白地上有红绿黑彩绘盘碗或捏塑的彩绘人像。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釉上彩日益发展,出现了金彩、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珐琅彩、黑彩、墨彩、杂彩、广彩等许多名贵品种。 金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指用笔蘸金粉在釉面上描画花纹,经700—850℃的炉火烘烤而成,以金光熠熠,故名。 辽墓出土有朱红地金彩云龙纹直颈瓶。
宋代定窑有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器物,但金彩已大部脱落。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制品均有金彩装饰,如在蓝釉、红釉、洒蓝釉和乌金釉上描绘金彩,五彩和广彩瓷器上也有金彩装饰。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个品种。指在坯体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相斗媲美,故名。
创烧于明成化(1465—1487)时。画彩技法不仅填彩,还有点彩、加彩、染彩等多种。
制品胎薄透体,釉脂莹润,彩色鲜艳,画面清澹雅逸,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等均为绝代精品。 五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在烧好的白瓷上施用红绿黄紫等多种彩料绘画,经炉火二次烧制而成。系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烧制的新品种。
明代五彩以嘉靖、万历(1522—1620)时的制品为代表,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装饰器物。
清代五彩以康熙(1662—1722)时最负盛名,用新配制的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大量出现于画面,增加了工笔彩画的艺术效果。题材广泛,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无所不有,造型也多种多样。
康熙五彩以民窑产品为多,纹饰画笔生动,彩色浓艳,加金彩的更加显得富丽堂皇,别称“硬彩”。 素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坯胎上刻划线纹烧成后再施以黄绿紫三色二次烧成,色调素雅,故名。
创烧于明正德(1506—1521)时景德镇窑,器物有高足碗、三足炉、三足洗等。
清康熙时制作技法有发展,加彩方法多种多样,制品有白地素三彩与色地素三彩两种。前者以暗龙花果盘、碗居多;后者是在黑黄绿紫等色地上加绘素雅色彩,器物有熏炉、笔洗、笔筒、攒盘、盘、碗、盖盒、观音塑像等。色彩温雅,别具一格。 粉彩
亦称“软彩”。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借鉴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故名。
粉彩瓷器胎薄透体,釉白如玉,画笔纤细有力,画面工整秀丽。创烧于清康熙晚期,传世品很少;雍正(1723—1735)时盛行,作品精致。 陶瓷品种 【 釉下彩 】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在生坯上彩绘,施釉入窑高温烧成,彩色花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故名。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绿色彩绘器物。宋代北方磁州窑、南方吉州窑烧制出白地黑花、白地赭褐色花纹的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技巧达到新水平。青花瓷在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近代以来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具有独特风格。 红釉
也称“铜红釉”。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
出现于元代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多呈猪肝色,不够鲜艳。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
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一度断烧,《大明会典》说:“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矾红。”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后,在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务时,“铜红釉”得以恢复,有“郎窑红”之称。并创烧出豇豆红、霁红等新品种。 窑变花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在素坯上施较厚的含铜底釉,再施同样的面釉,并涂点少量含钴而流动性较强的釉料,经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因釉中红色色调偏重,间有蓝紫色条形结晶,有如火焰跃动,故名。系清代景德镇窑仿烧宋钧窑釉色中一种。 结晶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利用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密集形成线状、点状、斑块状、花朵状的形态,故名。
早期结晶釉是宋代建窑、吉州窑和北方瓷窑烧制的铁黑釉结晶,黑釉上半露银白色如兔毫状的细丝,称“兔毫”;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称“油滴”;还有玳瑁斑、鹧鸪斑、铁绣花等多种结晶釉。清代又出现茶叶末、鳝鱼黄、蟹甲青等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