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的观鸟日记(如果有闲情的话就捧个场吧)
鄙者是华师大的生物科学本科生,这个学期开始观鸟,记下一些琐事.其实就是一泡流水帐,目的在于记录过程的小感,所见现象,及一些浅显的认识.
无须华丽之色的润泽.
如有兴趣,见下
2006-2-186:00 飘雪-〉小雪-〉大雪
今天开始观鸟,地点就在长风公园(学校后门对面)或多或少记下一点东西,丰富一下自己。
早上起的最早的是乌鸫,但只闻其声不见其身,几乎都是雄性的,个个都在啭鸣,他们是在为繁殖而吸引自己的配偶。鸣声很有穿透力,几十米外亦能听得一清二楚。它们基本站在树枝稀疏的地方,能让雌性更容易的发现它们。啭鸣声中不时夹杂着其他鸟的叫声,显然是从别人那里学来得,听得出来,一曲又一曲,除了它自己像流水一样的声音,还有从腊嘴雀那儿雪来的短暂而又高频的叫声,从家养金丝雀那儿学来的连续不断的颤音,从画眉那儿学来的嘈杂但又不失韵律的鸣声。因为鸟类的学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所以可以通过乌鸫的效鸣来了解有些什么鸟在公园内驻留过。
雪逐渐变大了,乌鸫开始离开光秃秃的树枝。转而在屋檐下出现了麻雀的身影。
高大的落叶树的顶端有若干只白头鹎在追逐,其中有一只在逃,两只在追。
梧桐的枝梢上停着两只蜡嘴雀,发出单调的叫声。但品种不一样,一只是黑尾蜡嘴雀,另一只是黑头蜡嘴雀。两只鸟都蓬松着羽毛,看得出天气十分寒冷,而且似乎早上它们还没有进过食。
这个季节留给它们的食物的确不多。
七点过后乌鸫的声音渐渐变轻了。
一只斑鸠很安静地伏在粗树枝上,换一个方向,看到了另一只斑鸠忽上忽下,在天空做着似乎含有什么意义的动作,突然又振翅斜上升高,再斜下好似俯冲。
在一棵很高大的落叶乔木上发现一群约十只的黑尾蜡嘴雀,旁边有一群约五六只白头鹎。蜡嘴雀和鹎之间有一段不大的距离,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它们正在啃食树上的嫩芽。
乌鸫的声音在密林中重新出现。这次都是常绿乔木。
在一片火棘丛中有以外的发现,灌木丛的边缘的电线上停着两只北红尾鸲,看到有人走近,一只飞进灌木丛,一只飞至远处的桂树上暂停。这种留鸟果然不甚畏寒。
低身探头,丛中还有两只或停或动的灰背鸫。
在一棵檀木上发现两个鸟巢,一大一小,大者估计是白头鹎的巢。
茂密的松林后是一片杉树林,两只乌鸫穿梭其中,另外还有三只斑鸠互相追赶。
2006-2-196:00阴天
地面很湿,显然雨停了不多久。
园内依然能清楚得听到乌鸫的声音,今天听到的鸣声更加富有变化,夹杂着麻雀,蜡嘴雀,八哥,甚至还有百灵鸟的叫声,不多,偶尔有一两声。其中它模仿的画眉叫声最为逼真,像金丝雀,画眉,百灵这种声音应该是从附近家养鸟类那儿学来。此外,乌鸫的鸣声中还有些许伯劳的嘶叫声和柳莺的啭鸣声。
进入铁臂山(是座假山),似乎听到搭讪却的“兹兹”声。还似乎有绣眼的叫声,很是怀疑,这个时候应该不会有绣眼了。
走出树丛,刚才的怀疑可以被取消了,其实还是乌鸫的声音,它们三两只穿梭于树林中,发出像绣眼一样的单声鸣叫。乌鸫的模仿能力堪称强悍,但也是可以分辨的,如果仔细倾听,如果是一连串很多种类的鸟鸣混杂在一起,且声音明亮高亢,则一般可以确定是乌鸫,其他鸟也有一定的效仿能力,但比起乌鸫还是差好多,更没有乌鸫那么复杂多变。
林中斑鸠时隐时现,随着天色逐渐变亮,白头鹎也开始活动起来了。湖边发现了麻雀,现在是6:30,林中有乌鸫在地面上活动,土面很湿,应该有一定事物来源,且天色大两,林中光线开始由暗转明。
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远处高大的秃树冠上约有一群约25只白头鹎,在低矮的树丛中也终于发现了麻雀。天空掠过一只白鹡鸰。
斑鸠立在高树顶端“咕咕”地叫,相隔大概两三百米的彼此有所呼应。发现乌鸫下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天空飞过两只蜡嘴雀,但无法分辨是何种。
一只棕背伯劳停在竹稍上,很安静。
三两只白头鹎在枣树上啃食还未落尽的枣子。而有几只黑尾蜡嘴雀在梧桐上名教,连带追逐和嘶叫声。
再一处小型花坛中的鸡爪槭和檀木上相继发现两个鸟巢。均有不同程度损坏,
在新建的小土丘上发现大群麻雀觅食,另有三只棕头鸦雀追逐。
梧桐树的断面处集中了两对大山雀在活动,应该是在寻找筑巢的位置。
六只白头鹎在银杏林中寻找食物。
7:30听到有画眉的高声歌唱,而且非常嘈杂。走进一看,果然是有人遛鸟。不下三十个笼子。难怪乌鸫能将画眉的声音学得如此为妙为俏。
2006-2-20 5:50 阴天
现在是5:50,但今天似乎挺安静,林中寂静一片,前两日的喧杂有所减弱。
走出林道,便可听到乌鸫的声音,公园旁边就是居民区,还有一家养老院,此时天还没亮,只有点灯光,猜想可能鸫鸟是因为灯光刺激开始鸣叫。
今天的鸟似乎畏寒都躲起来了,昨晚的降温势必有所影响。
一只夜鹭从天空掠过,由北向南。
突然感觉乌鸫的鸣声中参杂有如同蟋蟀的虫鸣声,感叹它的效仿能力,又听出了喜鹊的叫声,但短促,听似有气无力,应该是偶然学来的。
6:15,天开始泛白。
一只白头鹎从头顶飞过,远处也开始传来麻雀声。柳树上有大山雀在枝头跳跃,今天的伯劳似乎很兴奋,扯着嗓子高声鸣叫,特有的嘶哑,简单易辨,随后也开始啭鸣,但显然不是它的本口(自己的叫声),其中也夹有蜡嘴,乌鸫,鸦雀的声音,伯劳仍旧在树的梢头。
林中的大山雀发出很长的“嘶嘶”音,应该是由于有人接近发出的警告。
6:30,鸟叫声开始此起彼伏,斑鸠的“咕咕”声在耳旁出现,明显听得出音长短。
有一对白鹡鸰边飞边叫。
小河边的高树上约有十只棕头鸦雀追逐,发出尖锐的“吱吱喳喳”声。
柳树开始抽出新芽,这也吸引了大量的白头鹎前来啃食,它们对乌桕树的果树的果实兴趣亦然。
6:42,开始发现乌鸫下地,寻找食物。
黑尾蜡嘴雀出现在前两天发现它们的地方,五只蜡嘴雀没有精神的在树梢理毛。
白鹡鸰快速飞过上空,忽上忽下,边飞边叫。棕头鸦雀却躲躲藏藏,在小灌木中钻来钻去,有集群飞到梧桐树冠中啃食嫩芽。
6:57麻雀的声音开始遍布四周。
一只乌鸫很小心地停在一棵枸骨上,但动作不免有些笨拙,它的目标是树上红色的果实,白头鹎也去凑热闹,但明显它比乌鸫身手敏捷,摘果实的技术娴熟得多,很轻盈地悬停在空中,咬食果实。
林中隐约听见大山雀的声音,但人广泛活动致使这些林鸟都隐逸在树木茂密之处,没法察觉,只有偶尔可以看到影子掠过,无法判定是何种。
附:听说伯劳的效鸣是有其特殊目的的。捕鸟人见过伯劳在野外捕食林鸟的场面,它只能捕食小型林鸟,如绣眼、鸲、鹟之类。可以在伯劳的鸣声中辨认出这些小型林鸟的叫声,这种效鸣的目的也被猜想为诱引小鸟接近从而捕食。
2006-2-215:57晴
5:57,天色蒙蒙亮。公园里鸫声鼎沸。现在天色亮得越来越早了。
6:15,天色已全亮,发现乌鸫下地迷失,在草地上忽而疾走,忽而停歇,侧耳倾听地下的东经,突然又开始疾走。麻雀也开始闹腾,白头鹎的身影出现在夹竹桃林中。
泥地上有星星点点的蚯蚓粪便,这便是乌鸫的寻食之处,它们很喜欢蚯蚓,特别是在繁殖的季节,这种动物性事物既有营养又能填饱肚子。白头鹎在河边的柳树上啃食着嫩芽,密林中传出大山雀的叫声。
6:28,天已经大亮,凤尾竹丛中发现了两只红肋蓝尾鸲,均是雌性,尾部时而上下拍动,喉部震颤,发出细微的叫声。斑鸠也开始活动。天空中间或着有黑尾蜡嘴雀掠过。草坪上有一对白鹡鸰在追逐,雌停雄停,雌动雄动。一棵乌桕树上有五只黑尾蜡嘴雀混在白头鹎群中,咬食乌桕的种子,种子被咬破时发出“咔咔”声。
一群棕头鸦雀出现在花坛中的低矮灌木丛中,它们似乎对立面的果实和中子很感兴趣。偶尔也探出个脑袋四处张望,然后又集群飞走。
7:00,太阳出来了。
今天除了看到了平时不太常见的红肋蓝尾鸲外,还有一大惊喜。在一棵柏树丛中隐约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虽然很微弱,但仍然能分辨,抬头一看,果然是黄腹山雀。看它们羽翼丰满完美无缺,应该不是出逃的笼鸟。而且是三只,两雄一雌。但又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来头,也许是过路的。待定。但是能在城市里看到它们,真是大饱眼福啦!
2006-2-226:05 雨
6:05,天色仍旧黑蓝黑蓝的,,雨渐渐变小,但地面很是潮湿,温度倒有所上升。在枯树枝头鸣叫的乌鸫明显少于往日。
风势不小,很困难得打着伞。
6:15,天空开始泛白,雨开始减小。
6:24,才发现有白头鹎的身影,但却没有一点往日的嘈杂,只是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往日此时早该现身的麻雀也迟迟不见踪影,可见这一夜的雨对鸟儿早晨的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6:27,麻雀的声音从树丛中传出,声音不大,显得沉闷。想起树上所说辨认天气的一个土法,即是以麻雀的叫声做标准,如果这一天晴朗,则麻雀的叫声清脆干爽,如果这一天阴天或要下雨,那么麻雀的叫声就会显得沉闷低调。乌鸫开始下地觅食了,走走停停;天空有斑鸠飞过。在一个小花坛的水池边有两只灰背鸫,飞行速度极快,有远处的树梢飞至池边的小树枝头。白头鹎的活动开始频繁了。
走进一个小树林,发现了三只灰背鸫,其中两只见到有人走近疾飞至林中。我跟着进入,在一个小水塘边再次看到它们。另一只也飞进来,他们停到地上,开始喝水,紧接着竟然开始水浴,伏下半个身子,双翼拍打水面,激起的水花飞到身上,一会就半湿了。因为我的在此逼近,一只鸫警惕的飞走,但另一只仍旧不知所以地继续欢快地洗澡,直到半分钟后才离去。这是雨开始变大了。6:50
蜡嘴雀出现在枝头,只有叙鸣,没有鸣啭。一群麻雀和乌鸫在草坪上觅食,走近才知道那把色的颗粒是熟米饭,难怪引得那么多鸟驻足。那饭应该是由人投喂的吧。
7:00,雨越下越大,达到中等的程度,鸟鸣声明显减少,只有停落在枝头的鸟往林中钻的现象。棕头鸦雀身形小巧,在树丛中穿梭,灵动自如。
小花坛中的大群棕头鸦雀“嗖”的飞至小土丘,钻进一个小灌木,当中混有一只雌性的大山雀。黑尾蜡嘴雀停在梧桐树梢,两只雄性的似乎在为争夺配偶而互相追逐,边飞边叫,偶尔还能听到几声惨烈的嘶叫声。
7:10雨停了,鸦雀从灌木中钻出,集群迷失,但这个集体似乎缺少首领,有很多争食的现象。
2006-2-236:10晴
6:10,东方天空已泛出鱼肚白。但很奇怪今天的公园没有往日的生机,进入园内闻不见乌鸫标志的声音,深入了才听到,有一对乌鸫边飞边叫。白头鹎停在树梢,今天出现了不少个体开始鸣啭,远处传来两只斑鸠“咕咕”的叫声。过了一会儿后,林中的麻雀也开始热闹起来。
6:21,竹林中的棕头鸦雀也逐渐活跃起来,但就是不见它们现身。天空有白鹡鸰快速掠过。蜡嘴雀陆续飞过头顶,速度疾快,凤尾竹林边的一棵小灌木上发现一只小型鸟巢。
6:35,在昨天发现灰背鸫的地方再次看到它们的身影,这次只有两只,还有一只雌性红肋蓝尾鸲。因为发现的突然,它一溜烟进了树丛。隔者这片树丛传来了棕背伯劳所特有的叫声。
普遍发现麻雀和白头鹎成对出现,同进同出。蜡嘴的追逐情况也很屡见,而斑鸠则多一些三者同行的情况。
6:48,太阳出升了。
6:59,公园上空出现了20只左右的鸽子,前几天并未发现有家鸽晨飞,不过这个意外到是可以锻炼一下自己数数的本领。
在一个花坛的石阶上有一小片米饭,看来是又有人投食了。虽然四周都是人,但还是有麻雀驻足,一群8只麻雀聚在一起享受这“天上掉下的馅饼”,但没有争食的现象,也没有个别多食或霸占的现象。它们停落的时间不长,约3分钟后便离去,有些嘴中还衔有米粒。
同时还发现在这附近出现一只画眉,用望远镜观察,此鸟头及躯干的羽翼丰满,目光有神,没有亏膘的迹象。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尾羽有几根折断,由此可判定应该是笼鸟出逃,喙尖还粘有一些泥土,应该是自己觅食所致。
2006-2-246:11晴
6:11,天已经开始变亮,东方的天空已经可以看到霞光。
6:15,进园,入口处的林道就听到了白头鹎的鸣啭。因为起得晚了,现在听到的乌鸫的叫声少了一些了。在一棵大树上,又看到了集群的白头鹎,而且在不断增加,在树冠最高处鸣叫,麻雀仍旧躲在树丛中,间或有几声叙鸣。公园的四周都有斑鸠的叫声,叫声虽然不响,但很有穿透力,很远处都能听到,就像回声般的感觉。
6:24,天空掠过一对黑尾蜡嘴雀,乌鸫在粗大的树干上行走,同时上下摆动尾部(曾注意过很多笼养鸲类都有上下摆尾的习性,特别是到“性大”——就是繁殖季节,的时候特别频繁。像红尾水鸲还会有张开尾羽的动作。)
棕背伯劳仍旧停在大树的最高处守望四周。
灰背鸫再次出现在前面几日发现它们的地方,这次是3只,在丛中疾走,像是在寻找食物。
……在一个花坛的僻静角落有一位老妇人在把自己的剩饭剩菜一一分放在几个容器里,旁边有三只流浪猫,其中有一只是断尾的,两眼上方有明显伤疤。
这样看来,有人给鸟投食也就不奇怪了,肯定是有意为之。至于目的,虽说不得而知,但善心是好的,不禁为之感动。老人给猫的食物中有猫粮、虾、以及一些剩菜,和一壶清水。可见老人对流浪猫的怜爱之情。而对于麻雀这类城市留鸟,白米也就足够,要求不高,但心愿关心动物的人越来越多,关心鸟儿的人越来越多。
6:51,太阳升起。
梧桐树上发现一只麻雀,露出半个身体,显然背后就是一个树洞,边缘吊了一些草絮,应该可以说明这个洞曾经应该是鸟窝,可能就是麻雀或山雀占驻此地。
隐约听到鸦雀的声音,走近仔细一看,原来只有一只落单的鸟。
但愿能多交鸟友
浪费了您那么多时间,见谅了.谢谢! 赞一个,不知楼主观察到本地过冬的绣眼么? 美文,拜读,谢谢!!! 好手笔 不错,谢谢楼主! 专业 辛苦了!!!谢谢分享 楼主是华中师大的还是??? 观察仔细到位,能讲出很多种鸟名,确有专业水平. 谢谢斑竹和各位鸟友的支持,我会继续上传我的观鸟日记。
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
现在正上大二,正在学脊椎动物学,是唐思贤(鸟类标本制作世家,研究水雉生态)老师教。
长风公园就在我们学校后门对面,所以方便行动。
上海的冬季理应没有绣眼,如果有也大多是迷鸟,或是逃脱的笼鸟,据这一星期的观察,并没有发现绣眼的行踪。
我喜欢鸟类,也喜欢研究鸟类,旨在今后为保护鸟类做出一点贡献。虽然我也养鸟,但养的是一些只能家养的鸟类,比如玄凤鹦鹉,芙蓉之类的。目的在于观察它们的行为。当然也曾养过野鸟,但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也只能养一些容易适应笼中生活的鸟。我本人认为,养鸟在于观察尿,了解鸟,认识鸟,而不在于为了特殊目的的炫耀。(纯属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