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扁〗金林传砂180CC【特惠价360元!~】
品名:虚扁(半手工)作者:国家级工艺美术员
容量:180CC
泥料:金林传砂
价格:360元(不再议价)
一向喜欢看壶说话,这个壶可以说是虚扁的标准器形,壶型已属无可挑剔额,做工非常到位,口盖严丝合缝。
更加难得此壶选用金林传砂为基料,养成后的效果无与伦比。相信知道这个料子的朋友无需我赘述,不了解的朋友也可以查一下网上相关资料。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与本店有过交易记录的包快递,不曾有过交易记录的到付。
老规矩,上手一周不满意包退。 料子真爽,好壶。 老板,我也定一个,明天汇款。 有实体店吗 那一把紫砂土,说了千百年了。传奇中的主角,大抵是男人。人们喜欢说一个男人的弃官故事,说他功成隐退,携美人,私奔;说他发现五色土,制陶,成为一代圣人。他只是不要那隆隆的名声,遂轻舟于五湖,风流云散,宠辱皆忘。他能不能想到,那把土竟撑起了一个乾坤,引出万般风情,且代不乏书呢?
还是说那把紫砂土,上苍关照,世界如此大,却只给了宜兴人了,怕别人嫉妒,还藏在一座山里,让人们慢慢采用。上苍一个华丽的转身,多像一把壶啊,于是人们感念恩泽,遂取土制壶,紫砂壶。因了壶,人们富贵,那土也富贵,都富贵了。
富贵的人一旦落难,那种悲切,别人说不清咸淡的。若说紫砂落难,那就是好人家的娇女被轻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离我们并不遥远。紫砂壶突然溅落风尘,据说,是亚洲金融危机,台湾人玩不动紫砂了,钱不值钱了,人心也贱了。反正紫砂不那么牛了,说什么阳羡溪头一丸土,寸土寸金珠如玉。不是那回事了。许多人,做壶的和卖壶的,在找路子撤退了,那紫砂土,再不是尊如珠玉了,性急的人,甚至拿去烧琉璃瓦、填路了。
有一个叫朱金林的汉子,就在那时出现了。早年他经营紫砂生意,懂壶,那没的说。他还爱壶,视如命根子一般,别人就不知道了。原来金林爱壶,是从泥开始的。他知道那些泥的来历,它们的妙处,身价。大红袍、黑皂青、红皂青、羊脂玉……在金林眼里,那都是宝贝疙瘩。那些日子里,金林急疯了,别人贱卖的泥,他全收下,给现钱,一个子儿不赊。有一回,一烧琉璃瓦的,正用那收来的紫砂泥,打算烧制琉璃瓦呢,说公主落了难,就丫鬟不如了。金林见了,大哭,撒腿回家跟老婆要钱。老婆跺脚说家里哪还有钱?青菜萝卜吃了一个月了。金林说,你还有首饰呢,卖了换泥。老婆哭了,一个大男人,几十年好好的怎么说疯就疯了呢。金林说,我疯不疯无所谓,我见不得紫砂泥被别人拿去填路、烧琉璃瓦,那还不如拿我去填去烧呢!慢慢地金林就被别人唤成痴金林了。
反正家里全塞满了泥。塞不下,就租屋;还是塞不下,金林搭茅棚,挖地窖;生生地折腾,反正要把那些泥藏起来。人说,紫砂不值钱了,你藏它干吗?没人要的。金林不吭声,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那泥,自古就贵如珠玉,可以做出传世的紫砂壶来。他不能眼看着它被人糟蹋。钱,是个什么东西?有时它真像个势利小人,专门跟好人作对。朱金林不怕,不就是个穷么,家中的近百万元积蓄全买了泥,客人来了,茶叶钱也没有了,就喝白开水呗,不一样喝么?家前屋后全种上蔬菜,肚子就不愁了。没油水的日子,亲戚也不上门了,朋友也不走动了,那也不怕,清净一点不好么。有一天老婆告诉他,家里连买装泥的蛇皮袋的钱也没有了。正愁着,突然在城里读书的女儿放假回来了,居然拿出了荷包,3000元呢,是她念书省下来的。这简直是一笔巨款了,它的突然从天而降,给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支撑了好几年。
15年,金林的口袋里没有装过一分钱。有时候,金林觉得自己除了泥,真的什么也没有了。浑身一摸,心头还热的,那份念想还在的,那就不怕了,什么也不怕了。
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坐在那些泥堆旁,伸手取过一块,跟它们对话:紫砂紫砂,听话听话,何时翻身?告诉我啊!泥像他一样沉默,泥不可能像上苍那样有一个华丽的转身,它只具备一种来自山野的质朴与安静。安静是一种力量,它像坚实的粟果,有心的人可以从它的肌理深处听到大山的深沉共鸣。金林肯定是听到了,在那些清寂的长夜,那些泥会变成声音、气味、和触觉,它们进入金林的梦乡,并且,和金林一起度过苦难和欢乐交替的梦境。
有时,思绪会走得很远,或许将来有一天,他也会变成一块泥,他希望把自己搅进紫砂泥里,最好,把自己做进一把壶里。那,就不枉草木一生了。有紫砂泥的地方就是他的殿堂,他就是那辉煌殿堂里庄严的君主。他等,心可以沉潜到海底,直到近20年后,海底跃出一轮太阳。
紫砂又是怎么慢慢变得值钱起来的呢?这世界好无奈,好多标准,只能用钱来衡量,这才是人类的不幸呢。进入21世纪,紫砂泥慢慢地又变成珠玉了,台湾人不如大陆人有钱了。大陆的老板雄起,玩壶的人又像过江之鲫了。有一天,政府宣布,封闭紫砂泥矿,不再让人随便开采了。于是,紫砂泥身价暴涨,一时洛阳纸贵。突然有人想到了金林,那样一个痴鬼,囤了那么多泥,居然咸鱼翻身了。于是白天连着夜晚,金林家那扇寒酸的门扉,几乎要挤破了。人说,金林,你手等着抽筋吧,数钱数不动了啊。金林说,我不卖泥。遂将门关死,心情笃定,睡觉。
人又说,不卖泥,那么多泥留着吃啊?钱又不是你死对头,金林啊,你想痴一世啊?只有老婆懂他。她天天到窑上给金林送饭。金林不烧窑,他在那里试泥。将那些老泥,风化、陈腐,石磨碾粉;然后,调砂,调出各种泥来。送进窑里,试片;紫砂壶的嫣红姹紫,简直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但它们并不嚣张,它们的色泽是岁月给的,是梅蕊一样的暗香。那阴幽、沉凝、馥郁的气质,总是让描述它们的文字黯然失色。而调砂,就像调动紫砂的内美,仿佛一群紫砂仙子,闪耀着她们的七彩霓裳,似也揭动着生活的层层秘密。像画家的调色版,那些色彩,都是画家心灵流出来的血。金林的紫砂泥也如是啊。它们不再是纯原始的矿土,在某个清晨或傍晚,它们从沉睡中醒来,从各路集合,并且,荟聚一堂。它们有番号:金林传砂。或者,七彩紫砂。用金林传砂做出来的壶,安静、纯粹,素朴,儒雅。想得到泥的艺人,只有一条路途:泥换壶,壶换泥。如果金林觉得你的手艺不会辱没他的泥,他就会慷慨地给你,不收钱,你回去做10把壶,送他2把,就行。
近年,金林的腿迈得灵便,得来的壶,他会请京城的大腕书画家装饰,壶因字贵,画随壶传;壶的气脉,就这样一路雅去。金林说,当年,陈曼生就是这样的。曼生壶一直活到今天,成为紫砂艺人膜拜的经典。
金林传砂有价么?最贵的,据说一万元一斤,黄金段,黑檀泥。那是绝品老泥,但金林不卖,谁配,就给谁做。人说,金林还是痴的,他干吗跟钱过不去呢?金林说,钱是我的仇人,我不为它卖命。
在陶都宜兴,金林传砂是个品牌了。他还住在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里,还天天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这里的山水、风月、田野、老屋、小桥、农具、鸡鸣、狗吠,早已被我们习惯,并且忽略。就像我们总是分不清金林家里那些永远挤不下的砂泥,到底跟田野里的泥有何区别一样,我们不可能完全读懂金林,他没有汽车,不喜欢声色,不追逐名利。这个看上去腼腆、憨厚的汉子,总是用他的平静目光和均匀呼吸,给我们留下一个朴素的谜。 想不到肖兄对这个还挺有研究的~~~ 再补一张图
好文章。好文才。 引用第7楼壶坊主人于2010-12-02 15:57发表的:
再补一张图
这壶少了一个。哈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