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江 发表于 2006-6-10 08:07:01

国兰花器官的形态学变异(推荐)

此文立意明确、叙述详尽,特转来供大家参考。至于“瓣形学说”各人理解不同,可以讨论:
第一部份花器官的形态和进化
一、国兰正常花器官的形态解剖学简述:国兰,我们通常是指主产于中国及其周边邻国的兰科(O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植物。其主要种类如春兰(C.goeringii)、蕙兰(C.faberi)、建兰(C.ensifolium)、墨兰(C.sinense)和寒兰( C.kanran)等。它们的花不仅具有高雅的幽香,而且花香素净、花容端庄,几千年来深受中国人民及崇高中华文化的各国人民的喜爱。国兰的花,从植物形态解剖学上来看,有着以下的共同特点:
    兰花的外轮花被片由3枚萼片(Sepal)组成,其中1枚与唇瓣对生的称中萼片或背萼片(Corsalsepal),兰界习称“主瓣”,其余2枚为侧萼片(lateralsepal),左右伸展,兰界习称“副瓣”;内轮花被片由3枚花瓣(petal)组成,其中2枚花瓣左右相对,紧贴蕊柱,兰界习称“捧瓣”,另1枚为特化了的唇瓣(Lip, Labellum),因适应昆虫传粉而有特殊的形态和鲜艳的色彩,兰界习称“舌头”,唇瓣中部缢缩而分成上、下两部分,靠顶端的部分称上唇(Epichile),靠近基部的部分称下唇(Hypochile),唇瓣上还经常生有褶片(Lamella)等构造;兰花的雌雄蕊融合而成的柱状器官称蕊柱(Column),它由3枚雌蕊和6枚雄蕊并合生成,因多数雄蕊已退化,仅保留有1个柱头和1个雄蕊,兰界习称为“鼻头”。
二、国兰花器官进化的一般规律
   植物花器官的进化,它的“功利性”十分明显:一是有利于传粉、繁衍后代,对虫媒花而言是有利于吸引昆虫传粉,或为昆虫传粉提供方便;二是以最节约、最简便的构造来达到上一项目的。为了第一个目的而进化的,常是花瓣的“特化”——唇瓣的形态、色彩产生变异,蜜腺分泌“兰膏”,放香机制的进化……;为第二个目的而进化的,常是花器官的“简化”——雄蕊与雌蕊合生而成蕊柱,多余的雄蕊和雌蕊则不发育、退化。
(一)、花序的进化:
   花朵在花枝上的排列的情况,称为花序。国兰的花枝从地下球茎上生出,上面仅有起保护作用的苞片(兰界习称为“小包衣”或“箨”),不长绿叶,故特称花葶。国兰的花序长于花葶的顶端。蕙兰、建兰等国兰,花多朵,每朵花均有花柄,排列于一不分枝的花枝上,这样的排列方式称为总状花序。如果花枝上又有小分枝,每个小分枝上着生有2朵以上的花,这样的排列方式称复总状花序,也称圆锥花序。春兰的花通常只有1朵,着生于花枝的顶端,称为单生花,或称花单生。
   按照一般的植物进化规律,昆虫传粉提高了它的繁殖率,减少花朵数目可以节约物质和能尖,花朵数目由多向少进化,花序由复杂向简单进化,由此,总状花序就被认为较圆锥花序进化,单生花又较总状花序进化。系统发育上较进化的春兰,具有单生花,有时偶然会开出2朵花(更偶尔为3朵)来,这是它原有的总状花序性状的返祖痕迹。
(二)、花的进化:
一朵原始的两性花,中心为雌性器官,即由子房、花柱、柱头等组成的雌蕊;周边为雄性器官,即由花丝、花药等组成的雄蕊。雄蕊的数量很多,在兰科植物中为3的倍数,一般为12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吸引昆虫进行异花授粉,外围的2轮(6枚)雄蕊失去花药,演化成“花被片”(从产生花粉的角度,这是退化了;但从吸引昆虫的角度,这是进化了。故这里我们使用了中性的“演化”的叫法)。内层的2轮(6枚)雄蕊则与花柱结合,演化成“合蕊柱”(简称“蕊柱”);花药也特化成内含花粉块的顶生的“药帽”。      也就是说,瓣型花中梅瓣、水仙瓣的捧瓣上的“白头”,是原有雄蕊上花药组织的遗留痕迹,所以也是一种返祖现象。大家通常说的“雄性化现象”,按正确的名称,应称为“雄蕊化现象”更较恰当。外2轮雄蕊进化为花被片以后,初级阶段时,最外轮的外被片(萼片)与第二轮的内被片(花瓣)的形态和色泽都是相同的。今天,我们还可以从许多返祖的个体中看到这种现象,有人称它们为“返祖花”,也有人称它们为“原始花。
(三)、花朵色彩与唇瓣的进化:
   随着进一步的进化,凡具有鲜艳色泽的花被片,更易吸引传粉的昆虫,具这样变异的个体因为获得了较多的授粉和繁殖的机会,得到了保存及发展。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兰花的花被片具有了各种色泽或色斑,我们称之为“色花”或“彩心”。
   随着再进一步的进化,外轮花被片,因为更侧重于保护作用而又失却色斑,演化成了今天的“花萼”。内轮花被片,因为更侧重于吸引昆虫的作用而演化成了今天的“花瓣”。在3枚花瓣中,其中1枚特化为“唇瓣”——既具有鲜艳的色斑吸引昆虫,又可作为昆虫进入蕊柱进行传粉的“踏足板”。为了使唇瓣转向下方,我们可以观察到,兰花的子房又产生了180°的扭转。
   因而,兰花演化进程为:由最外轮的6枚雄蕊演化为6枚同形的花被片,由6枚同形的花被片进化为形态上不同的3枚萼片和3枚具彩色的花瓣,再从3枚花瓣中分化出特化了的唇瓣。
   熟悉了以上的基本知识,我们对兰花的各种变异的了解,就比较有据可循了。
第二部份花器官的形态学变异
一、国兰花器官的形态变异
(一)、数量性状范围内的变异: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可以用数量来表达,如人的身高、体重……等,可以用厘米、米和克、千克……等来度量。这类性状,我们称为“数量性状”。一个生物群体的数量性状,常呈“单峰曲线”分布,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头小、中间大”。如人的身高,特别高的是少数,特别矮的也是少数,极端高的和极端矮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而极大部份则是中间类型。
   决定国兰花朵形状的主要因素,是萼片和花瓣长度和宽度(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这也是两组数量性状。根据这两个主要性状,可将兰花分为:
    1、竹叶形(柳叶形、鸡爪形……)——
   极大部份的国兰,除唇瓣外,3枚萼片和2枚花瓣都呈披针形(狭披针形至宽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狭倒披针形至宽倒披针形),它们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远大于3。兰界习惯上比照自然界里的其它植物,略宽的因为像竹叶,称之为“竹叶形”;稍窄的因为像柳叶,称之为“柳叶形”或“鸡爪形”。这里野生的原始类型,在春兰、蕙兰中,具有这样形态的个体,可能要占总数的98%以上;在寒兰中,这种形态的比例则更高。
    2、梅花形(水仙形)——
    少部份国兰个体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较“竹叶形”短,呈近圆形至短椭圆形,长度和宽度的比例小于3,接近于1.618,或更小。我们认为这类可称为“梅花形”(或“水仙形”)。
    兰界瓣型学说中的梅瓣和水仙瓣都属于这一类。梅瓣和水仙瓣是梅花形中的特殊类型:
    萼片短圆,花瓣顶端雄蕊化,唇瓣硬而不舒的梅花形,特称“梅瓣”(瓣型学说),如春兰传统名种“宋梅”、“集圆”等。依据花瓣雄蕊化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软棒”(雄蕊化程度低)、“硬捧”(雄蕊化程度高)和“拳头梅”(高度雄蕊化并连生,如春兰传统名种“翠桃”等几个亚型。
    萼片短圆而略长,花瓣顶端雄蕊化,唇瓣稍软而舒张、反卷,特称“水仙瓣”(瓣型学说),如春兰传统名种“汪氏”。
    介乎梅瓣与水仙瓣之间者,称“梅形水仙”(瓣型学说),如春兰名种“西神梅”。
    从形态学特征来看,梅瓣、水仙瓣、梅形水仙,都是梅花形中的一些特殊类型,因为花瓣雄蕊化而形成了欣赏上的一些特色,从而受到兰界的喜爱。
    3、荷花形——
    少部份国兰个体,它们的萼片呈椭圆状倒披针(较狭时)或近圆状倒披针形(较宽时),长度和宽度的比例小于3,有时接近1.618,或更小,且基部明显收狭(称“收根”),先端显著变宽(称“放角”),萼片的最宽处应在1/2以前,接近顶端,似荷花的花瓣状,称荷花形。
      在荷花形中,如果它的两枚花瓣宽短、厚实、圆大而紧抑蕊柱,则特称为“荷瓣”(瓣型学说),如春兰传统名种“大富贵”、“翠盖荷”、杨建明报道的莲瓣兰新品“飘洋荷”等。
      一般情况下,荷 形花的花瓣先端并不雄蕊化,如遇雄蕊化时,则特称“荷形水仙”(瓣型学说),如春兰传统名种“龙字”。
      如果荷形花的萼征和花瓣较长,前后近等宽,基部收狭和先端放宽不明显,则称为“超瓣”(或称“袜底瓣”),近年的下山草中较常见,有的也具一定的欣赏价值,如春兰“巧笑”。
由于野生兰花中,极大部份的个体是竹叶形的,少量个体是典型的梅花形和水仙形,属于标准荷花形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故兰界有“千梅万水仙,一荷无处求”的谚语。
      以上三大类型,是根据花被片长度和宽度的量的变化而划分,它既包括了瓣型学说中的几个重要类型,也包括了主要的野生类型。本文仅是从形态学角度来进行讨论,并不涉及人们的美学喜爱,如从欣赏的角度,尚需加上花朵形态上的整体协调、和谐等更多的园艺欣赏标准。
   (二)、“返祖”变异:
      4、同形花(返祖型、原始型)——
      如果在一朵花中,3枚花瓣和3枚萼片形状相同,我们称之为“同形花”,如陈述新报道的莲瓣兰“剑湖奇”、李映龙报道的“碧龙奇莲”和黄金文报道的建兰“四季奇花”等。这些品种都是唇瓣和其它5枚花被片没有分化的原始状态,故又称“返祖型”或“原始型”。这种现象已在春兰、建兰、莲瓣兰等兰花中多次发现。
   5、内蝶(蕊蝶)——
   一朵兰花中,其它的花被片产生了与唇瓣一样的变异,变得有了色斑,兰界常称之为“蝶化”。蝶化了的兰花,称之为“蝴蝶”。形态规则的蝴蝶异常美丽,欣赏价值极高。      蝶化了的花被片与唇瓣相似,也就是说唇瓣并不突出它的特殊作用,这是唇瓣特化早期的一个阶段,所以它也算一种返祖现象。
   蝶化的程度在各种不同品种中有很大差别,兰界常根据蝶化的花被片的色彩、质在、形态结构(中部是否也具缢缩、唇上是否也具褶片)等各方面与唇瓣的相似程度,以定优劣。      如果蝶化发生在内被片上,2枚花瓣形态上大部份或全部与唇瓣相似,兰界称这样的蝴蝶为“内蝶”。大部份相似的如任欢祥的“春兰蝶花”;基本上相似或完全相似的特称“蕊蝶”,如传统春兰名种“梁溪蕊蝶”,新品种建兰“宝岛仙女”、苏力报道的春兰“乌蒙彩珠”等。外蝶的蝶化程度不高时,仅捧瓣上有少些近似唇瓣的斑纹,称为“猫儿捧”,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选育价值。
   6、外蝶——
   如果蝶化发生在外被片上,特别是在2枚侧萼片上,兰界称为“外蝶”或“外蝴”。外蝶的蝶化常出现在侧萼片近唇瓣的半侧,如春兰传统名种“珍蝶”和刘中健报道的建兰“彩蝶”;如果蝶花品种又具有瓣型特征时,它的欣赏价值更高,如传统春兰名种“杨氏素蝶”等。如果蝶化程度不高时,兰界称之为“草蝴”,草蝴的性状很不稳定,第二年常会回复到正常形态。
      7、全蝶——
      如果内、外被片全部发生了唇瓣化或部份唇瓣化现象,则我们可以称之为“全蝶”。全部唇瓣化的现象较少见,凌华曾报道过的春兰“娇美人”则属此类变异。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前述数量性状变异中的梅瓣、水仙瓣、荷瓣等特殊类型,就花被片雄蕊化而言,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群“返祖”的花形。
      上述7类变异,仅是花被片的形态有了变化,数目没有变动,尚示影响到它们的结构,故归纳为形态的变异。

桃园北极星 发表于 2006-6-10 08:34:32

培植蘭花的基礎常識 值得永續介紹給新蘭友學習
謝謝版主推薦

tgdcpxh 发表于 2006-6-10 23:41:19

斑竹可否发文仔细介绍下兰花花变异、芽变异等的具体识别和处理方法?谢谢

兰江 发表于 2006-6-11 14:16:24

那是很困难的,现在还是有很多争议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兰花器官的形态学变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