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春华 发表于 2006-9-3 01:26:25

[转帖]兰价直线上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远东国际兰花公司董事长、中国兰界的老大--陈少敏先生给出了答案:“最近一两年,有大笔从股市上退出的资金转向了兰花市场,这些人就像股市上的庄家,通过品种垄断,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牟取暴利。在业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炒股不如炒房,炒房不如炒兰’!”


“东莞大梅”,又称“岭南梅”,是沿海一带传统的兰花名品。在2004年以前,它的市价仅为800元一株。全国市场存量共有1万多株,存在如此大的基数,这种兰花的价格按理不应再出现剧烈波动。然而到了2005年底,“岭南梅”的单株价格突然猛涨到2500元。是什么力量促使其价格一路狂奔呢?有知情人透露,从2004年开始,广东顺德的几个兰花大户,联合投入巨资,在全国范围内高于市价,敞开收购“岭南梅”。一年之后,将市场上的该品种兰花横扫了个十之八九,造成“稀缺”的假象。而后,“岭南梅”供不应求,价格开始飙升,这些大户自然“奇货可居”。


一位“庄家”讲解了这个行业的“生意经”:“我每年都要买四五千万的兰花,就是看准一个品种,连续买,把价格买高。”而在重庆兰花信息交流中心,一位炒兰人向记者透露:“现在热卖的‘桃园三结义’,市场价格是50万左右,而我们私下交易只需要25万就可以搞定,一株兰花在连续买卖几次之后,价格很快就上去了。”在这第二个环节中,大户们通过一系列炒作,如联合做庄,大量吸入某个兰花品种;圈内的几个庄家相互之间换苗、对买等手段,给投资者造成该品种交易异常活跃的幻觉,吸引眼球,从而达到拉抬价格的目的。


连在兰花界与陈少敏齐名的云南“碧龙兰苑”园主--李映龙先生也抱怨:“上个月刚在四川大出血,花了1000多万买了一批兰花。现在市场上的品种被越买越少,新加入的投资者太多,我的草都不敢卖,怕卖了加钱都买不回来。”


反思:投机须谨慎


参与兰花交易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确实是兰花爱好者,真正懂得兰文化;另一部分是纯粹的投资者,这部分人并不在意兰花本身的价值,而看重其炒作价值。通过拉抬价格,让兰花的实际价值与价格相背离,从中牟利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回顾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泡沫”这个词总是贯穿其中。一位经济学家分析:“市场允许泡沫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甚至是一种润滑剂。但有泡沫就意味着有投机,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过度投机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恶疾。”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最早见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而后又有日本房地产泡沫,当年我国的东北君子兰泡沫、北京虎皮鹦鹉泡沫、西南地区的海狸鼠泡沫,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一次,由于显赫的身价、巨大的“想象空间”、不易快速复制等特点,兰花,又成为了投机心理追捧的对象。


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条著名的“博傻理论”:人们像击鼓传花一样传递价值载体,其价格在此过程中被不断抬高,人们总是相信有比自己更傻的人“接棒”,把所有风险都转嫁到最后那个最傻的人身上。但是,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就是那个“最傻的人”?


许多投资者都认为兰花价格的高低,能“通过市场求解”。国民心理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因素,让人们总是像羊群一样随波逐流,对这样那样的“热门”趋之若鹜。过度投机导致的财富幻象,一次又一次被不断放大。而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那些“最傻的人”突然清醒,认识到击鼓传花只是在转移财富,而并没有创造财富的时候,庞大的交易体系立即土崩瓦解。

桃园北极星 发表于 2006-9-3 08:10:35

炒兰犹如炒股票风险高 不是一夕成名 就是一败涂地
想投资高价兰须先调查市场数量 以免误入地雷区

jllsq 发表于 2006-9-3 12:46:05

c81800325 发表于 2006-9-3 13:57:59

像我们少买少卖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的~!

兰江 发表于 2006-9-3 18:49:35

你种你的兰,但不能投机心理,那没有什么风险的。

井冈兰 发表于 2006-9-3 19:40:01

以修身养性为主,哪管它玄机危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兰价直线上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