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蚂蚁 发表于 2011-3-4 15:30:47

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油毛砂血”是前人从蛐蛐儿晚秋的表象里,概括出来的一种虫的优异品质。


判别蛐蛐儿的油,首先要搞清两个概念,即早秋的油和晚秋的油,局部的油和整体的油。早秋的油与晚秋的油区别在于油的亮度上。早秋之油,往往掺有水光,浮在表面,就象拿支毛笔蘸着油涂在纸上,有点刺眼;而晚秋的油则象把刚才涂过油的纸翻个面来看,油中的水份已被纸所吸收,视觉上感到柔和。局部的油和整体的油,顾名思义,主要是看油分布在虫体上面积的大、小。局部的油通常是东一块,西一点,呈不规则的,感觉上邋遢、脏;整体的油,例如整块项皮或整个衣翅都带油,前者被称为“油项”,后者被叫着“油翅”,都属小异,最好是二者皆有,青、黄、紫中都有以“油”字冠头的名品。蛐蛐儿出现局部的油,都不是好的兆头,早秋蒙油,说明虫的底板不够,晚秋显油,表示虫将步入老年。“油毛砂血”中,油最常见,是种整体的且晚秋的油,同时,虫还伴有其它一些特点,如顶门发亮,六爪表面起蜡感。任何一条虫,都有一个升油和退油的过程,不同的是,底板老足之虫其过程是渐进的。虫出油后,要根据一些动态的特征加以判断,如早秋虫落盆时,虫重40点,到了晚秋,经自然缩身,虫的体重维持在30点左右,这时虫显油的话,如果其食量、落雌、爬相跟出油前相比,变化不太大,虫主只管放心出斗。反之,虫的份量继续减轻、项皮卷起、胃口变差、落雌无情、懒于行动等,则千万要慎重。


蛐蛐儿肚皮上的毛,最好细密、匀称,晚秋时要略带光泽;尾锋的毛,要细短,这是分别蛐蛐儿肉身细糯的主要标志。容易疏忽的是前抱爪和中抱爪上的毛,小爪之毛在小爪表面的正中间,有的把它称为“蟹脚毛”,此毛要求匀直,成一直线,小爪之毛晚秋不退,表明蛐蛐儿的皮壳老枭、硬度高。项上之毛最重要,前人云:“项上无毛非将军”。项皮上严格的说不是毛,这是从毛的长度来看,称之为毛丁、毛绒到是十分恰当的,整块项皮不可能都生满毛的,确切地说是毛丁和砂及色斑块的混合物。早秋光皮薄项,是虫的干老度不够的特征。 “油毛砂血”中的毛特指项皮四周的毛,前面的毛就在“冬瓜霜”的位置上,不同的是“冬瓜霜”是白毛,而“油毛砂血”的毛是青黑色的,其它则长在项皮与衣翅的结合处和项皮外部左右两侧。此处之毛和蛐蛐儿其它的毛要求不同,此毛要粗、黑、长。浓。有的地方把这种毛美名为“狮子毛”,“狮子毛”配上“狮子脸”(大方脸)再加上“狮子嘴”(牙根特粗的大牙),自然一付凶相。


蛐蛐儿的砂,有声沙和身砂之分。蛐蛐儿到了晚秋,由于年龄增大和外界气温的降低,多数虫在鸣叫上会出现沙哑之声,判断声沙的关键点,就是看虫起翅的频率,虫的声音发沙而起翅频率跟早秋变化不大,这就是声沙。身砂也分头砂、项砂、翅砂和肉砂,一般见的多的是零星地分布在头、项、翅上的砂,“油毛砂血”的砂则要求全身起砂,的确少见。而肚皮上的肉起砂,相比头、项、翅砂来得更可贵。虫之砂无论是在早秋还是晚秋,都不能太干燥。早秋有种项,一眼看上去整块项皮都布满白砂,砂面干燥不带一丝水光和油光且颗粒略大,杭州叫法是“泥巴项”,实质是虫质低劣的反映。身砂在视觉上的深浅跟油的浓淡一样,都是虫的底色的映显。油和砂关系密切,起油的虫不一定会起砂,而晚秋蒙砂的虫多数会生油!起砂之虫,就象把水砂皮浸在油中,捞起后晾干,再压上一块玻璃看上去一样,砂既细密又带一层薄薄的油滑色,有一种非常柔和的美感。


所谓血色,一般理解就是鲜艳的红色。血红大牙、底色为血红色的超品朱砂项、红砂项、血色大红袍及布满血点斑的大跳腿,本人到是见过的。但是上面提到并不是“油毛砂血”中的血,而真正的“血色”,特指蛐蛐儿头色(血色头皮)和腹部上的肉色(血色肉身),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血色”的底色原本并不是红颜色,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红底色的泛深或剥淡,即血色头皮的早秋的底色并不是红头壳,而是从淡白、淡黄的头色中逐渐泛显出来的;同样,血色肉身的早秋身色,也不是红肉身,血色肉身的早秋之色是白肉身。所以,真正的“血色”,是隐约的红色,从视觉上来说,就象六个月左右的新生儿脸上的肤色一样,是一种白中带红,白里透红的感觉。遗憾的是,在我的养虫过程中,这样的血色之虫,还从未遇到过。有关“血色”,在这里只是转述若干年前,从前辈们处得来的一些经验体会。


“油毛砂血”是种个别现象,其偶然成份较大,在长期的实践中,玩家至今也没有摸索总结出一种在早秋就能较为准确判断虫到晚秋出现“油毛砂血”的方法,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也就导致其在判断上产生滞后的一面,等到“油毛砂血”的出现,蛐蛐儿的出斗期往往已过半,甚至已接近尾声,这跟现在斗虫讲究推“毛口”,多走一路,多抢一口的思路,其着眼点有所不同;另外,从实战的情形来看也一样,现在斗虫斗得早,整个斗期提早了半个多月,以上海为例,在国庆长假期间,每晚要斗八、九十对虫的场子,比比皆是,但是到了传统斗虫的高峰——霜降,不少斗场骤减到四、五十条。因此,“油毛砂血”作为一种晚秋现象,对如今相虫、选虫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小,也就被玩家所淡忘。


由此,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在聊天室跟虫友聊起有关“暗门”的话题,以“一根筋上辨老嫩”为例,如果从其提醒虫友相虫看虫要全面,要求多看一眼的角度看,是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的。但是,判别蛐蛐儿的“老”,如今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准确、实用的判断方法,即要从头看到脚,既要看头上的头雾、脑搭,又要看项皮的毛糙与光卷,再观察衣翅上的干洁度、膏药迹,最后还要看大腿和肉身。从“一根筋上辨老嫩”的结论来看,未免给人有种以偏概全的感觉。象“一根筋上辨老嫩”、象“油毛砂血”及一些歌咏口诀式的“暗门”,之所以逐渐淡出玩家的视野,个人理解:并非是人为的保守,年久而失传,主要是其对现今实战的指导意义或者说是实用价值越来越小,自然而然地被淘汰和遗忘。虫各人各看,各人各玩,一家之言,供诸位参考。

点35口径 发表于 2011-3-4 15:50:35

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好文章
特别是毛、砂、血三部分,现在已经被很多虫友所忽视
有些人看到虫子头色刚显,便耐不住性子出斗,其结果往往让人扼腕,很多中晚秋才会显露才华的虫子也因此废掉
特别是有些虫子早秋光滑项皮,至中晚秋虫龄成熟项皮才会铺砂,这一类虫早秋很容易被弃,十分可惜
还是那句话,看虫要看整体

长乐 发表于 2011-3-4 16:56:51

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好帖……探讨油,毛,砂,血,不是所有蛐蛐都要占有,因虫而宜总之占一点好一点……

九转竹蛉 发表于 2011-3-4 22:12:02

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好文章

星辰泪 发表于 2011-3-5 00:27:05

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蚂蚁写的不错。
小点评的不错。

我来顶个不错吧。

林鋒1110 发表于 2011-3-5 10:16:27

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关键还是要时刻关注 虫色的变化

时尚蚂蚁 发表于 2011-3-5 12:35:49

Re: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引用第4楼星辰泪于2011-03-05 00:27发表的 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
蚂蚁写的不错。
小点评的不错。

我来顶个不错吧。

惭愧 惭愧不是我写的 是转的
看到这种实用性的技术贴 就忍不住 分享下··

星辰泪 发表于 2011-3-22 13:32:05

Re: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

蚂蚁版的 帖子 是不错滴。
多跟蚂蚁版 学习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由“油毛砂血”所想到的  ——文:雪山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