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古今谈
大地复苏,春意盎然,万物萌动,乍暖还寒。当此草木竞发、燕雀催绿的阳春时节,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爱鸟周”。春天到了,人们一定会联想到排雁北归、家燕觅旧、百灵鸣唱、喜鹊攀枝的自然美景。鸟,编织着春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和遐想。
自古以来,鸟与人类的关系就被载入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传说中的仓颉创造文字,就是观察“鸟迹之象,合而为字”的。上古帝王少嗥取官名“五鸠五扈,雄雉鸱?”,皆以鸟类为佐。据《列子·黄帝》记载:古代,人人爱鸟,到处可见人与鸟共同玩耍的场面,因而有“鸥鹭忘机”之说,即鸥鹭等鸟类不相信人会有捕杀鸟类的心机。《汉书·苏武传》记有“雁足传书,苏武归汉”的故事,鸿雁不单解救了苏武,还使国家赢得了外邦的信赖。历代诗人引鸟入诗的佳作更是不胜枚举,千古传颂。《晋书》有载:弃仕途、隐南山的陶渊明,植树招鸟,视鸟为邻,一生处在“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场常在耳东西”的优美诗境之中;唐代李白有“天青一雁远,海阔孤帆迟”的别友名句;杜甫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写景佳篇;白居易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迎春绝唱;卢照邻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真情妙比,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鸟类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与人们具有悠久的爱鸟史是不无关系的。《淮南子》中就有“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的警句;《汉书·宣帝纪》中记载:公元前64年(汉元康二年)6月汉宣帝刘询下诏书曰:“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揭巢取卵,弹射飞鸟,具为令。”这是世界上颁布最早的“中央爱鸟令”。
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益友。保护鸟类资源对于发展经济,扩展科研领域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有的鸟类是吞噬害虫的能手,仅一只小燕子,在一个夏季里就吃掉危害人畜健康的蚊蝇25万只,如果把这些蚊蝇单体排开,长度可达一公里;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控制流行性疟疾、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有的鸟类是老鼠的天敌,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捕食鼠类一千多只,是保护粮草的“田园卫士”,还能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等以鼠为媒介的传染病。啄木鸟是“林木医生”,保护森林的特殊技能更是人所不及的。
鸟类动物既然对人类文明有重要贡献,那它就理应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即生物链中)占有一定位置,并在舒适的环境中为人类繁殖更多的永续不断的再生资源。可是,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和肆意捕杀,鸟类动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据英国剑桥鸟类保护监视中心测定:近几年来地球上的鸟类已从原有的一万一千多种,减少到八千五百种,其中约有593种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我国境内约有鸟类1300种,占世界飞鸟种类的百分之十四,但据调查,许多珍稀鸟类已经影寥寥、声寂寂了,它们正在不为人知地消失着。为什么呢?一是人为的捕杀,二是生栖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水源的污染,造成鸟类慢性中毒,鸟蛋畸形,不能孵化。严峻的现实说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千世界正处在恶变之中,而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即生物链)的失控和破坏。人类应该清醒,人类要有远见卓识,人类要担负起拯救生态、保护鸟类、为鸟请命的责任!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早在1962年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并根据专家建议,及时为麻雀摘了“四害之一”的帽子。1981年9月,国务院又发出“关于保护鸟类资源的通知”,批准国家林业部等八部委提出的在全国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的建议。从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根据气候条件,确定了各地“爱鸟周”或“爱鸟月”的具体日期。华北地区的北京市每年4月1日至7日为“爱鸟周”,内蒙古与河北省都以每年5月1日至7日为“爱鸟周”,天津市每年4月份的第三周是“爱鸟周”,山西省确定从清明节开始后的一个月时间为“爱鸟月”
目前,时值阳春,正是鸟类动物产卵孵化的旺盛期,“劝君莫打三春鸟,雏在巢中望母归”。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构建自然和谐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全民爱鸟宣传活动,增强民众爱鸟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清鸟与人类文明和健康的关系,提高人们对鸟类与整个生物系统良性循环和持续存活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形成“保护鸟类,人人有责”的崇高风尚,使神州大地成为草木葱绿,百鸟和鸣的乐园。 鸟生命繁衍能力真强…………国人这样捕杀也未见少! 保护鸟类,人人有责。 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地复苏,春意盎然, 认真学习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