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友的又一个好去处,上海七宝蟋蟀草堂
蟋蟀别名很多,上海人称蟋蟀为“赚积”,或者干脆叫做“虫”。早先时候,上海各县如川沙、南汇、金山、嘉定等,甚至南市老城厢,均有蟋蟀鸣于金秋。但若要论品种,则无出七宝“铁砂青”蟋蟀之右,七宝蟋蟀以“铁砂青”闻名于世,以其剽悍著。此虫出土时全身肉皆呈白色,六足正青,项圈上好似铺了一层铁砂,故得名。“铁砂青”长至白露,便银光照体,为虫中佳品,骁勇善斗,鸣声宏亮,博得了虫迷的青睐。清代李石孙《蟋蟀谱》是这样描写这一良种的:
铁砂种类实堪夸,
项有兰花铺铁砂。
若配白牙真上品,
擎旗斩将别争花。
但流传在七宝民间的一个传说,似乎更有色彩。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驻跸松江。南方官员星夜驶马进贡一批良种蟋蟀,在途经七宝时马匹失蹄倒地,进贡的蟋蟀尽数逃逸,从此七宝便留下了良种蟋蟀。此后每至深秋,“铁砂青”于豆棚瓜架之下,“瞿瞿”吟咏,鸣金振玉,“这边唱来那边和”,好不热闹。
历史上的七宝人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就以斗虫之俗名闻沪上,无论是乡绅商贾,还是民间百姓,对其似乎倾注了极大的兴趣。那时的上海人在白露后,挈出自己驯养的蟋蟀,两两相斗,赌金博银,谓之“秋兴”。有清松江贡生陈金浩的竹枝词为证:“轻斗蟋蟀重斗银,结伴登场秋兴新。”对蟋蟀博彩的场面,清嘉定进士王鸣盛描绘道:“千钱携到开场斗,共展氍毹斗室中。 ”可见场面很大,参与者出手阔绰,动辄千金,室内铺上了红地毯,挤满了观赌者。在金山文人王丕曾的笔下,斗蟋蟀的场面似乎更华美轩敞:“细雨洒纱窗,蟋蟀瓷盆装饰华。仰止轩高场面阔,输赢各各向人夸。 ”
现在里面有个古今虫具展示馆,常年展示各类明代以来的蟋蟀用品
内部的环境很优雅 展馆内的部分展品 展馆内的展品1 展出的部分展品2 展出的部分展品3 展出的部分展品4 虫友的好去处。 欣赏了!! 欣赏了。